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賣菜,這門生意要如何做

互聯網賣菜這個生意最近火了,只要用戶在手機上下單,30分鐘內送達。美團買菜在上海測試了2個月左右後選擇北上2000公里以外亞洲最大小區的天通苑開始新的試點。此外,據媒體消息稱,被阿里全資收購的餓了麼最近與叮咚買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兩個巨頭的進入一下子讓這個本不寬闊的賽道擁擠了起來。

可能大多說人認為,這個模式並不算新創,先發展的外賣和隨之而起的生鮮配送採用的都是同樣的模式。這種說法並不算錯,畢竟前兩者和現如今賣菜的生意確實採用了相同的通路模式。但其實這其中是有本質不同。外賣配送的可量化的標準產品。以禽類和海鮮為代表的生鮮也可以通過標準化的包裝與存儲方式實現統一定價並配送。可唯獨蔬菜是用戶極度追求新鮮和即時性,標準化程度最為困難。除了消費端存在的這些問題之外。

在供給端完全新鮮的蔬菜和已經存放了一兩天的蔬菜價格可能完全不在一個範圍之內。並且蔬菜還面臨著存放的難題和高損耗的問題,這直接導致平臺運營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

賣菜的生意能不能規模化

在互聯網賣菜這個賽道上競爭的玩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目前美團、盒馬、7fresh等這樣一些巨頭為代表的試驗性推進選手,他們一方面面是在嘗試,另一方面是看到創業公司模式初成之後,想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最終彎道超車。另一類就是以叮咚買菜為代表的創業公司,這部分公司的業務目前也只是在處在前期階段,業務開展的範圍也只是在部分區域之中,以叮咚買菜為例,目前它的業務只限於上海範圍之內。其他區域並沒有涉獵,雖說該項目屬於明星創業項目。但叮咚買菜依然不能通過規模化的單量將運營成本全覆蓋。

叮咚買菜是通過前置倉加及時補貨的模式保持著高效的服務。這樣雖然保證了用戶的體驗,但如果說沒有足夠單量密度覆蓋的話,長虧損將是必然。

其實在互聯網賣菜之前,大型商超也對賣菜這個生意做過規模化的整合,但通過效果來看,並沒有成功。超市因為規模較大的原因蔬菜採購總是有不太靈活,供給上始終沒有菜市場快速且豐富。同時為了解決標準化的問題,又需耗費大量的人力對其標準化的打包。人工成本加上更高的損耗。讓賣菜這件事成了超市之中利潤率最低的品類。所以超市在規模化賣菜這件事情上最終是敗給了菜市場。賣菜不再是超市的主業,只是增加品類的一種不得已的方式。現在通過互聯網賣菜筆者認為依然是無法解決規模化問題的。

用戶的購習慣培養需要多久

全新的交易方式,用戶肯定需要一段時間的教育期,美團買菜在選址上顯然是看懂了這一點。美團最初選擇在上海首先測試,而不是北京。主要原因是叮咚買菜在上海地區已經運營了2年的時間,大約有200多個前置倉,基本上覆蓋了全部的主流人群。美團開始在這裡測試顯示阻力會小的多,模式也更容易跑通。

最近開通的北京天通苑和北苑社區基本上是北漂一族的大量聚集地。這些90後更願意嘗試這些新鮮的事物。同時因為人群的高度密集,服務的成本也會相對下降。

所以來說,互聯網賣菜這件事情不容易那麼讓用戶接受,它不像網約車和外賣一樣快速的讓用戶接受,它最主要的使用人群還是“菜場大媽”。如何瞄準這些人群的需求痛點做產品才是王道,並非越超前就越好。

誰在這個賽道中更佔優勢

創業公司叮咚買菜沒有全國鋪開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重投入導致的資金不足。前置倉帶來的用戶體驗確實不錯。但對平臺的運營資金卻是極大的考驗。巨頭級的玩家可以依靠自己已經成熟的配送體系,創業玩家只能是持續燒錢補貼運營。除了自己現有特色之外,賽道突圍中還需考慮如何面對巨頭玩家碾壓性的資本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