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灵安


原因很简单啊!嘉靖大倭乱的时候,南方明军的防务非常空虚,甚至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

根据统计,在整个“嘉靖大倭乱”期间,仅有据可查的倭寇入侵就高达一百七十九次。在这么频繁的倭寇入侵事件中,江浙地区是受患最严重的地区。当时倭寇的所有入侵中,有一百四十二次是入侵江浙地区,差不多占了八成。

倭寇挑选江浙作为主要入侵地区,第一当然是因为江浙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江浙地区劫掠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第二,这里也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传统航线,加上中国走私商人的参与,使得倭寇对这里非常熟悉。第三,江浙地区作为明朝的腹心地区,江浙地区的军事力量薄弱,城防在当时非常落后,很多新兴城镇干脆连城墙都没有,使得倭寇攻掠城镇显得极为容易。

同时,葡萄牙人的到来,让大量西方火器流入东南沿海,比如著名的长身管火炮——发熕,“铜发熕,每座约重五百斤,用铅子一百个,每个约重四斤。此攻城之利器也,大敌数万相聚,亦用此以攻之。其石弹如小斗大,石之所击触者,无能留存。”诸如火绳枪之类的轻型火器就更不要说了。

与此同时,当时明帝国北部边境上压力巨大。嘉靖年间,每隔几年蒙古便会大举入侵一次,动辄五万、十万、乃至十几万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攻破古北口,一直打到北京,在京畿大掠三月而去。嘉靖三十年(1551年),白莲教教主吕鹤等在山西扯旗造反,失败后上万教徒投奔河套。蒙古势力再次膨胀。

因此,对于明帝国来说,江南卫所兵早已经腐化不堪战,北方的边军不能轻动,福建兵悍勇惯习水战,但是福建本身就在倭寇的入侵范围内,也抽不出什么兵。而被抽调的山东兵又不适应江南水网地带。

另外,倭寇的作战目的是为了劫掠,而非与明廷争夺制海权。所以其在抵达中国沿海后,通常都会抢夺渔民船只而换乘中小船只。所以当倭寇浮海而来,明军虽然一直努力在海上拦截倭寇,但仍然会有不少倭寇登岸。而且倭寇跟很多江南士绅有勾结,喜欢以小股精锐流窜作战,突袭某地警惕性不高的守军,然后屠杀劫掠当地平民,一地破坏完毕立刻转移另外一地。在那个没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时代,这种手段格外格外有效。因为明军大队往往反映不及时,而小队明军往往是外地抽调来的,人生地不熟,往往被汉奸诱入倭寇的伏击圈。

比如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南沙之战后,就有一股倭寇专门避实击虚,突袭当时疫病流行,且战败降职的汤克宽军队驻地,在没能把汤克宽怎样后,便转头进攻防御空虚的通泰县。俞大猷在登陆普陀山时也曾遭倭寇突袭。倭寇对明军登陆的地点时间把握极其精确。甚至,当卢镗刚从福建调至浙江嘉兴之时,就被一股倭寇引入嘉兴城附近可以设伏的地形中伏战败,导致明军阵亡一千一百人。此战倭寇竟然表现得比卢镗更为了解当地地形,明军的军情,各地的人文地理,倭寇都掌握得是一清二楚,显然是当地内奸暗中通风报信的结果。

因此,早期抗倭战争中,明军往往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但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倭寇多么神勇,而是当时江南明军的防务太空虚,体制僵化,当地又有内奸。

等到戚继光练出三千精锐义乌军,以机动武警的模式,各种追着倭寇打突袭战,倭寇很快就扛不住了。比如宁温台大捷后(宁波、台州、温岭),浙江倭寇基本上就被一扫而空了。而福建一地,戚家军就杀掉了上万倭寇。

等到了万历年间,面对入侵朝鲜的日军,明帝国有张居正改革所积累的大量财富,又有戚继光、俞大猷训练过的精锐步兵,北方边军的精锐骑兵。可以说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对付日军自然不在话下。


冷兵器研究所


嘉靖年间的倭寇作乱,和万历年间的平倭援朝,相距不远,为何嘉靖年间明军打不过倭寇,万历年间却能取得抗倭援朝的胜利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打个比方,为什么美军在打赢伊拉克战争之后,还是频频遭到袭击,损兵折将,战争结束后死于敌对行动的士兵远远超过了在战争中伤亡的士兵?

