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原因为何?

Mr_李強


毛泽东曾写道说:"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实际上,成吉思汗的弯弓很厉害。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东征西讨,先后灭掉了四十多个国家,建立起史上最庞大的帝国。

不过,题主所说10万欧洲骑兵对抗6万蒙古骑兵的事,就有点以讹传讹了。估计题主说的是莱格尼察之战和匈牙利之战。

一、莱格尼察之战和匈牙利之战。

莱格尼察之战发生在1241年,察合台之子拜答儿指挥的右翼蒙古军,为策应术赤长子拔都的主力部队,率先向波兰发动了进攻。

当时拜答儿所辖的蒙古骑兵,大约是2.5万,而进入波兰的,只有1万人,后来减员至约8千人。这8千骑兵,就是他们与日耳曼-波兰联军展开莱格尼察大战的全部兵力。

再来说说日耳曼-波兰联军,由西里西亚大公亨利二世指挥的联军大约是2.5万人。里面就有《达.芬奇密码》中曾经提到过的勇猛的圣殿骑士团,欧洲职业军人。

莱格尼察会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对比下爆发的。

战争一开始,西里西亚骑兵与蒙古军队的先锋骑兵交战,西里西亚骑兵很快便被击退。

当大波兰骑兵和梅什科公爵的骑兵开始攻击蒙古先锋时,蒙古军队便撤退了。但他们并非真正的败退,而是让“占据优势”的波兰骑兵继续追击,从而与波兰的步兵隔开。

这时,波兰骑兵突然出现了混乱,梅什科公爵的骑兵撤出了。这迫使亨利二世将他最精锐的部队,骑士与圣殿骑士投入战场。

由于是假撤退,蒙古诱敌的弓箭轻骑兵,依然在波兰骑兵的侧面。他们还释放烟雾,来掩饰蒙古骑兵的行动。

紧接着,蒙古轻骑兵利用掩护两翼张开,迂回到波兰骑士的侧边,在奔驰中向波兰军队射出了箭雨。

早已准备多时的蒙古重骑兵,从正面举长矛发动了冲击。蒙古重骑兵与轻骑兵,首先消灭了分割出来的波兰骑兵,然后再去对付即将崩溃的步兵。

至此,亨利大公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胜利的蒙古人,将他的头插在莱格尼察镇前。蒙古人将联军死亡者的右耳朵割了下来,据说装了9个口袋。

再来说说匈牙利之战。当时在匈牙利境内的蒙古军,约有3万人,而投入赛约河决战的大约为1.5万至2万骑兵。

战争开始,由于匈牙利人误杀了钦察的首领,导致钦察人临阵倒戈。蒙古军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机,还用了欧洲人尚未见识过的火药武器,特别是爆炸性火箭,最终使匈军完全崩溃,被蒙古军歼灭至少1万人。

大家看,蒙古军队,仅仅以4万骑兵,投入2个相距甚远的不同战场,就取得了歼敌不少于3.5万人的战果,确实很厉害。

那么,蒙古骑兵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呢?安林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二、蒙古骑兵胜利的原因。

成吉思汗曾经说过:"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蒙古铁骑纵横驰骋,首要的原因就是它纪律严明。

1.铁的纪律,造就了钢铁般强大的部队。

13世纪,成吉思汗创建了一支骑兵部队,蒙古骑兵没有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他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这是一支旋风部队。

这些骑兵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他们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在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之下宛如一块铁板,令行禁止。统一的监制和明确的分红,令蒙古军队的战斗目标和战斗方向都异常清晰而明确,所以能够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攻击。

