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有没有让别人看懂作品的义务?

赵洋觅艺


艺术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境界,是艺术家个体生命在人世间的体现与彰显。为此,作为个体的艺术人来说,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只要把自我的生命境界与自我的生命意识,通过艺术这种形式展现出来,至于读者读懂与否,那则是读者的事情了。


但在中国,大多数读者,都是喜欢庸俗艺术的。尤其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人人沉溺于手机,对手机强大的搜索功能而得心应手,还有各大门户网站,不断的在首页给人们推出色情、媚俗、血腥与洗脑的内容,使人沉溺其中,不得自拔。



而在我周围,认识或知道一大帮文艺青年或市井小民,在一些场合中,只要见面,只见他们都非常喜欢看手机上的那种玄幻、魔幻或神异的内容,看的津津有味。而许多文艺青年也喜欢那样的写作,而那样的写作,在中国有很多受众,但是对读者的生命境界没有很大的提升,反而有很大的危害,使许多读者沉溺于意淫之中,不能自已。


这些在复制旧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作者,内心之中大多只有欲望,只有贪婪,没有人的信任与爱心,因之,在写作上,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并在出卖灵魂的过程中,成为魔鬼的帮凶。而一个有着生命自觉的读者,是会用心看懂一些不予流俗的艺术作品的,他们的心灵是在与大师的对话中,以卓越的思考能力,独来独往的身心独立,才会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读出艺术家的心声。而只有对生命真正认知的人,才能写出让当下人觉醒的文字与艺术作品。


而大多数人喜欢的那些所谓的名人,实际上只是造粪机器。


所以,艺术是小众的,艺术家并不是为媚俗读者而来的,而是为自我的灵魂的提升而做出自我对生命的认知。为此,一个不予流俗的艺术家,才会以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创作出真正启迪人灵魂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昊愚堂夜画


艺术若是叫所有人都看得懂,那叫通俗。

越往阳春白雪顶上走越是叫高雅,下里巴人之流的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媚俗。

高雅、通俗到媚俗都是艺术品展现的境界。

重点是艺术家的创作究竟是为何而做?

为了生存,必须舍弃高雅,趋于通俗和媚俗。

为了实现自我,肯定得选择高雅,或者也可以选择不拘一格,连高雅的边也不沾,只捣鼓自个喜欢的便可。

没高雅,没通俗,亦没媚俗。

这时候的艺术家作品就是完全为自已而创作。

有的是毕其功于一役,有的是量变到质变,涅槃重生。

把自已所有的才华,毫无顾忌的呈现,绽放,我想这才是艺术家最大的追求。

至于别人看得懂,看不懂,那真的不需要去考虑,没有那个义务。

一家之言,仅供交流。


鸿哥iouyh福小铺


让别人“看懂”艺术品,这个真的不是由艺术家打包票能说了算,而且更不能以“义务”来绑架艺术家的灵性创造力!

因为,艺术的“产出”如同自然力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外力过分干涉只能“降格”其水准,变得已不成其为艺术。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用生命、灵性、心血来创造艺术品,比如米开朗基罗、梵高、高更,徐渭、张大千、徐悲鸿等无不如此!可以说,艺术家在创造时,根本就忘了让世人看懂这会事儿。

所以这样问,说的都是“外行话”,但也表达出了一种普遍的要求。我们都想能理解看懂大师的天才之作,分享他的艺术灵感,提升自己的素养。这种困惑主要是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导致的。

传统古典时期的艺术,已为我们普遍熟悉,无论是宗教题材,还是风景画、风俗画,往往一看就知道,画的是什么,想表达什么。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甚至那些略带抽象的写意画也不难理解。

难理解的绘画,大都属于西方现代艺术之后的作品,从印象派开始就开始非写实化、朦胧化,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更是“天马行空”,没有艺术基础,不明白新的绘画语言、现代艺术理念的人,根本看不懂。而人家“大师”才不管你能否看懂,你得去理解他们。

所谓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是一种广义的、“泛化的”艺术,各种艺术门类界限消失,以及艺术的生活化,工业、电子、游戏的创意,模糊了艺术边际。一些装置艺术,及后来的抽象艺术就更难理解了。

比如,超级写实画,其实你不必刻意去理解它,只要你能感受,获得印象、视觉冲击就行了。这是鉴赏现代艺术品与古典美术的不同之处。所以,“看不懂”也很正常,我就看不懂赵无极的抽象画,但能感受到一种“自然力”,对东方山水画的回归!

