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一生三場大戰,打下半個中國,平定突厥,堪稱大唐戰神

李靖:一生三場大戰,打下半個中國,平定突厥,堪稱大唐戰神

大唐是不少國人夢想的朝代,其文治武功都取得了偉大成就。說起初唐的名將,不少受到小說、影視的影響,都會脫口而出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恭等等人物。但在真實歷史上,初唐最強的名將,當屬“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的衛國公李靖。他打下了大唐半壁江山,征服了威脅唐朝的(東)突厥、吐谷渾,為大唐盛世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出生於北周官僚世家。年輕時就展現出過人的軍事韜略。被其舅舅名將韓擒虎視為“可以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李靖:一生三場大戰,打下半個中國,平定突厥,堪稱大唐戰神

隋末動亂,各路豪傑並起。時任馬邑(今山西省朔縣)郡丞的李靖發現太原留守李淵有叛亂之舉,準備前往揚州向隋煬帝告密。可因為種種原因被滯留在了長安。

李淵攻取長安後,立刻抓了這個告密者,要將他處死。李靖在臨刑前高呼:“公舉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以成大業,怎能因私怨而斬壯士” 此語頗像當年韓信被處決前回答夏侯嬰之語,讓李淵感到非比尋常。後經李世民的勸說,李靖得到豁免,併為李唐王朝效力。

李淵儘管在618年建立唐朝,但當時他也僅僅佔據中國的一部分而已,其他地方仍被各路梟雄割據。在唐朝統一戰爭中,人們津津樂道乃是“秦王鐵騎平天下”,頌揚李世民的赫赫武功。可實際上,李世民只是平定了中國的北方,而廣袤的南方地區,卻是由李靖打下來的。

李靖:一生三場大戰,打下半個中國,平定突厥,堪稱大唐戰神

李唐攻佔洛陽,暫時穩定北方局勢後,就開啟了南方的戰略計劃。他們首先要剪除南方最大的軍閥蕭銑。他是南朝梁皇室蕭氏之後,在隋朝滅亡後,利用家族積蓄的勢力,在江陵稱帝。李唐只要能擊潰蕭銑,就基本可以統一南方。李靖深知南方戰略的重要,制定了十條軍事計劃,李淵看後大喜,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兼攝行軍長史,輔佐趙郡王李孝恭討伐蕭銑。

李孝恭作為李唐宗室,為名義上的最高長官,但由於軍事素養稍遜,因此李靖是南方戰線的實際指揮官。公元621年8月,長江發生洪水,難以進軍。但李靖卻命令出兵。眾將感到不可思議,要求休戰。李靖指出:“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軍剛剛集結,蕭銑尚未知曉,如果趁漲水之勢,突然兵臨城下,正所謂迅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再說,即便蕭銑醒悟,倉促徵兵,但為時已晚,必被生擒。”

李靖順江而下,連克荊門、宜都。此時蕭銑才知唐軍進逼,只好倉促讓文士弘上陣。此時李孝恭被勝利衝昏頭腦,不聽李靖勸阻上去迎敵,結果慘敗而回。但李靖審時度勢,他發現文士弘的將士哄搶唐軍物質造成混亂之機,果斷讓士兵出擊,迅速扭轉不利局勢,反敗為勝。此後,他窮追猛打,迅速抵達江陵,將其圍困。

李靖:一生三場大戰,打下半個中國,平定突厥,堪稱大唐戰神

這時李靖出人意料地把繳獲的敵軍船舶等物質扔到江中,讓其順流而下。眾將再次不解,紛紛提出質疑。李靖說:“蕭銑雖遭失敗,然其佔地廣闊,軍隊甚多。我方孤軍深入敵軍腹地,主城未破,倘若敵人援軍到來,我方必然腹背受敵,勝負則將難料。若讓船隻順流而下,援軍見此情形,必認定江陵已破,遲緩救援腳步。我則趁此時機攻城,蕭銑孤軍守城,又見援軍未至,就有出城投降的可能”。

戰事發展果然如李靖計劃,蕭銑見到援兵未至,只好開門投降。是役唐軍殲敵二十萬,贏得了平定南方重要一戰。此後,李靖安撫嶺南地區,收降少數民族首領馮盎。並於武德七年,鎮壓了江淮地區輔公祏的叛亂。至此李唐平定了南方,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而李靖在南方戰線上展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打下了唐朝的半壁江山、