蒙古兵还善于化敌为友。大部分的蒙古大军并非

真正的蒙古人,金帐汗国其实只有几千蒙古军。

绝大部分士兵其实不是蒙古人,其中有突厥军,西夏军,亚美尼亚重甲骑兵,俄罗斯步兵,花刺子模步兵,甚至是金朝、高丽、渤海步兵等。

蒙古军队里,来自各国的军人互相学习,不断进步,使蒙古军队的军事素养提高的非常快,集合了各国军队之长。

总之,蒙古骑兵有超强的个人素质,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同时又纪律严明。

2.蒙古骑兵灵活的战术,有效地歼灭了敌人。

蒙古骑兵西征时,使用了一种灵活的运用弓弩的战术,堪称游牧战术的完美形式。

当遇到欧洲骑兵集团冲锋时,蒙古骑兵会远距离用强弓射杀敌人,以尽可能多地杀伤敌人和破坏对手的阵形。内蒙古骑兵箭术非常好,往往一箭致命。

当双方距离靠近时,蒙古骑兵便换用飞行速度更快的弩箭,然后依靠自己快速的行动,再次拉开和对方的距离,接着又是新一轮的箭雨。

如此往复,最后等蒙古骑兵挥动马刀开始冲锋的时候,欧洲的骑士已经疲惫不堪所剩无几了。

蒙古将领灵活运用两翼迂回、佯退诱敌以及开口战术,在关键战役中屡屡完胜。以很少的部队,歼灭了敌方大量的部队。

3.先进的装备,是蒙古骑兵取得胜利的物质保障。

蒙古骑兵的铠甲和使用的兵器,比敌方先进多了。

蒙古骑兵装备铁札甲与铁鳞甲,而且人马都拥有防护。而西欧所谓重骑兵,仅仅身穿锁甲,他们的战马也大都不披铠甲。

从武器来看,蒙古骑兵使用复合反曲弓,其性能比欧洲当时最好的英国长弓优越。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国长弓拉力只有为80磅,射程仅230米。

蒙古兵还有弯刀,比欧洲兵笨重的长矛灵活得多。它刀背厚,刀身窄而长,又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学理论。

另外,蒙古兵还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特殊武器,其威力惊人。

4.冷兵器时代,战马是非常重要的。

蒙古骑兵的马,也是独具特色的。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而它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却是最低的。无论是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

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无论严寒酷暑,它们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另外,蒙古马也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

5.独具特色的军需系统,为部队提供了有效的后勤保障。

蒙古大军的后勤军需系统,是非常简便而有效的。他们只需让牛群羊群,跟着大部队行动,走到哪,都有食物可吃,都有衣服可穿。可以说,仅凭这一点,他们就可以远征欧亚大陆的任何一个地方。

综上所述,蒙古骑兵所向披靡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正因如此,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阻。






安林890


蒙古以6万铁骑对抗欧洲10万骑士,堪称是世界史上极为精彩的一战,这场战争被称之为赛约河之战,公元1241年,在匈牙利赛约河附近,蒙古参战兵力为60000人,匈牙利参战兵力100000人,主要指挥官是蒙古的拔都、速不台,以及匈牙利的贝拉四世。

这场战役中蒙古统帅拔都与速不台先后采用诱敌深入、暗度陈仓之计,最终迂回到匈牙利军队后侧,以围三缺一的方式歼灭匈牙利军队70000人,国王贝拉四世脱逃,所以说匈军也并非只剩下千人。

兵分三路进攻匈牙利

公元1240年,蒙古兵力15万,留下3万兵力镇守南斡罗斯,其余12万分兵三路,北路3万兵力进攻外援波兰,南路率领3万人迂回前进,中路则以拔都、速不台率军6万直击匈牙利,直到1241年4月,主帅拔都、先锋速不台与其他二路军队在匈牙利佩斯城对面会合。

当时的国王贝拉四世认为有佩斯行宫等设施防护,以及宽阔的多瑙河足以抵挡蒙古人渡河,所以并未出城迎敌,反而是集结他的兵力,在佩斯城抵挡蒙古军的进攻,确实,蒙古军久攻不破,速不台无奈,用奇计。

速不台先是诱惑匈牙利军队到漷宁河,拔都假装败退,贝拉四世便出城迎战,蒙古军一直退到赛约河,贝拉四世追击蒙军,抵达赛约河河西驻扎,并让1000名士兵守桥,防止蒙古铁骑突袭。

同年4月中旬,蒙古将领拔都率军夺桥失败,当然这只是佯装进攻,真正的一支军队由速不台从河下游结筏潜渡,可谓是暗度陈仓,最终绕到匈军后侧,拔都又在正面进攻,夺取桥梁,次日,拔都和速不台会合,一同发动进攻,包围匈军。

之后拔都又故意放出一条逃生之路,匈军便向此路逃跑,而此时早已埋伏两侧的蒙古军队,加上后路追赶,匈军最终被蒙古以围三缺一的战略方式大部分歼灭,仅仅数日的时间,匈军最终只生下万人,损失惨重。