乐活给大家分享,一些鉴赏现代艺术的“路径”,比如一些具象画,看到后,无须问画家画的是什么,像不像,要注重自身的观感、印象、视觉生成。根据接受美学原理,艺术品的意义价值,是取决于接受者的审美机制,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效果”,都是该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品的解释权被下放给了审美主体的“人”,这是艺术观的自由和进步。通俗的说,就是“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抽象画,你就只看它的色彩、肌理等,这些“有意味的形式”,装饰感、甚至喜庆感、压抑感,或音乐性的韵律感,有情调就可以,不要老想着看出“意思”来。好的抽象艺术甚至有“禅”的意境效果,产生陌生化新异效果,隔断世俗庸常世界,治愈焦虑创伤,修复心灵达至“休歇处”,澡雪精神。

这就是艺术的“超越性”功能!

这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请欣赏大师的超级写实油画

冷军老师画的“美人鱼”

有些画,可以看就是,不必刻意追求理解。

赵无极的抽象油画作品

关注乐活,分享对现代艺术的理解,乐活谈艺录,一家之言,共勉!


乐活光阴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担当着传播生活生命中的真善美和感悟催化人们心灵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没有哪一个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没有人能够看懂。恰恰相反,艺术家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看懂的人越多越好。



诚然,艺术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艺术触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的门类林林总总,艺术又受着地域、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艺术家表现艺术的形式各种各样,艺术家的造诣素养各有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存在一定差异,创作的作品千姿百态,一方面,欣赏艺术的人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不一样,不仅会出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也会出现对艺术作品看不懂的情况。



比如,对于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一些作品如《星空》等,很多人就似懂非懂。对于抽象派大师毕加索的作品如《格尔尼卡》等,很多人就直言看不懂。而对于表现主义大师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如《救济金的保管员》等,很多人不理解画家为什么要把人画成肥硕无比奇丑无比的样子……。但是,看不懂或不理解并不是艺术家的本意,即便是有些“曲高”的艺术家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和寡”。



再则,很多艺术品并非一下子就能看懂的,从看不懂到看懂需要有一个理解认识的过程。比如过去很多人对西方的交响乐听不大懂,西方人对中国的民族器乐也不甚明白,但是经过中西方文化的日益交流,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我们的《二泉映月》在西方很受欢迎,西方的《今夜无人睡眠》在我们这里也广泛传唱。



可以这样理解,虽然不能绝对地说艺术家有让人看懂作品的义务,但没有哪一个艺术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们看懂。如果大部分的艺术作品不为人们看懂,也就无所谓艺术的传承发展了。让人看懂,也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内涵。


灯影书画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每个人的观点都有所不一样,但也不强求所有人的观点可以一致,就像艺术家从来不在乎所有人可以看懂自己的作品,值得注意了,是不在乎所有人都懂看懂自己的作品,言外之意就是最起码要少数人能够看的懂,所以很绝对的说,艺术家是有让别人看懂自己作品的义务,


就拿绘画来说吧,艺术创作虽然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但并不是就可以毫无章法的天马行空,拿起画笔在画纸上“鬼话糊涂”,然后告诉别人这就是艺术,这明摆着就是“皇帝的新装”,如果艺术家没有义务让别人看懂自己的作品,那就连艺德都没了,

人们通常习惯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来了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然而艺术有艺术的理论和逻辑,当一个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连艺术逻辑都没有,或者是模糊不清的时候,是不是要向人们解释清楚你创作的是什么呢?对吧,比如,油画是通过色彩来表达情绪,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情绪,