美军的实力,当然是碾压伊拉克各路人马,但伤亡如此之大,就是由于美军面对的不是正面战场的对决,而是以偷袭、骚扰为目的的游动作战。

嘉靖年间的倭寇入侵,大致也是如此。

倭寇的目的只是劫掠,也并非日本正规军,只是流浪的浪人,也就是在日本混不下去的亡命之徒,同时真倭并不多,大部分是假倭,也就是趁火打劫的海盗和汉奸。

这样的武装力量,也就是流窜的土匪,如果是正面战场的决战,那么明军调兵遣将,绝对有能力聚而歼之。但倭寇不会这样傻,他们滑头得很,挑人少的打,挑弱的打,如果人多,也敢大规模入侵。

同时,由于嘉靖年间的海防废弛,江浙地区的军队战斗力低下,又制度僵化,无法做出迅速反应,同时由于辽东地区与蒙古的战事频繁,一时无法抽调精锐边军入卫,导致倭寇一再得手,疥癣之疾逐渐发展成为心腹大患。

但是倭寇实力到底有多强呢?其实只是纸老虎,毕竟不是正规军队,只是为了抢劫,而且真倭数量有限,大多数都是假倭,其中还有许多派系,彼此勾心斗角。

真倭固然武艺高强,但面对训练有素的正规军队,个人本领再大也无法逆天改命,只有被碾压的份,百万军中出入自如,那只是武侠小说中的情节,特别是面对戚继光为其私人订制的鸳鸯阵,再牛的倭寇也只有乖乖就戮。嘉靖年间从1523年就倭乱就逐渐爆发,闹腾了近四十年,到了戚继光、俞大猷崛起,仅用四年,就将倭寇彻底平定,而且战损比大致是30:1,完全是碾压,可见只要重视,兵将得力,政策支持,倭寇终究只是寇,无法与正规军抗衡。

再看万历平倭援朝战争。

这场战争不是小打小闹,丰臣秀吉投入的是大半个日本的兵力,战国时代的名将大部分登场亮相,当然,他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朝鲜,而是直指大明,所以明朝才必须出兵援朝,而投入的兵力,也是非同小可,调集的都是全国的精锐部队,包括辽东和宣府大同的骑兵、蓟镇和保定精锐步兵,这都是久经战争的边军,还有吴惟忠统领的浙军也就是戚家军、刘綎率领的川军、陈璘率领的广东水军,可以说,大明帝国的精锐尽集于此。

双方投入的,都是足以灭国级别的兵力配置。

战争的结果,就不多说了,前后共有两次战争。第一次李如松以四万兵力击退日本十四万人马,打的日本战国名将们胆战新进,最终两国议和。两年后和谈破裂,第二次战争爆发,第二次明朝以邢玠、麻贵为统帅,这两人能力略逊李如松一筹,大明先后投入十一万兵力,才将日军十七万人打退,取得了最终胜利,最终得胜班师,午门献俘,大明帝国发出了时代最强音“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打得日本三百年不敢入朝。

所以,从战争来看,两国的正规军交战,显然是明朝实力更强,在人数偏少的劣势下取得胜利,实至名归。

再联系嘉靖年间的倭寇,如果明朝同样调集精锐专事剿倭作战,结果也是一样的。

这就跟游击队不可能在当面击败野战军是一个道理。


小院之观


首先是张居正的改革,让明朝财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次是戚继光,李成栋的军事革新,让明朝边军提高了战斗力。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点,明朝在半岛出动的是最精锐的北方边军为主力,而不是战斗力薄弱的南方卫所和土兵。在半岛战场,明军边军的骑兵和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军也没有几十万,基本保持在14万人。明军参战在4-11万人,各个时期兵力不同。另外,明军在半岛战争当中的损失也很大,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轻松。比如蔚山大战,明军损失很大。明实录记载,“失辎重无算”。明朝大臣丁应泰说损失2万人。

