二战之前,各大国都采取航母和战列舰同时发展的策略是否正确?

自立124


二战前虽然各国都在研究发展航母,不过都是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对航母的定位不是很明确,都只是将一些货船改装成平直甲板的航母,回到战前各国都拥有大型的舰队航母还得感谢华盛顿条约,不然航母的发展也不会那么快。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了各国发展主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但是却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建造航母,于是各国就将那些修建到一半的军舰改装成航母。


赤城号航母就是用战列巡洋舰的舰体改造过来的

,其实长门的吨位比赤城更大,但是赤城的舰体明显比长门大

而这些主力战舰的吨位都比较大,也就形成了各国的第一代大型航母,主要代表为美国的列克星敦级和日本的赤城加贺级,都是用4万吨级的舰体改装的。所以在海军假日期间,各国的主力战舰虽然被限制制造,但是航母却不在规定之内,各国都在发展航空,至于到了后期美国华盛顿级和南达科他级和日本的大和级都是在退出条约之后建造的。


所以具体来说并不它们并不是同时发展。到1940年之前,战列舰在海军的地位上仍然是绝对的,大西洋海战的主角仍然是战列舰。而航母能快速发展的第二个契机就在于珍珠港事件。美国的主力战列舰都被打趴在港内,航母成为太平洋初期美军唯一可以用的战的主力战舰,而广袤的太平洋也给了航母舰载机发挥的巨大空间。所以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人用着用着发现航母比战列舰还好用,所以才大力发展航母的。
电影《珍珠港》剧照,日军航母编队,你们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这种现象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的,航母作为新式武器,一战后出现的它们是无法迅速取代已经成熟的战列舰的,再加上当时的飞机技术、作战思维、资金问题都严重制约着航母的发展。这种情况下,要维持海军的基本战斗力,推倒重来显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循序渐进才是正道。

飞机技术原因,海军航空兵在战争中作用极为有限

虽然航空兵在一战期间就已经参加海上作战,但事实上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海军航空兵的作战能力仍然十分有限,战机普遍存在体型小、易受损、航程短等问题,且当时通讯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飞机与战舰和海岸基地的通讯能力较弱,这使得当时的飞机在海战中,只能起到有限的辅助作用,例如侦查敌方动态、阻止对方侦查等。

再加上当时的航弹投送精度较差,俯冲轰炸尚未诞生,导航设备相对简陋等原因,这一时期的海军航空兵根本无法威胁到水面舰队的安全。事实上,早期航母的出现,只是等于将水上飞机搬到了甲板上而已,最初的设计并非是要让它们直接参战。

例如,作为早期空军战略家和空军倡导者的威廉·米切尔曾经做过试验,他试图通过空军击沉一艘静止无人、毫无防控火力的战列舰,证明空军可以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击沉战列舰却足足花去了空军数个小时时间,这还是在战列舰不移动、不反抗的情况下。好不容易击沉之后,换来的却是海军一句“那又如何?”可见,此时的航空兵并不成熟。

可以说,海航战机的性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都没有多么大的提升,直到三十年代末,随着鱼雷技术和俯冲轰炸技术的成熟,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力才有了显著提升,这时候的海航才对舰艇构成了足够威胁,但时间已经来到了二战前夕。

航母起步较晚,作战思维转变较慢

航母的研发可以说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才真正开始,这其中有1922年各海军强国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原因,条约规定各国必须严格控制战列舰的建造,但却对航母没有过多的限制,甚至允许利用2艘战列舰改建为排水量3.3万吨的航空母舰。

但从航母出现到其研发日渐成熟,再到形成一定战斗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尤其是在作战思维层面,如何才能让海军的指挥官们接受这种新式武器,并使其与已经日渐成熟的其他舰艇紧密配合,这同样极为困难。

当时,对于航母能否成为舰队进攻核心的问题,根本没有人知道。第一艘航母虽然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便已经下水,但当时仍然只起到侦查、校射的辅助作用,随着战机性能的日渐成熟,这才开始担负起为己方舰队夺取制空权的任务。