当画作中的色彩运用的混乱不堪时,是没有人看的懂艺术家在表达什么的,而作为艺术家却不能带着个性的说“看不懂的才是艺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上人人都是艺术家了,到处都是世界名作了,其实这样的说法是自欺欺人的,要知道,人们的审美态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啊,如果没人看的懂作品表达的是什么,那么这样的创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创作出来的作品没人可以看懂,那么只好像垃圾一样堆积如山,艺术家一厢情愿认为别人看不懂自己的作品,那是别人不懂艺术,如果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存在这样的想法,那么他根本就不是一个艺术家,很多人没拿过画笔,但并不代表没有心灵感受和艺术认知,作为一个艺术家是完全有义务让别人看懂自己的作品,引导不懂艺术的人去理解艺术、尊重艺术、热爱艺术。


诗夜城主


艺术家在创作时,没有义务或责任让观者看懂作品,创作是一回事,欣赏又是另外一回事,也不能因为观者无法欣赏一件作品,就否定了艺术家的才华和成就。

因为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凭直觉可以理解大部分艺术,但有些作品欣赏起来,必须结合思考和智慧,以及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来完成赏析。

毕加索《玛尔肖像》

艺术家在创作时,就拿绘画来说,首先要构思,再筛选素材,再酝酿和深化主题,待心中有了比较清晰的画面形象后,最后才动笔刻画。在刻画过程中,还要进一步营造画面的局部细节和整体气韵,让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起来,才算成功的创作。

布格罗《心之苏醒》

欣赏艺术时,正好跟创作相反,是一种逆向思维,欣赏者沿着画面的整体格局可以一步步找出画家构图的先后次序,以及运笔的过程,直到体会到画家构思、酝酿的场景。最终体会到画家的情感如同单向的时间轴一样,在画面中一一展开。

如果一个欣赏者做到了这一步,他就完全看懂了一幅画。

德拉波《飞鱼》

但问题是,艺术语言有很多种,有些艺术家富有极强的开拓精神,喜欢探索新语言,喜欢用比较新奇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因为大众的艺术欣赏能力还没有达到艺术家的高度,所以,会导致大众欣赏这类艺术时产生种种困惑,因为看不懂,就认为这样的作品不好。

对大众来说,雅俗共赏的艺术,确实是能被喜欢,像达芬奇、齐白石等人属于此类,而梵高、毕加索、黄宾虹等画家则完全相反。

梵高《星空》

真正的好艺术,不仅仅是指好看、好听,大众都能看明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增强了艺术的活力和生命力。如果艺术老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路子来创作,总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不及时创新和探索,最终会导致消亡。

艺术探索就像一个人独自行走在茫茫黑夜,绝大多数人注定看不懂,也难以理解。


鸿鹄迎罡


艺术是艺术家塑造人物、景物形象的为人们提供艺术作品欣赏的审美理想。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是教育、感化人们心灵美感的艺术形象性。艺术作品是为人们所欣赏的审美艺术,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是有义务让人们看懂和欣赏的,不存在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故意让人们看不懂的义务。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财富,是艺术家呕心沥血创作的、经过漫长岁月考验的结晶。每个国家制度、民族风俗、文化艺术的不同;每个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艺术手法、艺术风格具有不同的区别,导致了不同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对有些艺术作品看不懂、迷惑不解,不能说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是故意让人们看不懂。你看不懂,不等于别人看不懂,你看懂,不等于别人能看懂。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是有一定的难度。艺术是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艺术是感觉到了,不一定能感悟到;能欣赏艺术,不一定能成为有艺术素养的人。所以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是让人们能看懂和能欣赏的艺术。艺术家有义务、有职责、有道德创作出的作品,是为人们提供艺术的享受。


黄智637


这个问题太好玩了,应该是说出来很多小伙伴的心声。

曾经跟一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家”接触过,也就是题主说的抽象艺术装置之类的艺术家。他们面对艺术爱好者的疑问:例如这件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或者问这些艺术真的美吗?很多当代艺术家或者当代艺术的评论者都会说一些更加晦涩难懂的话语,或者听起来很不负责任的话语,例如,“艺术”已经不存在了,我的作品只是表达了一些想法和观点等等,或者说我的作品不代表什么意思。