岛山会战是明军损失第二大战役,攻城不下,遭到日军反包围。董一元攻泗川之战损失则是第三大战役。战争结束以后,明朝最精锐的辽镇,根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兵力从9.5万,下降到了4万人。

但是,丰臣秀吉的日军,也在半岛遭到惨败,损失数字大约在十万人。这也直接导致关原之战,丰臣家大军实力不足,最后被德川家康击败。

而明军辽镇精兵战马损失过大,也导致了,防御薄弱,无法压制住努尔哈赤。导致努尔哈赤的做大。而缺乏精锐部队进行压制,只能从关内调集战斗力稍差的部队出关,到陌生地域作战,最终导致了萨尔浒战役的失败。


深度军事


军队不一样。

明军与明军之间,战斗力也千差万别。

嘉靖年间,倭寇主要侵扰的是江南沿海地区。所以抵抗倭寇的,主要是南方的明军。


这些明军,都是卫所兵,由军户组成的。由于承平日久,武备废弛,疏于训练,根本称不上是一支军队,叫做乌合之众也不过分。所以碰到倭寇常常一触即溃。

戚继光正是看到这些明军完全不能作战,逼不得已才重新训练新军。

万历年间,抗日援chao的明军,以北方边军为主。

第一次出兵,明军共计四万余人。其中,辽东骑兵和宣府大同的骑兵有两万多人,蓟和保定兵一万。浙兵三千。另有五千川军作为后续。

浙兵,也叫南兵。是戚家军余部,战斗力十分强悍。

北兵,都是明朝的边军,以骑兵为主,常年与游牧民族作战,也很能打。明军指挥李如松,成长于军旅之中,智勇双全,深知韬略。他的手下养了一支三千人的私家军,都是他的家丁,装备极为精良,战斗力自然也是冠绝当世。

打个倭寇,当然不在话下。


上将嗳福斯


嘉靖治国四十五年,明朝从平世转入衰世。皇帝虽管管大事,但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年避居西苑修道。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内阁被严嵩掌控,朝廷里都是严党的爪牙,政府的运转能力下降。同时明朝后期最大的内患——流民,正是起于嘉靖。同时又因嘉靖修道,大兴土木,以一人夺万民,致使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朝内党争,导致边军武备废弛,明军战力急速下降。

而军事实力的急速下降,体现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俺答一路烧杀抢掠打到北京城下,还在大同杀死了总兵张达。宣大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最后俺答在一番劫掠过后从容出塞。在这次事变中,兵部尚书丁汝夔听信严嵩毫无作为,最后被嘉靖杀死。

辽东军队一直是明朝军队的精锐所在,常年肩负重任,但在面对俺答时却表现极差,如果俺答当时多想一下,只怕京师陷落将成为必然。

既然作为明军精锐的辽东军队表现都那么差,南方的军队表现又能好到哪里呢?明军内部的实力排行中,南方军队稳坐最后一名。承平日久,南方的军队常年不见战事,当兵早已成为南方一些人混饭吃的工作,渐渐的,南方军队里出现一大批的兵油子,打起仗来跑的比谁都快,再加上嘉靖时的“倭寇”中,虽十之有八都是中国人,但剩下的那些日本人都是日本国内的精锐,又是打游击似的流窜作战。所以就出现了几百倭寇击败几千明军并且打到南京的这种情况。

而到了明神宗也就是万历时,经过嘉靖末期徐阶的改革,隆庆年间高拱改革,隆庆开放海禁,万历前十年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再加上抗倭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的一系列运作。明朝一扫嘉靖之弊政,经济繁荣昌盛。北方出现了李成梁、李如松这样的名将,常年的作战磨砺出了实战经验。同时因为经济恢复,军费供给足够,且万历中前期皇帝锐意进取,明朝的火器发展迅速,等到了抗倭援朝时,入朝的明军每人一铳,还有根据葡萄牙人的佛郎机魔改出来的各种大小佛郎机。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先进的军工业对日本有着巨大的优势。