唐朝統一天下後,戰略目標也從安內轉向了攘外。當時他們受到(東)突厥的巨大威脅,只能對他們委曲求全。但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豈會久居人下,一場解除外患的軍事行動在悄悄醞釀中。

貞觀三年十一月,突厥因為天災人禍陷入困境,唐太宗看到討伐時機已經成熟,立刻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與李勣(即徐茂公)、薛萬徹、柴紹等合軍十萬北擊突厥。

李靖:一生三場大戰,打下半個中國,平定突厥,堪稱大唐戰神

次年四月唐軍抵達馬邑,李靖得到情報,知突厥頡利可汗屯兵定襄,但士氣低落,矛盾重重。李靖遂決定突襲定襄。他親率三千精銳騎兵抵達定襄以南的惡陽岑。唐軍的突然出現,讓頡利可汗感到不可思議,錯誤估計唐軍大兵壓境,否則李靖怎敢單獨突進,於是採取消極避戰的策略。

李靖於是利用突厥人猶豫的時機,夜襲定襄,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攻佔了此地。頡利可汗只好北退,但亂軍遭到李勣的伏擊,傷亡愈加慘重,於是只好向李世民求和,以圖緩兵之計,東山再起。

唐太宗派出唐儉為使者,前往談判。但這不過是將計就計,藉此迷惑突厥,放鬆其警惕性而已。李靖等人心領神會。不經上奏就主動出擊。此舉跟當年韓信利用酈食其與齊王談判之時,出兵攻齊的方式一致。但李靖這次進兵更為迅速,很快就將突厥擊潰,並活抓了頡利可汗。唐儉也得以全身而退,避免了酈食其的悲劇。

(東)突厥的平定,不僅消除了外患,更極大提高了大唐王朝的聲望,各方可汗紛紛臣服,共尊唐太宗為“天可汗”。而這場戰役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戰果,是跟李靖“臨機果,料敵明”的軍事韜略分不開的。

李靖:一生三場大戰,打下半個中國,平定突厥,堪稱大唐戰神

唐太宗為表彰李靖功績,封他為代國公,任命為尚書右僕射(職位相當於宰相)。李靖雖身居高位卻從不居功自傲,與朝臣和睦相處,多次受到唐太宗讚揚。名相王珪稱他為“才兼文武,出將入相”,這是對李靖最恰如其分的評價。貞觀十一年改封衛國公。在凌煙閣上的唐朝開國二十四功臣畫像中,李靖也位列其中。

貞觀八年,李靖再次出擊西北的吐谷渾,次年四月,李靖率軍進抵吐谷渾的伏俟城,伏允可汗聞訊退守大非川,並燒光野草,阻唐軍進攻。此時,眾將皆提出“草已燒,春草未生,馬無食,大軍不可深入,不如暫駐鄯州,待草生馬肥時再圖進取。”唯行軍總管侯君集認為“敵主力未損,暫駐鄯州,必反撲。且敵西逃,軍心渙散,士氣低弱,戰鬥力不強,一舉擊之必獲全勝。此天賜良機,若遲疑,悔之晚矣。”

李靖:一生三場大戰,打下半個中國,平定突厥,堪稱大唐戰神

李靖洞察戰場局勢,果斷採納侯君集的建議,率軍越過積石山,深入敵境幾千裡,沿途數十戰,殲滅和收降敵軍二十萬。這是李靖軍事生涯的最後一戰,此役打通了河西走廊,讓絲綢之路再度繁榮,促進了國際化大唐帝國的建立。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一顆功勳卓著的將星隕落,享年七十九歲。諡號“景武”。唐太宗將其陪葬昭陵,並將墳墓修築成鐵山、積石山的形狀,以紀念他平定突厥、吐谷渾的豐功偉績。

李靖一生南征北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平定了中國的南方,消除北方突厥的威脅,擊潰西北的吐谷渾,為大唐統一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更是一位軍事家,曾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可惜都已失傳。目前僅有他和李世民談兵的《李衛公問對》這部兵書。李靖的軍事思想豐富了我國的兵家文化。其傳奇一生可謂“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孫子兵法·作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