虽说蒙古军也有所损失,但是这一战确实打的精彩,随后蒙古军焚毁了佩斯城,整个匈牙利以及多瑙河畔都被蒙古统治,而匈牙利士兵也被冲散,四处逃窜,据说只有几千人被发现,而其他士兵去向也无从得知。

拔都雕塑

公元1243年,拔都在原有的术赤汗国基础上建立了金帐汗国,而匈牙利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失败的原因,大部分在于贝拉四世的调兵,他将所有兵力击中在一块,并没有分散。

贝拉四世太过相信自己,他在蒙军到来之前下令向各国催援军,认为蒙军就算攻破也没有这么快,况且当时的匈军气势高昂,认为蒙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又有厚甲武装,先是犯了轻敌的大错。

之后又中了速不台的诱敌深入之计,要知道这是大忌,当年赵括就是中了白起此计被坑杀数十万人,匈军看见蒙军逃跑,又犯了穷寇莫追之大忌,加上蒙军的闪电战,自以为守住桥就可以的贝拉四世,最后却不知道敌人早已抵达自己的后方,岂有不败之理。


羽评郡主


在讲述这个事情之前,先说明一点,成吉思汗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中国的皇帝,他是中国的入侵者,因为他当时入侵了中国的金国,建立的帝国也是蒙古帝国,一直到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大元吞并大宋后,蒙古帝国分裂,元朝这才成为中国王朝历史的一部分。

然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事实上,蒙古人征讨欧洲时的大汗,也不是成吉思汗,而是他的儿子窝阔台汗。题主所提到的这场战争,是从1241年3月18日一直持续到同年12月11日的蒙古入侵战争中,规模最大的绍约河之战和莱格尼察之战。

然后就是题主所说的十万欧洲骑士,当时欧洲顶破天也拉不出十万骑士啊,就是当时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法兰西王国,也就只有1万骑士。根据现在史学家的考核,波兰、日耳曼、条顿骑士团联军充其量只有3万人。而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军队也没有十万之众。

当时贝拉四世依照风俗,派遣使者手持带血的宝剑,号召众附佣前来驰援,同时也向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求援,并联络库曼人参与抵抗蒙古人的战争。结果匈牙利的封建贵族与神圣罗马帝国方面对此反应冷淡,只有库蛮人派遣了4万人参战。加上贝拉四世本来的人马,一共也就5-6万人,而且以步兵为主。

而蒙古大军的实际参战人数在两次战斗中也不是6万人,对战波兰、日耳曼、条顿骑士团联军的是北路由海都和拜答儿指挥的三万人。在赛约河之战中,蒙古大军虽然三路人马集结,但是按照1/2倍于匈牙利军队的人数,实际出动的人马也就只有2-3万。

至于为什么能打赢,首先来说当时东欧的军队装备真的很差劲,而且军队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是民夫,那种连盔甲都没得穿的小白战士。而蒙古大军轻重装备样样齐全,根据波兰方面的描述,蒙古大军发出的火箭是他们没见过的,所以大部分士兵以为蒙古大军会妖术,所谓纷纷溃逃,结果让海都给打的全军覆没。



再就是东欧联军的指挥官水平太差,赛约河之战,拔都先是诱敌深入,将敌人带到广阔的平原,随后轻重骑兵交替攻击,采用蒙古人擅长的帕提亚战术,从两翼击溃了联军主力,另外还有部分人马攻占了渡河的桥,截断了联军退却的后路,之后围三缺一,打的联军向西夺路而逃,最终除了倒戈的,基本是没活人了。

所以蒙古人的胜绩,不只是他们战斗力太强,还因为东欧人当时太垃圾了。


火器工坊


别再以讹传讹啦!1241年蒙古西征军虽在匈牙利、波兰取胜(这是2场相距千里的不同战斗),但战果根本没有网络写手们传扬得那么夸张。

还全歼10万欧洲骑士(重骑兵)呢,须知,当时要成为一名骑士必须贵族出身,而且得有钱置办昂贵的武器装备。在长期盛行募兵制的中世纪欧洲,能随时拉起2万至3万军队开赴前线已堪称强国(整个法兰西也就1万多骑士)。

十字军东征鼎盛时期,在全欧范围内才勉强凑够10万人马,其中真正的骑士至多3万人,剩下的都是奴仆、家丁、雇佣兵(多数为步兵)和随军商人。那么,蒙古铁骑大破欧洲联军的历史真相又是什么呢?

