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厉河边的两次会师,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在黄河众多的支流中,有一条发源于甘肃中部黄土高原的祖厉河,河水苦咸,泥沙含量很大,相传女娲就是在这条河里抟土造人的,树枝伸进河里捞出来的泥点子就变成了人,河水也变成了人类苦咸的汗水和泪水,一直以来河流沿岸很少有人生活,只有游牧民族在这里季节性放牧,“祖厉”二字据说来源于蒙古语。

祖厉河边的两次会师,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西巡,来到祖厉河汇入黄河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甘肃靖远县境内,极目远眺西北方向,过了黄河就能进入河西走廊,进而联通西域,踌躇满志的汉武帝也将帝国的版图扩展到了那里,他也把这一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命名为祖厉县,这里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此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这里也出过名人,比如三国时的张绣就是祖厉县人,然而频繁的战乱最终让祖厉河沿岸陷入荒芜,然而直到一个人的到来,给这个地方改了名字,提高了行政级别,撤县设州,这个地方才发展起来了。

祖厉河边的两次会师,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据《元和志》记载: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会师于此。当地人张信倾家产犒劳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翻译过来就是周太祖当西魏宰相的时候,带领西巡人马会师到祖厉县,当地有个叫张信的人倾尽全部家产犒劳大军,宇文泰一高兴,下令在这个地方设置会州。由祖厉县上升为会州,行政级别高了,管辖的范围也大了,包括现在的甘肃靖远、会宁、景泰、平川,还有宁夏的一部分地方,州治在今靖远县境内。发展到唐代这里因为粮食大丰收而被称为“粟州”,这么说宇文泰这次因一顿饭局“撤县设市”是是成功的。

祖厉河边的两次会师,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说起宇文泰可能大多数人对于他不熟悉,但是好多人肯定听过“关陇集团”这个说法。关陇集团一词为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命名,指的是从北魏时期开始,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拢山周边的军阀势力。这些人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由地方武装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关陇集团形成的标志就是宇文泰设立十二柱国,从北魏开始,到经历隋朝,唐朝唐玄宗时期,才真正崩溃,同为关陇集团的隋文帝杨坚是弘农杨氏,而唐高祖李渊是陇西李氏,他们都是出自名门大族,而且还是姻亲,史上最有名的老丈人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嫁了三个皇帝成了三位皇后,这都是关陇集团之间联姻的结果。

祖厉河边的两次会师,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因此关陇集团的总舵主宇文泰有点像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虽然是丞相,但是掌握着行政大权,而祖厉县当地的这个张信也是看准了时机,倾尽全力犒劳宇文泰西巡的大军,宇文泰也是看准了祖厉县的重要地理位置,直接“撤县设市”,使这个地方发展了起来。唐代之后关陇集团覆灭,西夏崛起,与宋朝直接在黄河一带“划河而治”,会州也变成了两国对峙的前沿阵地,为了安全起见,州治沿祖厉河向南退缩到今天的会宁县境内,名称还是会州,元朝时会州发生大地震,元朝皇帝下令改名为会宁州,希望这个地方能够安宁。再后来明朝与的边境就在祖厉河入黄河口一带,这里筑城后取名“靖远”,其意思很明显,而会宁州也恢复了县的建制成了会宁县。

祖厉河边的两次会师,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1936年三大红军主力在会宁县城胜利会师,举行了联欢庆祝仪式,标志着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冥冥之中也契合了千年前的“会州”这一因会师而设立的地名,“红军会师,中国安宁”成为长征指挥者和决策者选择会师地点的重要考量。千年之间的两次会师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时刻。

祖厉河边的两次会师,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从祖厉县到会州再到会宁州,再到后来分出靖远县和会宁县,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县同属于新成立的年轻的白银市管辖。目前白银市和祖厉河下游靖远县积极融入“兰白经济带”,祖厉河上游的会宁县则谋求撤县设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