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今天猪猪要给大家讲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这个人,在国共两党的历史课本中都很不受待见:

陈炯明

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在香港逝世。安放遗体的,只有一张简单的行军床,连棺材也是把母亲备用的给拿来的。

在最辉煌的时期,他曾经是广东省的最高领导人,想在那里建设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国度,为中国探索出一条发展的道路。

但历史的传统和当时的现实不能接受他的尝试。最后他只能黯然退下政治舞台,并且担了一身骂名,沦为历史的失败者。

令人唏嘘。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陈炯明


1878年,陈炯明出生在广东海丰县白町乡。虽然出生在书香门第,但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但母亲还是坚持供他读书,在私塾里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

20岁,陈炯明考上了秀才。但是他没有继续走在科举这条路上,而是改换门庭,去读新式学堂。

别忘了当时还是清朝呢,有多少人能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魄力?

1906年,他成为广东法政学堂第一届学生。两年后,以“最优等生”成绩从学堂毕业。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恰好那时候清政府要变法,试着搞搞西方那一套,决定在各省设立谘议局,从地方开始进行议会制、君主立宪等试验。1909年,广东谘议局成立,接受新式学堂法政教育的陈炯明,自然被选为了其中一名议员。

这就是陈炯明政治生涯的开始。

新官上任三把火。当上议员之后,陈炯明就开始大力推行禁烟、禁赌的措施,废除了就地正法案。

别以为陈炯明做了议员就拥护清朝统治。一边当着清朝的官,他还一边暗自干着革命。他在上海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以议员的身份掩护革命党人的活动。

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人是谁?就是日后成为陈炯明一生之敌的孙中山。

那时候,他们一心想着推翻清朝。加入同盟会之后,陈炯明没有闲着,他开始暗中从事很多革命活动:

1910年,他参与策划了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之后逃到香港,在那里又参加了刘师复组织的“支那暗杀团”;1911年,他回到广州,以敢死队队长的身份参加“三二九黄花岗起义”。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不过,在黄花岗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陈炯明和他的部下竟然找不着人了。有人说他“临阵脱逃”,有人说他“成功无望而消极避战”,也有人说是他“误会改期”。

说来说去,这事儿到现在也都还没有结论。但总归不是光彩的事。

两次起义都失败,说起来有点惋惜。但是陈炯明不这么认为,因为逃亡香港的时候,他认识了信仰“安那其主义”的刘师复。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刘师复


啥叫安那其主义?其实就是“无政府主义”的音译,主张“三无”和“二各”——“无政府”、“无宗教”、“无家庭”,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这个安那其世界,很像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大同社会,听上去就很乌托邦: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两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安那其之下的世界,让陈炯明心生向往。

清朝的帝制统治和中国同盟会的革命道路,都不再是他所真正追求的理想,“自治”、“联省”、“联邦”的主张逐步在他心中构筑起来,成为他一生追求并践行的理想。

1913,陈炯明参加了二次革命,宣布广东独立,失败后流亡南洋。在新加坡,他第一次拒绝了孙中山的讨袁召唤。

两人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从此之后,渐行渐远,再也不像过去那样亲密。

陈炯明希望能够找到不流血、和平、渐进的方式,为广东父老找到一条新的好路子。

1917年,陈炯明被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进军福建,在第二年攻占漳州等地。

总算有一个机会让他施展心中的蓝图了。漳州这片小小的土地,陈炯明为它起了一个名字——闽南护法区。这个护法区,成为了陈炯明“自治”理念的一块小小试验田。

陈炯明开始试行地方自治,也在市政建设、发展教育方面大下手笔:

政府的权力就下放到地方士绅和开明人士手中,援闽粤军司令部只负责地方县长(县知事)的任命;建立银行、钢筋水泥桥梁、四车道石板桥马路、现代公园、城乡公路网、迎宾大旅馆等公共设施;在漳州发布《振兴教育令》,在农村设立现代学堂,实行“一乡一校”计划,禁绝私塾,改为设立师范学院、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创办《闽星》半周刊与《闽星日刊》等报纸杂志,提倡“新文化”,响应“五四”运动后新思潮的传播。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短短两年,漳州就变了一个样:原先贫困偏僻的闽南二十六县,成为了“模范小中国”;当时的人,把漳州称为“闽南的俄罗斯”;英、美两国的外交情报,都把陈炯明称作“布尔什维克将军”。

光有理想不管用,重要的是得把理想落到实地。在漳州,陈炯明实现了。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漳州实验的成功,令陈炯明信心蹭蹭地上升。1920年主政广东之后,他立马开始醉心的“联省自治”。

简单来说,联省自治是联邦主义在中国的“变名”,主张采取地方分权主义,先由各省制定宪法,组织自治政府,统治好本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建立联邦制国家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

理念一出来,就受到了广东本地人的支持。1920年11月,陈炯明发布《告广东父老兄弟书》,宣称“今日以后,广东省者,广东人民共有之,广东人民共治之,广东人民共享之”。

这么美好的蓝图,听听就觉得很心动,广东人民立马捋起袖子,雄赳赳气昂昂地干了起来。一年之后,全省92个县都推行了民选县长、议员;年底,广东省议会通过了《广东省宪法草案》,声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在广东主政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却颇有建树,让广东成为了全国最开放、最民主的省份:

1921年,创立了中国城市史第一个建制市——广州市,设立了财政、公安、工务、教育、公用和卫生局;鼓励兴办实业,扶持民企,兴建铁路,当时的广东,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教育方面厉行革新,礼聘陈独秀来广东主持教育,创立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发展私立教育;坚决禁烟、禁赌,哪怕有人反对,说是截断了政府的财路,他也坚定不移。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可惜,陈炯明的愿望还是没能在广东实现。因为这与当时孙中山的理念产生了分歧。

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有“大一统”思维的孙中山认为,当时只有北伐、以武力统一全中国才是正确的路子。在他眼里,1920年,仍是训政的阶段,不宜宪政:

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这个矛盾,无法调和,成为了日后两人分裂的根本原因。

一山不能容二虎。1922年2月,孙中山坚持要陈炯明参加北伐,并且命令他筹措500万元军费。一直都不支持北伐的陈炯明,当然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要求。孙中山非常生气,在4月份免去了陈炯明内政部长、广东省长和粤军总司令的职务。

1925年12月24日,在孙中山的讨伐下,粤军在闽南宣布解散。

陈炯明也被迫逃到香港。从此开始了在香港的八年蜗居生活。

位卑未敢忘忧国,尽管晚年的生活很凄苦,但是陈炯明仍记挂着中国的命运。1928年,他还写出了《中国统一刍议》,主张通过南北妥协、外交赞助、舆论一致运动来完成国家的统一。

直到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民主共和:

余家事无可告者,惟心中遗憾,无时可已。共和!共和!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这首歌,三句词,写尽他的一生


陈炯明去世之时,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

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陈炯明是功臣还是罪人?

历史功罪,评说不易。

尤其成王败寇,更加掺杂了很多复杂的情感。

但波叔坚持认为,他应该受到更多重视,而不应该被一味否定。

为了中国的命运而思索,与政敌的对立也绝不是由于个人利益。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私藏:五条人有一首歌《陈先生》,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来听听。

整首歌只有三句:“1878年他生于海丰,1933年他死于香港,1935年他葬于惠州。”第一句用海丰话唱,第二句用广东白话唱,第三句用客家话唱。

其中意味,自己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