1236年春,蒙古汗国正式发起“长子西征”,由术赤长子拔都任主帅、名将速不台任副将,所辖部队分为4路人马,总数约15万(并非全部投入一线战斗,当时进入欧洲的蒙古军不到10万)。

1241年春,由察合台之子拜答儿指挥的右翼蒙古军为策应拔都主力部队的行动,率先向波兰发动进攻。有说法认为拜答儿所辖蒙古骑兵约2.5万,但据当时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记载,拜答儿所部进入波兰时只有1万人,在历经几次战斗后减员至约8000人,而这8000骑兵就是蒙古西征军投入与日耳曼-波兰联军展开莱格尼察大战的全部兵力。

再说日耳曼-波兰联军一方,他们果真像某些网文中所说的集结了7万至8万大军吗?当然不可能啦,据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钱伯斯(james chambers)考证,由西里西亚大公亨利二世指挥的这支联军最多2.5万人,其中大都为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他们既无战马也没有精良的武器和铠甲。

而据波兰历史学家Gerard Labuda研究表明,构成联军中坚力量的职业军人只有7000至8000人,那么这里面真正的圣殿骑士又有多少呢?说出来吓人一跳——不超过90人。战后圣殿骑士团大首领庞塞·德·奥蓬(Ponce d'Aubon)曾给当时的法王路易九世写信汇报战况,称其损失了3名骑士、2名仆人和500名男子。

需要说明的是,这500冤死鬼其实就是在骑士老爷的庄园里干活的农民,他们装备十分低劣(很多人操着农具上阵),也没受过多少军事训练,将之驱赶上阵不过是被迫尽封建义务,替骑士老爷们壮声威和充当“肉盾”。

至于所谓的“条顿骑士团参战”一事,更纯属该骑士团大佬、时任普鲁士方面指挥官的鲍勃·冯·奥斯特纳(Poppo von Osterna)为给自己“脸上贴金”捏造的谎言。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厄本(William Urban)长期研究波罗的海十字军东征和条顿骑士团,他在2003年出版的《条顿骑士团军事史》一书中披露,鲍勃·冯·奥斯特纳在莱格尼察之战后很多年才去世,并非如传闻所说此公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治身亡。

还有个旁证就是当时圣殿骑士团大首领庞塞·德·奥蓬写给法王的信中,只字未提条顿骑士团参战一事,更没有讲“奥斯特纳壮烈牺牲”,而这样一位著名骑士、高级将领若果真战死,前者肯定是不敢瞒报的。

书归正文,莱格尼察之战蒙古军确实打的漂亮,诱敌深入、疑兵之计、侧翼包抄、各个击破等战术运用得极为纯熟,结果是日耳曼-波兰联军被基本上全歼,蒙古人为统计战果将阵亡敌人的右耳割下装满了9个麻袋,亨利二世头颅也被砍下游街示众。

再说匈牙利之战,据13世纪的波斯历史学者拉希德·丁(Rashid al-Din)撰写的编年史记载,当时在匈牙利境内的蒙古军约3万人,其中投入赛约河决战的有1.5万至2万骑兵。

那么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有多少人马,他麾下果真有10万欧洲骑士吗?显然不可能。当时贝拉四世的确发布了动员令,还向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诸侯求援,但问题在于外援并没有来多少,而贝拉四世治下的很多贵族因为讨厌他,甚至希望其垮台,所以也抗令不遵。

结果,贝拉四世能指挥的部队有1万多人(主力是步兵和弩兵,还有一些轻骑兵和重甲骑士),算上被蒙古人驱赶入境的钦察人(男女老少共计4万难民,能战者最多一半),七拼八凑了大概3万来人(最多近4万人,因为当时蒙古军斥候的报告称匈军是其2倍——蒙古人治军严酷,斥候肯定不敢胡说八道)。

可是由于匈牙利人误杀钦察首领,导致钦察人临阵倒戈,再加上蒙古军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机(发射石弹)以及欧洲人尚未见识过的火药武器(特别是爆炸性火箭),最终匈军崩溃,被蒙古军歼灭至少1万人(别嫌少,这可是当时匈牙利的主力部队)。