可以说,在航母的发展过程中,它的作用是逐渐加强的,正如1937年英国防务委员会在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他们对于为何不选择航母而停造战列舰是这样解释的,“在放弃主力舰的问题上,我们要承受的风险远比其他海军大,除非我们对此确信无疑。没有战争的验证,我们无法相信这一点。以我们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主力舰在现在和不久的将来都不会消失。如果我们认定这是对的,并停止建造主力舰,将要面对致命的风险。”

事实上,直到1940年,在英国“光荣号”航母和两艘驱逐舰在遭遇德国两艘战列巡洋舰,且导致“光荣”号航空母舰和“阿卡斯塔”号驱逐舰被击沉之后,各国海军仍然一度对航母发展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并且开始大力发展战列巡洋舰。

资金过于紧张,航母发展严重受限

即使是现代,航母的研制、建造、维护费用仍然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是航母出现的初期。我们知道,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全球各国都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这使得各国经济遭到重创,一战后短暂的繁荣期迅速衰落,这给航母的发展同样造成了严重影响。

就算是用其他舰船改装,同样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例如日本用信浓号改装航母,足足用去了两年时间,直到1944年底才匆匆完工。而一艘航母从制造到下水,再到组成航母编队形成战斗力,这个过程无疑要更长,这对当时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各国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对于曾经的舰队主力战列舰来说,无论是建造技术还是使用技术都已经极为成熟,而他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使其排水量更大、火力更猛、射程更远而已,这显然要比研发航母要来的更为实际一些。

因此,哪怕是海军航空兵对舰队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各国仍然没有选择大力发展航母,而是选择了增加战列舰的防空能力,这也是二战开始后,各国战舰不断加大防空武器口径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二战之前航母不过刚刚进入研发和使用阶段,鉴于各方面的不成熟,各国为了维持较强的海军战力,是根本不可能立即用航母取代战列舰的,只有在看到了实际效果后,航母才会逐渐取代战列舰的主力位置。

因此,二战前航母和战列舰同时发展的策略不能说是正确或失败的,只能说是一种比较保守但又稳妥,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策略。


香茗史馆


因为当时虽然飞机以及航母已经崛起,但是毕竟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检验,各国还是在理论测试以及试验中看到了航母的价值,但是究竟有多大的价值,还是一个问题,因此都采取的是航母和战列舰同时发展的策略,而且战列舰依然是毋庸置疑的绝对主角,航母只是一个跟班。

一战之后的飞机技术还比较落后,速度慢载重小缺乏防护,虽然美国人做过测试用飞机击沉了战列舰靶船,但是高层还是认为这不过是理想情况下的测试罢了,没有现实价值,依然致力于重点发展战列舰。即使是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战前,美国海军的造船计划中战列舰都是核心,计划建造的航母在数量和吨位上都不如战列舰。

而像日本、英国等也是如此。日本也很早建立有航空兵,但是在日本海军高层中巨舰大炮派还是核心,连山本五十六本人都是巨舰大炮派,即使是到了30年代末日本也在大力建造战列舰,搞出了大和级这样的巨无霸。在中途岛之战中,航母是冲到前线的,而战列舰躲在大后方,就是因为日本海军认为战列舰才是日美决战的核心兵器,航母只是配角。

当然,在战争中各国逐渐意识到了舰载机的强大,认识到了航母的重要性,美国建造了高达百艘的护航航母轻型航母,而日本意识到时已经为时已晚,根本就无力建造多少新航母了。


前沿阵地


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战列舰以及航空母舰都是海上的巨无霸,虽然都可以成为舰队的主力,但是它们却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现在看来,航空母舰的出现无疑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结束,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从战列舰到航空母舰的过渡期,在这期间,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一起同台竞技,只不过一个奏响了终章,一个走向了辉煌。·从结果来看,谁先发展了航空母舰,谁就取得了时代的先机,但是在二战之前来看,做出这样的选择又是不是那么容易呢?

