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保收"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有風險了!閉眼買的時代過去了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都被認為是穩健型產品,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

甚至於,大部分人在理財的時候,基本很少討論銀行理財產品,覺得閉著眼睛買就行,風險意識很淡。

但隨著近兩年相應政策的出臺,銀行理財市場已大不相同,這些以往的觀念該翻片了。(特注:這裡講的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而不是銀行代理的保險等理財產品。)

NO1、旱澇保收的產品也有風險了

以前的時候,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封閉式預期收益,即產品的期限是固定的,有預期的收益率。基本上,我們把錢剛投進去,就能估算出取時的收益。

而且,這些銀行理財產品裡,有一些是保本型的,即有"央媽"兜底(銀行把錢拿去投資,虧了之後,向央行申請補貼),我們怎麼買都不會虧,可以說是"旱澇保收"。

但在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後,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據新規規定,今後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向淨值化轉型。

通俗點講,這些旱澇保收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有風險了。一方面,這些產品要轉向淨值型,即以後的收益都有一定波動性,可能我們今天看的是3%,明天可能是6%或2%,不再按預期收益率走。

另一方面,央媽不兜底了。我們買銀行理財產品後,如果銀行拿錢投資失敗,那麼我們就要承擔虧損風險,不保底了。

NO2、產品豐富度大大提高,但選擇難度也大

除了上面提到的變化之外,銀行理財產品還有一個重要變化:產品豐富度提高。

一直以來,各銀行的理財產品的數量和品種都不會太多。你到銀行或者登陸它們的線上渠道,基本上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看完理財產品。

這跟銀行本身的屬性和職能有關。畢竟,銀行理財產品以前存在剛性兌付(即必須兜底)。一旦產生資產負債就是銀行自身的,進而可能給整個金融系統帶來巨大風險。所以,監管層一直在限制銀行理財產品的發放規模。

但在2019年2月時,銀保監會發布公告稱,正式批准工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並已受理多家商業銀行申請,其他多家銀行也擬提交申請。

也就是說,銀行理財產品可能由這些子公司進行獨立地投資和管理,和銀行母公司無關。再加上剛性兌付取消,銀行理財子公司就能研究和發佈更多類型的理財產品,發放規模逐漸增大。

在這其中,銀行也不乏一些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但由於基數增大,也會增加我們的理財篩選難度。

總的來看,隨著各項政策的出臺,銀行理財也有風險了,旱澇保收、閉著眼買的時代過去了。此外,隨著產品豐富度的提升,我們挑選銀行產品的難度也會增加。這不僅是銀行單方面的變化,所有的金融理財機構都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