综上所述,蒙古军仅以4万骑兵投入2个相距甚远的不同战场,就先后取得歼敌不少于3.5万人的战果,应该讲确实很厉害,但前者并非天下无敌。别看蒙古铁骑横扫中东欧,然而其面对坚固设防的要塞和城市却往往一筹莫展,比如在蒙古人的铁蹄横扫匈牙利期间,维斯普雷姆、沃什瓦尔等17座城防严密的城市均幸免于难。

也正是汲取了第一次蒙古入侵的经验教训,匈牙利人不仅在战后加大防御工事建设(贝拉四世就亲自督建了近100座新城堡,其中66座为石头构造),还训练和雇佣了更多弩兵(弩被证明在守城战中对付蒙古骑兵很有优势)。

赛约河之战结束仅4年后,重建的匈牙利军队就主动进攻金帐汗国,击败一支蒙古军并夺取了今属摩尔多瓦的土地。而等到40多年后金帐汗国出动3万骑兵再次进攻匈牙利时,蒙古人更是几乎全军覆没,金帐汗兀剌不花仅率少数亲随和妻子逃回草原。至此,蒙古铁骑百战百胜的神话彻底被打破。


网言军事


在欧洲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两条“上帝之鞭”。第一条就是公元5世纪时,横扫欧洲的匈人首领阿提拉;第二条就是公元13世纪时的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所谓的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之战,其实就是两条“上帝之鞭”后人的对决。

蒙古进攻匈牙利的这次大战,历史上叫做赛约河之战(也叫蒂萨河之战、潡宁河之战)。

蒙古三路大军进攻匈牙利

1240年,蒙古12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匈利亚。北路军以拜答儿为主帅,率察合台部三万大军,负责进攻匈牙利的外援波兰。南路以合丹为主帅,率窝阔台部3万军队,绕过喀尔巴阡山,迂回前进。中路以拔都为统帅,速不台为先锋,率6万大军直接越过喀尔巴阡山,直奔匈牙利都城布达佩斯。

1241年初,北路军攻下了波兰数城,并击败了西里西亚国王亨利二世所集结的3万波兰、日耳曼、条顿骑士组成的军团,在四月份与拔都会师于匈牙利。南路军在绕过了喀尔巴阡山之后,攻取了匈牙利数城后,同样在四月份与拔都会和。

很多人说这次大战是蒙古军队以少胜多,这明显有问题。出发前三路大军12万,会师之后,即使有战损,蒙古大军也应该在10万人上下。而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所聚集的兵力,差不多也是10万余人。这应该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

因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而匈牙利军坚守不出,蒙古大军以“速不台为先锋,与诸王拔都、吁里兀、昔班、哈丹五道分进”,进攻布达佩斯城未果。

蒙古军队诱敌出城

蒙古军队主动撤退,在赛约河东岸沼泽地扎营,即“速不台出奇计,诱其军至潡宁河”。

布达佩斯城内军民见蒙古军撤退,纷纷要求出战,而大主教乌古兰也不满贝拉四世的谨慎,要求主动出击。历史上很多求战、求胜心切,主动出击的战役,最终的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也不例外。

在多方压力下,贝拉四世率领匈牙利大军进至赛约河西岸驻扎。贝拉四世遵循匈王阿提拉的传统,用辎重大车首尾相连,组成了一道环形防线。

蒙古军队结筏渡河,绕后攻击

蒙古诸王的大军驻扎在赛约河上游,河水较浅,可以直接骑马涉水渡河。中游有桥连通两岸,由拔都率主力夺桥。而下游水深,由速不台结筏悄悄渡河,“绕出敌后”。

战斗开始,诸王先从上游涉水渡河与匈牙利大军交战。拔都也率军夺桥,遭到匈牙利守军的反击,“没甲士三十人,并亡其麾下将八哈秃”。拔都和诸王都认为匈牙利军队势头正盛,应该暂时停止进攻。

速不台却坚决不肯撤退:“王欲归自归,我不至秃纳河马茶城,不还也。”速不台督促他的军队在下游渡河,绕到了匈牙利军队的侧后方袭击。匈牙利猝不及防,开始出现混乱。拔都趁势渡河,与诸王大军会合,包围了匈牙利军队。