佛郎机(手持)

大佛郎机(小型炮)

小佛郎机(骑兵用)

五雷神机(可连发,还有子母铳,装弹快)

水雷

火龙出水(射程百余步,对日本水军造成巨大伤亡,可称为世界最早的舰对舰导弹)


可以说,这场战争成了明军的火器试验。负责辽东事务的明朝正规军,精锐部队,凭借优秀的作战技术与先进的火器、火炮,对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再加上明军算是主场作战,补给的压力远小于跨海峡作战的日军。

所以才会看到万历时的明军压着日军打。

或者更简单的来说

嘉靖:民兵、垃圾兵vs日军精锐

万历:辽东打骑兵打出来的精锐vs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


回形针行动


嘉靖年间打倭寇不行主要是明朝武备松弛造成的。明朝自土木堡事变之后(损失了30万的野战军),国力严重衰弱控疆无力,整个明朝控制的藩属国殖民地也纷纷独立,明朝的国土从1200万平方公里瞬间缩减到200多万平方公里。这钱粮税赋锐减,养兵捉襟见肘,北方强敌瓦刺帝国又时不时的叩关攻城,这使得明朝不得不在北方边界线陈布重兵;东南海防线上又没有太大的威胁,明朝因此裁撤了海军,削减了这方面的开支跟预算,把所有国防预算全部挪用在北线,这也是倭寇能够有机会猖狂的主要因素。

但是进入嘉靖年间后,由于倭寇的横行使得明朝不得不重建海军,构建东南海防。恰逢这时候北方强敌瓦刺帝国也瓦解了,明朝的北方压力消失了,这使得明朝可以腾出手来稍微喘口气,这明朝的军事预算就又挪转到东南海防来了,打造战船,训练海军士兵。比如明朝单单拨款给戚继光的扩建造船厂的费用就高达4000万两白银。明朝在万历巅峰时期有海军战船7000多艘,商货船14000多艘。有这么一支海防力量在那摆着,再来多少日军也都可以把他们摁到海里喂鱼。

当然,说摁了几十万日军下海喂鱼也夸张了点。当时的日本人口也不过200多万,整个国家军队总数不会超过10万人,也不可能派十几万人派到海里打仗,能有两三万人就已经不少了。


优己



嘉靖帝与万历帝是一对奇葩的爷孙组合,他们多年不上朝,军事作为上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其中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嘉靖帝是通过党争的状态来控制朝政,但还是使奸相严嵩专权多年,国家开始在根子里烂了,而且倭寇主要在于掠夺,类似于今天的游击军,机动性太高,明朝军队对于倭寇当然有点力不从心。万历帝是通过小事不管大事严抓来控制朝政,他前有父亲明穆宗的隆庆新政革除嘉靖帝时期的弊端,改革军队的基础,继位后又有千古一相张居正的改革变法使国力加强,加之抗倭援朝是两国之间的正规军队作战,并非游击战,战胜日本军队也是情理之中的。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第二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躲于深宫之中沉迷于修道,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大权在握的秘诀在于,他是通过拉拢抬高一个再打压一个,使下面两方总是处于对立的,自己居中而受益。虽然效果不错,但这种方式也埋下了明末党争的萌芽。

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重用奸相严嵩,导致了朝政腐败,国家衰落起来,其边事废弛,军饷被吞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在军力不振情况之下,出现了南倭北虏的大患,而南倭就是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袭,明帝国军队战斗力本就是直线下降,一边要面对北方蒙古一边还要面对倭寇,而且这些倭寇主要在掠夺骚扰,好似游击战一般,当然是力不从心。


在平定倭寇期间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名将崛起,为之后明帝国军事不振的局面注射了新鲜的血液。

嘉靖帝之后是明穆宗隆庆帝,这位皇帝在位短短六年,在历史上声名不显或者说评价甚低,其实隆庆帝的新政还是很不错的,在政治上他继位后革除了嘉靖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通过京察等方式整顿了吏治,抑制了土地兼并,使国家开始稳定,发展了经济。