好多有疑问的人问到这里基本也就知难而退了。但是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这样的回答其实很不负责任,包含着两种意图:要么是自己的作品浅薄故弄玄虚,要么就是投机某种收藏群体的趣味而已(例如08年左右,只要画一画穿老一辈解放军军装的人物,带点文 革元素,就有大批歪果仁趋之若鹜)。

所以,个人认为艺术家完全有义务让别人看懂自己的作品,拒绝交流的要么是碰到处处挑刺无法交流的喷子爱好者,要么是如上文所说艺术家自己故弄玄虚。

如果有真想弄懂艺术品真正含义的小伙伴,完全可以勇敢问出你的疑问,但是也要认真思考。答了一个月的头条,发现很多人要么带着一股子怨气无所不喷,要么就带着固执的偏见不去求知。也挺让人无奈。

然后再直接回答题主的疑问:凭直觉的喜欢来源于观众以前形成的审美判断,但是审美判断也是需要不断丰富和进化的。就如从小到大,我们的人生价值观都处于不停的升华一样。梵高毕加索之所以被这么多人赞誉,必然有他的原因,但是欣赏他们的艺术作品可能需要升华一下自己的审美知识。而非精英不精英。

有两个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说的就是雅与俗。从美学的角度来说,雅与俗都是合理存在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自主选择,要么上升到极高美学高度的“大雅”,要么取其中庸的“雅俗共赏”,要么轻松愉悦的“大俗”。还有一句话叫做“大俗即大雅”,这都是美学哲学机辩的命题。

但是一个国家或者文化能够存在延续,并且被其他的国家和文化所仰慕,主要靠的就是所谓有哲学高度的文化,要不然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对自己五千年文化这么自豪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物或者文化遗产都是无价之宝的原因。

下图为上海博物馆藏品


诸城胡子


对艺术家来说,如果不考虑作品的销量,也不考虑明天的面包在哪里,他创作的作品就可以不用顾及大多数人的眼光,也就是说,艺术家确实没有让别人看懂作品的义务,只有创作作品的义务。

而对艺术作品的品读,大致上分为喜欢、欣赏、鉴赏几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对应的作品大致也就是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这个档次吧。至于艺术家的作品是哪个档次,品鉴作品又到了哪个层次,那是艺术家自己也无能为力的,毕竟大众的口味和流行的趋势是最难把握的,也没有规律可循,所以对艺术家来讲,作品创作出来之后,就和艺术家没啥关系了。

至于艺术家有没有义务让别人看懂他的作品,这个完全可以告诉大家,是否让别人看懂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家的自由,而不是义务。艺术家没有义务让别人看懂他的作品,要求必须让别人看懂的作品,是宣传品的可能性绝对要大于是艺术品的可能性。

毕加索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这幅画描绘的正是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据说当时有德国纳粹军官参观,看不懂此画,问毕加索:这是您创作的作品?

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作品。

微言大义,胜过对自己作品的宣讲。


云淡舷窗外


艺术家的作品与大众的审美是两个方面的事情,艺术家当然没有义务让大众懂得自己的作品含义,至于懂与不懂,全看大众审美能力的层次。如艺术家特立独行,那他的作品接受程度自然也不高,这在市场来说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艺术家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他的作品属于艺术的范畴,而非乎写乱画,故弄玄虚人人都会,但是能以艺术为依托,确实需要艺术家的个人素养来支撑。

艺术家的义务就是创作出属于自己性格或独到思想的,符合社会大众需求的作品,至于别人看懂看不懂,那并不是艺术家的义务。好比上街买菜,自己不会算菜价难道还要嫌菜贩算的不准吗?这很滑稽。

大众的审美水平是依据自身的学识来完善的,如果大众审美低于水平线,那对于艺术家想表达的某种正常思想,都是理解不了的,所以这类人并不适合观赏或者需要弄懂艺术品的价值,好的艺术品,向来不是孤芳自赏的,都需要一个好的旁观者,但并不能因为旁观者得水平低就要否定艺术家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