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

【史话】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

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人(清时属惠州府),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辛亥革命期间组织民军光复惠州。1920年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期间与孙中山政见不合,曾炮轰总统府与孙中山决裂,双方在惠州一带进行了长达3年的拉锯战,陈炯明最终落败避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担任该党首任总理,1933年9月病逝于香港,后归葬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下。

淡水起义一举光复惠州城

陈炯明早年间在惠州读书,后入广州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曾任广东谘议局议员,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著名的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东江流域组织起义。11月1日,陈炯明在惠州淡水组织五百余人发动起义攻占淡水警署,迅速向惠州城进军,并同时向惠州官员开展策反工作。

淡水起义成功后附近各地响应,11月6日,各路义军从马鞍山、多祝、坪山、白花、横沥等地围攻惠州城。8日,义军到达归善县城下。惠州守军巡防营管带洪兆麟率队投降,守将陆路提督秦炳衣被迫献城。9日惠州光复,义军入驻惠州城,陈炯明宣布剪辫,把归善县改为为惠阳县。

惠州光复后,以淡水义军为基础逐渐形成了陈炯明领导下的“循军”(惠州古称循州),此后广东在革命党人纷纷响应“收束军队”的号召,而广州总商会也公举陈炯明为广东副都督。11月29日,陈炯明应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之邀率领“循军”进入省城广州。自此陈炯明从惠州出发,开始一步步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

【史话】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

反帝讨袁陈炯明再战惠州

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炯明流亡海外,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激发当时了各阶层的反对浪潮。 同年9月,远在南洋的陈炯明再度潜回惠州,在淡水、博罗一带招集旧部,组织“广东共和军”进行讨袁斗争。次年1月陈炯明在淡水誓师讨袁,并以“广东都督兼讨逆共和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布讨袁檄文。

“广东共和军”在淡水、白茫花及惠城附近等处分别起义,并很快攻占惠州城外的马鞍山、澳头等地。由于惠州城内的守将李嘉品负隅顽抗,义军围攻惠州城一度受挫。陈炯明亲赴惠州城外督战并堕马受伤。7月,陈炯明命令惠州各地以及外围的各路民军集合到惠州城外,包围了惠州城,但苦战数月未能拿下惠州城。

后来时局发生变化,袁世凯在国人的骂声中死去,黎元洪继任总统,广东军阀龙济光退出广州,作为下属的李嘉品随龙济光前往海南岛,陈炯明部队进驻惠州城。同年黎元洪同意恢复 《临时约法》、续行召开国会。陈炯明将部队交于新任广东省长朱庆澜接收。10月陈炯明应黎元洪总统之召解甲进京。

【史话】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

主张联省自治孙陈决裂返惠

1917年,陈炯明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占领闽西南并建立根据地,1920年8月,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被孙中山免职,而后退居惠州。

陈炯明返惠居住于西湖百花洲内,读书垂钓,一副闲情逸致的样子。当他看见西湖多年来未疏浚,湖滨道路不通,景物大多毁坏时,就带头倡议修葺西湖,并亲自撰写《修理西湖募捐序》。当时百花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前来谒见的军政要人云集,对此陈炯明似乎不胜其烦,曾说“中国之乱,可谓政客不死,大乱不止”。

1922年,陈炯明最为倚重的第一大将叶举率“陈家军”主力回师广东,并拒绝陈炯明劝止于6月16日炮轰总统府发动兵变逼走孙中山。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再任粤军总司令。“六 一六兵变”是一件当时震惊中外的大事,它影响着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而且引起当时俄美等几个大国的密切关注。

孙中山东征陈炯明兵败惠州

“六一六兵变”后,孙中山与陈炯明这对昔日的同志和战友从此反目成仇成为死敌。1923年1月4日孙中山通电讨陈。15日滇、桂、粤组成的讨陈联军进攻广州,陈炯明通电下野。3月陈炯明在惠州设置总司令部重整军队沿东江布防。孙中山率领滇、桂、粤联军分三路扑向惠州。

孙、陈两军在东江两岸激战几日后,陈军退守惠州城内。孙中山多次赴前线督师,动用了飞机、大炮,但惠州城有坚厚的城墙作屏障,最终未能攻下。1924年4月,孙中山令滇、粤、桂、湘各军第二次总攻惠州,虽占领了飞鹅岭,但惠州城未被攻克。随后孙中山一面部署北伐,一面继续围困惠州城。

1925年广东革命军队对盘踞在东江流域的陈炯明进行了两次征讨,特别是第二次东征,黄埔军校将士在强大炮火支持下激战30个小时,以伤亡400多人的代价最终攻占惠州城,结束了惠州自建城以来未曾失陷的历史。1925年10月,为杜绝军阀再次觊觎,保惠州安宁,广州方面决定拆毁惠州城墙。

【史话】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

避居香港归葬惠州西子湖畔

惠州城的攻陷标志着陈炯明军事生涯的败落,此后避居香港将美洲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并被推为首任总理。该党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民主党派。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在香港病逝,弥留之际连呼“共和!共和!” 陈虽曾为高官但素来清廉,以至死后无钱下葬,灵柩暂寄于香港一处。

1934年9月22日,在陈炯明逝世一周年纪念之际,陈炯明的亲友和致公党党员等多人决定将陈炯明归葬惠州西子湖畔。1935年4月3日,惠州西湖旁边的紫薇山下气氛肃穆,各路记者、民国政要聚集,为陈炯明归葬惠州举行公祭,有报道称,当天参加祭奠的人超过千人,下葬前后收逾3000挽联。

陈炯明陵墓建有墓碑亭,亭内墓碑正面刻的“陈竞存先生墓”六个篆字,乃国学大师章太炎所题。亭后即钢筋水泥浇制的圆形墓冢。随后几十年其墓园历经风雨但主体仍未损毁。2012年惠州市政府出资进行修缮,并在紫薇山下建有一座二层小洋楼——陈炯明史料馆,馆内陈列着陈炯明家世与他一生起伏的史料。

结束语

纵观陈炯明的一生,他对惠州西湖情有独钟,与惠州有着不解之缘,少时在惠读书,辛亥革命光复惠州,由惠州淡水举义登上历史舞台,一度开创“惠州人的广东”,与孙中山决裂后将惠州作为大本营对抗孙中山,以惠州易手为标志被逐出历史舞台,最终他带着失败者的遗憾归葬惠州紫薇山下,连同“联省自治”的理想被世人遗忘在惠州西子湖畔。可以说陈炯明成也惠州、败也惠州。

注:本文作者为平台特约撰稿人 刘叶平

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