美国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要说在二战之前,各国采取航母和战列舰同时发展的策略是否正确,就我的观点来说,采用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其实这个问题中说的各国并不指很多国家,在二战之前着重发展航母的国家就三个——美国、英国以及日本,这三国的海军也不出意料地成为了二战期间最强大的海军,对海军发展趋势的敏锐感知使这三个国家能够在海上力量建设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即便是这三个国家,在最开始也并没有将航空母舰位列于战列舰之上。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署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各国更加忌惮的还是战列舰的存在,条约中还允许缔约国将战列舰改造为航空母舰。这直接催生了美国的“列克星敦”级航母以及日本的“赤城”级航母的诞生,同时英国也受此影响,决定使用大型巡洋舰来改装成“勇敢”号以及“光荣”号航母。

美国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

那么为什么说我认为当时各国采用同时发展航空母舰以及战列舰的策略是正确的呢?首先,就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战列舰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从上面说的各国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主要还是限制战列舰就可以看出了,当时都普遍认为战列舰是最强大的海军战舰。而相较之下,航空母舰完全就是新兴事物,虽然说英国、美国以及日本都认识到了航空母舰的作战前景,但充其量也只是比较模糊的认识,毕竟航空母舰没能赶上一战,在二战之前也没有什么大的海上冲突,所以各国对其的把握肯定远不如经历过无数次战火考验的战列舰来的实在。一个是久经沙场知根知底的老将,一个是看上去有潜力却摸不透的新星,要在其中做抉择就显得有些不明智,两个一起发展则不失为稳健的选择。

日本长门级战列舰

第二,在二战之前,航空母舰无论是使用操作还是战术体系都还不完善,拥有航母不代表就能够发挥航母的战斗力,小到航母上战机的调度,各单位的配合,大到航母编队的编成,战术使用,都需要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虽然看上去航母就是个海上的移动机场,但要真正发挥其全部的实力,无疑是需要时间的,而这正是在一战二战之间发展起来的航空母舰所欠缺的,没有真正经历实战,谁也不敢给航母的表现打保票。既然航母的使用以及战术发展都需要时间,那自然不能在其还未成熟之时就将手中最强大最熟悉的战列舰舍弃了,要是航母还没用好,战列舰又没了,战争一旦来临可是会吃不消的,所以在二战之前有意发展航母的国家都不敢对战列舰的发展有所怠慢 。

日本赤城号航空母舰

最后,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大口径舰炮这种硬核打击手段尚有生存的空间。航母虽好,能够利用舰载机发动攻击,所以使得双方舰队交战的距离从舰炮射程的几十公里以下跃升至舰载机航程的几百公里。但是航母本身却是没有什么武装的,充其量就是几门防空炮,试想当时大家的海军都有战列舰,要是不小心被对方的战列舰突入到了炮击射程内,航空母舰可就危险了。有人可能会说可以采用重型巡洋舰来为航母提供保护,但是面对战列舰,别说重型巡洋舰了,就算是战列巡洋舰都有些不够看,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战列舰还是要有的。而且战列舰的大口径舰炮用来进行对岸打击,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毕竟二战之前还没有导弹,不像现在,各种反舰导弹、巡航导弹琳琅满目,所以在当时大口径的舰炮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战列舰也不是所有功能都能被航母取代,所以选择同时发展航母和战列舰不失为正确之选。

英国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综上所述,虽然最终时代淘汰了战列舰选择了航空母舰,但是在航母发展之初,受限于各种原因,各国选择了同时发展战列舰和航空母舰,而在当时条件的限定之下,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正确的。

英国勇敢号航空母舰


桌面战争兵棋


样样有、样样强当然是最理想的,然而得有钱、有资源才行啊。人人都想有全能的海军,在航母的概念已经出现、战列舰的作用尚且存在的时代,要是海军能打战列舰对决、能用航母作战、还有够好够多的潜艇,那不是美滋滋吗?

所以有条件既追求航母发展又追求战列舰发展的国家,基本上都去这么做了。其他国家在海军发展上各有偏重,说到底还是无奈之举。举例的话,纳粹德国是个陆权国家,海军的权重本来就没那么大,又没有无限的资源,还要在对手环伺的情况下维持大陆军。在可以投入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谨慎发展水面舰艇,把重心放在已经成效显著的潜艇上。


另外,我们现代人当然知道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航母得到发展、战列舰级别的水面舰船被逐步淘汰,但是二战之前的人并不知道啊。当时的人又不能预知未来,航母到底会怎么样,他们也说不清楚,但是从一战当中留下了大量关于装甲舰船的宝贵经验,他们绝对不会舍弃。

