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牺牲第一人:敢死队长中弹不下火线,蒋校长亲自追悼

1925年2月15日黄昏,东征陈炯明的黄埔师生,已围攻东江小镇淡水快两天了,但由于学生军比较菜鸟,他们仍然没能爬上淡水城城墙。

就在这时候,教导第1团决定组织敢死队发起新一轮进攻,黄埔一期生、时任教导第1团第3营党代表的蔡光举挺身而出,主动担起敢死队队长。当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营党代表有点像今天的营教导员,主要负责全营的政治工作,一位“政工干部”竟主动担当起冲锋的敢死队队长,其战斗决心可见一番。

黄埔牺牲第一人:敢死队长中弹不下火线,蒋校长亲自追悼

图:蔡光举

蔡光举何许人,为什么刚毕业两个来月就当上了营干部?

蔡光举是贵州遵义人,他于1922年考入厦门大学文科,专研中英文专业。从贵州大山来到沿海城市,在读大学期间,他受新思想影响,发生巨大转变,一腔热血期许能为国家图强做些什么。

在他读厦门大学期间的文章里有这样的文字:“国内军阀据地争雄,与帝国主义夤缘为患,导至内政不修,遍地土匪,此又是为倡言实业救国者心灰齿冷”“欲救中国,非赖一般热血青年致力革命,无以解放军阀及帝国主义之二重压迫。

所以,当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来,还未完成学习的蔡光举毅然选择肄业,并奔赴广州就读了黄埔军校。由于蔡光举有过大学经历,所以他在黄埔学习中各方面都很优秀,在一期同学中可谓出类拔萃,毕业后就留校担任第2期入伍生第1总队政治部秘书。在东征时,一期的很多同学都还在担任连排级职务,而他已经是教导第1团第3营党代表,是一名营级军官。

在作为敢死队队长冲锋前的前夜,他还给同学写了两封短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赋征以来连两星周,他无所苦,惟以不见敌人,发弹无的为恨!……春风泛泛桃李花,确切可爱,恨未与君共赏也。”

黄埔牺牲第一人:敢死队长中弹不下火线,蒋校长亲自追悼

图:蔡光举和他留下的书信

战争是残酷的,它让蔡光举再不能和同学共赏春风中的泛泛桃花。一声令下,蔡光举带着110人的敢死队冲向淡水城。同为敢死队队员的一期生蒋先云亲眼目睹了蔡光举负伤的全过程,据蒋先云《由前敌归来》中记载:蔡光举冲至距城边100米处中弹负伤,但仍坚持前进,至城根约50米处,又中数弹。

蔡光举看到前来扶他的蒋先云就说:“先云,赶快为我包扎,叛贼正等我们去痛杀!”但由于他伤势过重,蒋先云不得不将他抬走离开战场,其他黄埔教导团的官兵们看到敢死队队长如此勇猛顽强、中弹还不愿下火线,纷纷跃出战壕向淡水城发起冲击,最终登上城墙,历时2小时攻占淡水城。

黄埔牺牲第一人:敢死队长中弹不下火线,蒋校长亲自追悼

图: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一次东征后合影

不幸的是,蔡光举虽被救下火线,但在打下淡水城的第二天,蔡光举由于被子弹击穿肝脏,不幸牺牲,年仅21岁。蔡光举牺牲后,广州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蒋校长亲自发表追悼公告:“光举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从容赴义,为党殉烈求仁得仁,固无遗憾。惟本校同志应如何奋斗继起,以成光举未竟之志,而雪我党无穷之耻。使其瞑目九泉,而尽后死之责。”

蔡光举的遗体被安葬在黄埔军校所在的黄埔岛上。由于他是黄埔军校最早牺牲的营级军官,学校专门为他修建了陵墓和纪念碑,他也被誉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

黄埔牺牲第一人:敢死队长中弹不下火线,蒋校长亲自追悼

图:蔡光举之墓

往事不可追,如若回首,国家未遭列强、军阀所害,或许当年那缕阳光下的蔡光举,还是一副文质书生模样,抱着几卷书文,在厦门大学里和同学们赏花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