蒙古军队围住三面,留出一条生路

话说困兽犹斗,当敌人知道了毫无退路之时,必然以命相搏,奋力抵抗。所以,蒙古大军围住了东、南、北三面,留出了通往布达佩斯城的西面给匈牙利军队逃走。

匈牙利军队果然中计,纷纷放弃抵抗,在一片混乱中向西撤退,彻底丧失了斗志。而蒙古大军趁势追击,在数日的追击中,击杀了匈牙利军将近七万余人。

蒙古大军追至布达佩斯城下,顺势拿下了佩斯城,贝拉四世只身逃亡。蒙古大军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也正是这一战,让蒙古大军在东中欧有了大本营,为拔都在2年后建立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奠定了基础。

可惜了,如果忽必烈再厉害点,可以有效的控制其他的汗国,那么东方海中的四个小岛,还有东中欧、中西亚的大部分区域,现在可能都是中华之领土。


奕天读历史


有人说成吉思汗不是中国人,其实它们想说成吉思汗不是汉族,面对不了汉族历史上失败的史实。就说一点,现在世界各国不顾事实的恐惧中国崛起不是没来由的,也不是什么主义之争,而是北匈奴被逐后给欧洲白人祖先们造成了深入骨髓的恐惧,人头马之说就是证据。后来的成吉思汗再次重复了阿提拉的入侵欧洲,并且把中亚西亚南亚基本占完,更是让整个世界深陷恐惧之中。

警告那些“大汉”情节症患者,中国的每一次强大都离不开家和,成天自以为是,免不了成为外寇的帮凶。而且历史也证明了,恰恰是你们这种败类最容易当卖国贼!!!


嗜古杂家


不要活在夜郎自大的意淫中了!蒙古人在欧洲的战争并不是主观上的征服。蒙古当时分裂为四个部分,相互制肘也相互联合。为了扩充生存空间才向四面八方扩张侵略。这种迁移式的扩张,你说5万人一组没错,其中战士最多1.5万人,其他的还有家眷、奴隶、仆人、匠人等等。再一个,条顿骑士哪有10万之重!整个欧洲三大骑士团加在一起也没这么多。而且,重装骑士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一般是以百人为一队。当时的蒙古部队也是以百人为一队。不过蒙古骑兵的战术是我们熟悉的游击战术。骑士团则是阵地冲击战术。最后说明一点,蒙古骑兵的弓箭主要攻击的不是重装骑兵,而是简陋,缓慢的欧洲步兵。骑士团是被活活拖垮,累死的。


夜孤城61233741


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指的是发生在匈牙利赛约河(今蒂萨河)畔的一场战役,称为赛约河之战,它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围歼战之一。

元太宗八年(1236年)蒙古主帅,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先锋速不台率领蒙古军西征,横扫欧亚大陆。1241年4月,蒙古军队6万人一路打到了匈牙利,在佩斯城对面集结。

布达、佩斯本是两座城,位于多瑙河以西的部分叫布达,是匈牙利的首都。多瑙河以东的部分叫佩斯,国王的行宫就设在佩斯。


现在众多的桥梁把两部分紧密连接起来,才叫布达佩斯。

蒙古军的到来,并没有让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慌张,因为他已经在佩斯城里聚集了十万匈牙利军队,再说他认为宽阔的多瑙河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阻挡蒙古人一段时间。

可蒙古军还是来到了佩斯城城下,贝拉四世率领匈牙利军死守城池,并不出战。蒙古军的大炮轰不开佩斯城的城墙,攻不进去,怎么办?


先锋速不台想出一个计策,让主帅拔都故意率军撤退,佯装“我不打了”,引诱匈牙利军出城追击。


贝拉四世一看,没有多少人嘛,敢挑衅我,灭了你!就带着远多过对手人数的军队追出城,幻想着一战解决问题。


蒙古军缓慢地撤退,一直退至赛约河与蒂萨河合流交汇处。

匈牙利骑手皆穿重盔甲,战马也披着盔甲,只有一双眼睛露在外面。而蒙古骑兵是轻骑兵,骑手没穿盔甲,战马更没有盔甲。

所以在撤退的时候,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骑士是轻轻松松,走走停停,不时表现出马上要被追上的样子,还不忘回头射上几箭,而匈牙利骑士则一直全力追赶,人马皆追的疲惫不堪。