还要考虑一点,二战之前航母相关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大家对于航母的运用也没有充足的经验,如果真的有哪国海军在技术上这么冒进,以至于过早抛弃了更新战列舰而全力投入航母的发展,在战争中也会陷入战列舰过时、航母又没法独当一面这种青黄不接的困境。光有先进的理念可不能当饭吃,还要有足够的技术力来支持理念的先进啊。

航母这个东西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肌肉猛男的,从其概念被提出、最早的航母被生产,到后来成为大国海军的核心力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我们也不能期待它一出生就挑起所有海军要挑的担子。战列舰是一步一步退休的,航母也是一步一步崛起的。在两者都有作用的时代,有条件的国家选择同时保持两者的力量,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史话戏说


总的来说没错,装备的更新换代还需要一定的过渡期,不是今天发明了汽车,明天就可以把马车劈了烧柴的,更何况是海军主力从战列舰转型为航母。

二战前的各个海军强国发展航母其实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逼得,造战列舰的额度不够所以把造半截的新船改成航母,与其说战列舰和航母同时发展不如说各大国战列舰发展停滞,原本用于战列舰的资源一部分分给了航母,让航母的发展追了上来。至于说为啥签那个华盛顿海军条约,不还是穷么,新战列舰辣么贵,惨兮兮的本子造新船都得靠小学生捐款了,再搞一次军备竞赛大家都得破产。

而战列舰和航母一同发展则是基于现实的考量,首先是大家确实都承认航母和航空兵的潜力,诸如美国列克星顿级和日本赤城加贺这种体量的航母在当时都算是超级航母了,绝不是仅仅单纯一个废物利用战列舰船体就可以立项建造的。其次是大家虽然都知道这种作战方式有潜力,但潜力具体有多大并不明确,是接替战列舰挑大梁,还是代替战巡负责压制侦查舰队、扩大战果,亦或是替代巡洋舰执行侦查任务。更何况在一战之后还是双翼机打天下的时代,各国海军虽然不乏激进的航空派人士,但面对这些跟玩具似的飞机,抛弃战列舰全面转向航母是很不现实的。

于是乎,战列舰处于经济和政治方面制约发展陷入停滞,而航母这条线又不可能投入太多精力,所以形成了看上去战列舰和航母同时发展,实则是航母飞速发展追战列舰的局面。到二战爆发,美国航母通过之前多次的舰队演习确立了海军次等主力的地位,并从战列舰队手里接过了相当多的作战与后勤任务,也正因为战前频繁的输送任务,使得太平洋上的三艘美国航母都躲开了日军的偷袭,在战列舰队几乎全损的情况下挑起了太平洋战场的大梁。而日本航母则是在试错中逐步参与到日后所谓的“九段作战”任务中,充当起可消耗型舰队主力,无论是偷袭珍珠港,还是珊瑚海、中途岛两场海战和瓜岛战役期间炼狱般的消耗战,日本航母确实在履行着自己可消耗版舰队主力的职责,为日本海军打下了战争初期的优势,后来那一批航母消耗殆尽,日本海军水面舰队基本也就和战争说再见了。


海盗旗wyn


不是的,战列舰首先出来的,航空母舰是后续出现的,二战时期的海战,以战列舰为主,航空母舰还是次,直到二战后期和二战结束后,战列舰的海上战略地位彻底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所取代,不再是舰队中的主力,其智慧称呼也就失去了意义。


旅行168880558


二战以前,美,英,日都是有航母的,不过因为大西洋风高浪大,不适合航母作战,所以英国主要发展的是战列舰。而太平洋正好相反,风平浪静,地域广阔,岛屿众多,非常适合航母作战,不过航母作为刚出现的新武器,美日都是有所保守,航母战列舰都发展,直到后来的珍珠港打醒了美国,然后开挂大大小小的航母造了一百多艘追着日本打,,,


厌倦修炼的狸猫


发展航母的国家都是具有战略前瞻牲的国家/当诸多列强还热衷于庞大的战列舰时/明智的国家已意识到制空权对海洋战略的重要性/着力于航母的崛起!

二战时期/曰寇拥有二十五艘航母/数量远超美国!

倭寇可恶/但倭寇对于海洋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军事拓展/其重要性极具前膽性/很值得中国人反思!


手机用户3721253154舒


是的,航母只做为可行驶可移动可长途奔袭的飞机场,但它需要有其他舰艇护航,所以战列舰的优势就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