蒙古军一直退至匈牙利军不设防的河东沼泽地驻营。贝拉四世追蒙古军至赛约河河西驻营,派了兵士1000人守桥,以防蒙古军进攻。

1241年4月10日夜晚,蒙古军兵分二路:一路由拔都率领,炮击猛攻守桥军,夺取桥梁;


一路由速不台率领,从河的下游偷偷结筏潜渡,然后再迂回到匈牙利军队的侧后方。

4月11日黎明时分,两路军从四面发起突然袭击,围攻匈军营地。还在睡梦中的匈牙利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匈军左冲右突,想突围出去,可往北跑被蒙古军拦住砍杀;跑得快的换个方向往东,被杀了;


留住条小命的再换个方向往南跑,又被拦住一通砍杀;有的好不容易没被蒙古人砍死,却又被同伴踩死。



蒙古军三面伏击,主帅拔都故意在西面放了个一小缺口。听说西边可以跑出去,大家又都一窝蜂往西跑,惊慌失措的匈牙利军在逃窜过程中一片大乱,踩死踩伤无数。


从缺口逃出去的小部分匈牙利军,以为安全了,没想到又钻进了蒙古军早准备好的另一个口袋。


这场大战,匈牙利军七万余人被蒙古军追杀歼灭,只剩一千多人和贝拉四世一起脱逃,蒙古军顺利攻占了佩斯城。

这场战争,让我想起《狼图腾》中写的,蒙古人是怎么从狼围歼黄羊中学会的打战。


狼会耐心等待,在黄羊吃饱喝足最放松的时候,才突然出现。黄羊被吓的四散奔跑,狼等黄羊跑的精疲力尽之时,逐渐缩小包围圈,但故意留一个缺口,把精明有战斗力的羊从缺口里放跑。


然后狼再把缺口堵上,剩下的笨羊没有了首领,有的被赶到雪窝里等冻死,成了狼寒冬时的储存粮食,其他的则被砍瓜切菜似的全歼。


逃出去的羊跑出去好远,以为安全了,也实在跑不动了,就松了口气。可埋伏的狼又出现了,跑不动的羊,碰到了以逸待劳的狼,再次被屠。

赛约河之战,就像一场狼歼黄羊。10万欧洲骑士像黄羊一样,被狼一样的6万蒙古骑兵围歼,两天后只剩千人逃脱,为什么欧洲骑士这么快就被全歼了?


1、体力消耗过大


蒙军统帅拔都与速不台先是发挥蒙古军的轻快优势,不和敌人打城市攻坚战,而是出其不意,诱敌出城,敌军上当了。


欧州骑兵重盔重甲的笨重装备,使他们行动不便。在宽阔地带,他们适于速战速决,不宜长途奔袭。



可是他们却被蒙古人诱惑下牵着鼻子走,错误的追了一天,人和马都追得疲惫不堪,体力上已经处于下风。第二天连跑的力气都没有,哪里还有力气打?

2、兵器不如人


因为欧州骑士团人和马都戴盔甲,兵器不易刺穿,蒙古人备了几种兵器:长马刀专砍马腿,长枪用来挑战骑士剑,当马腿被砍骑手失去平衡跌下马来,则用狼牙棒伺候,一锤定音了。


欧州骑兵的剑和这些比短了一截,一寸长一寸强,骑士们剑术再好却够不着蒙古人的身体,只有尽力抵挡少被挨打而已,比武器他们又输了。

3、战术落后呆板



欧州骑兵还习惯于面对面正面冲撞对打,靠重盔甲来冲击敌人、保护自己。他们更想不到敌人会从赛约河下游渡河,迂回包抄到侧后方突然袭击。


蒙古军在敌人溃退混乱时又故意网开一面,引诱敌人再次进入伏击圈。论战术,打法单一落后的匈牙利人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对手。


各方面都差一截的战还能怎么打?就像羊遇上了狼,只能是一个结局,那就是被屠杀!

战后,蒙古人控制了匈牙利,势力达到东欧。这场战役,为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奠定了基础。


幸生


哪有什么10万骑士啊?当时的欧洲都够呛凑出来10万骑士啊!按当时欧洲人的配置,一个骑士陪一两个侍从,一两个军士,四五个动员兵……10万骑士那就是最起码五六十万大军啊!

这个问题问的可能是第二次蒙古西征时候的莱格尼察之战。

公元1241年,蒙古西征军已经深入多瑙河,进入波兰与匈牙利的境内。当时蒙古主力军队在拔都的率领下猛攻匈牙利地区,而北方的蒙古军20000人则由名将拜答尔统领,在波兰地区围攻西里西亚首府弗罗兹瓦夫。这时,波兰大公亨利二世集结了由“欧洲联军”组成的军队前来迎战。

显然,蒙古人也没有六万啊!

双方军队于1241年4月9日在莱格尼察对阵。亨利二世的“欧洲联军”根据现代历史学家估计,人数在8000-25000人,而且也不都是骑士,其中有大量训练和装备都很差的动员步兵。

还有博莱斯拉夫伯爵麾下的摩拉维亚人,以及一些“大波兰”中央地区的征召者,以及巴伐利亚矿工。亨利手中最训练有素的军队是来源于西里西亚公爵领地的雇佣兵,及一支小规模的来自法国的圣殿骑士团。这支圣殿骑士人数非常少,根据历史学家彼得.杰克逊指出大约是68-88名装备良好,训练有素的骑士。当然,这些骑士还有他们自己的侍从。另外,一支人数不明但应该数量也是极少的条顿骑士团传统认为上也加入了联军作战部队。

一种说法,战斗首先由西里西亚骑兵与蒙古军队的先锋骑兵交战,西里西亚骑兵很快被击退。“大波兰”部的骑兵及梅什科公爵的骑兵开始攻击蒙古先锋,而蒙古军队撤退了,但并非真正的败退,而是让“占据优势”的波兰骑兵继续追击从而与波兰的步兵隔开。这个时候,波兰骑兵出现了一些混乱,梅什科公爵的奥博莱骑兵突然撤出了战场,他的撤退迫使亨利二世将他最精锐的部队——他自己的骑士与圣殿骑士也投入战场。

虽然是假撤退,但蒙古诱敌的轻弓骑兵依然在波兰骑兵的侧面,同时还释放烟雾来掩饰蒙古骑兵的行动。在波兰骑士与本阵步兵脱离的时候,蒙古轻骑兵利用掩护两翼张开,迂回至波兰骑士的两侧,在奔驰中向波兰军队射出箭雨,而早已准备多时的蒙古重骑兵从正面平举长骑矛发动冲击。接下来的结局则是典型的蒙古骑兵歼灭战。蒙古重骑兵与轻骑兵首先消灭了分割的波兰骑兵,然后再对付崩溃的步兵。亨利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统帅亨利与博莱斯拉夫伯爵阵亡,亨利企图带着三名护卫逃出战场的时候被击倒并被斩首。胜利的蒙古人将他的头插在莱格尼察镇前。据说,蒙古人将死亡者的右耳朵割了下来,装载了9个口袋。

根据当时法国圣殿骑士大宗师向法国国王提交资料,圣殿骑士团损失了500人,当然这绝大多数都是随从人员,因为同时指出阵亡人员有3名骑士与两名“军士”及其他9名宗教团的战士。

其实关于此战的细节很模糊,自相矛盾的说法也多。

但总体上,是蒙古轻骑兵主动后撤,诱使基督教联军的骑兵主动追击,接着轻骑兵配合重骑兵迅速反击,将基督教联军的骑兵和步兵分割。由于当时基督教联军的步兵基本都是毫无训练的民兵和矿工,因此迅速被蒙古轻骑兵包围击溃。基督教联军的骑兵,之后则在蒙古重骑兵的和轻骑兵的包围打击下,迅速全军覆没。


冷兵器研究所


蒙古人去了东欧大草原,第一步先争取以及诱骗了当地黄种人游牧部落,有了向导就有了地图,第二步找到敌人的弱点,也就是小股游骑接触下观察下,发现对方都是板甲运动起来及其费劲(蒙古式的运动)骑兵都是重骑兵。第三步伐木 制作攻城投石车 攻陷小城 屠杀毁城制造恐慌。

战略已经部署完成,战术开始了。

天时地利人和。

牛羊肥壮 不适合重甲骑兵的地势准备好了 第一次征欧大军 长子远征军。

老规矩 本地黄种人游牧部落先上 引诱敌人进入 水泽之地,一鼓作气莫斯科公国之战结束。

战术就是这样 能用弓箭的绝不靠近你 能让投降过来的人打头阵 蒙古人绝不肉搏。欧洲要是全是草原早就被蒙古铁蹄彻底踏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