在军事上,隆庆帝整饬武备,赏罚分明核实功罪,加大了军队的训练,巩固加强了长城防御能力,边境的地方官员也都换为精明能干的官员,还提高了官员待遇,军队战斗力上去了边防也开始稳定了。

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通过名将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北方要地士兵,戚继光也驻守了北方边境多年,在戚继光的培训之下,明朝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又上升了。


明穆宗隆庆帝在位时间与儿子明神宗万历帝在位前期又被称之为隆万中兴,可见隆庆帝还是还有作为的,而他的新政也使晚明的军队重新拥有战斗力。

明神宗万历帝继位后前十年基本上是张居正大权在握,张居正在隆庆新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变法,这场变法在后世评价很高,客观上为明朝续命几十年。

在明穆宗时期的隆庆新政还有张居正改革变法十年的基础上,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直线上升,这也是万历年间三大征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万历三大征其一征就是与日本丰臣秀吉的抗倭援朝战役,彼时日本经历了自己的百年战国乱世被丰臣秀吉统一,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老兵,军队战斗力很强,但是与晚明军队交战中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明朝军队很多时候甚至远少于日本军队,最终被明军击败,都没有让其打到中国本土。


万历时期抗倭援朝之所以胜利,其一在于有之前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变法的基础其二在于这次交战可以说是国与国之间的军队大战,目的在于控制地盘,并非嘉靖年间那样倭寇游击掠夺骚扰一般,明军当然战胜了日本。

补充一点,万历帝只是多年不上朝,并非不管事,不上朝不代表万历帝不能私下面见大臣处理国事,万历帝只是小事不管但是大事严抓,像抗倭援朝包括在内的万历三大征,都是万历帝亲自拍板决定打不打的,并且还是万历帝点兵选将的。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从军事角度分析,倭寇作乱属于流窜式战斗,机动灵活,令政府军队疲于奔命,难以聚而歼之。而朝鲜战场上的日本军队属于正规军,受过军事洗礼的明军有实力与其决战。对付倭寇很难剿灭干净,而对付正规军,则以正规军对抗之,拼的是国力和军队整体战斗力。


正是因为倭寇作乱,也给很多名将提供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整顿了军备,一定程度上改革了军事体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最为出名的是名将戚继光,在荡平倭寇以后,又北上蓟辽,将戚家军在抗倭过程中治军的经验带到北方边境,并影响了整个边境。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不同,嘉靖朝,严嵩一党惑乱朝纲,贪墨横生,国家财力薄弱。


而经历隆庆开关,俺答封贡,张居正改革,万历亲政后几年的励精图治,明朝的国力相对于嘉靖朝晚期还是要强大很多。


生说


明军抵抗倭寇的战争,虽然不能说捉襟见肘,但确实打得很辛苦,绵延不绝,无法根治。明军万历援朝战争,虽然前后也打了两次,长达七年,但其实打得很顺,很快就搞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军抗倭)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打个比喻。

我们都知道蚊子和狮子打架的故事,蚊子何其弱小,为何它能打败狮子呢?那是因为它躲在暗处,它对狮子的进攻算得上是神出鬼没,狮子不知道它会在哪里就咬自己一口。而且当狮子发现痛,准备发动进攻的时候,飞行灵活的蚊子,一下又逃得无影无踪。狮子一巴掌,没打着蚊子,反而打在自己身上。

倭寇对明朝的袭扰,就相当于是蚊子进攻的这种方式。他们的目的就是抄掠,抢劫,打家劫舍。一旦抢到了,赶紧就逃。等明军赶过来想打击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驾船跑得无影无踪。

而且明军很难找到倭寇进攻的规律。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来,不知道他们会在哪个地方出现,因而也没办法针对性地想到对付的策略。

不过,话说回来,蚊子虽然让狮子异常烦躁,它能杀死狮子吗?那是天方夜谭。

同样的,倭寇的这种袭扰,能损伤到明朝的根本吗?完全不能。

(丰臣秀吉像)

明军的万历援朝之战,打的则是另外一种战争。是狮子与狮子的决斗。就算不是狮子与狮子的决斗,也是狮子与狼的决斗。明军与丰臣秀吉的日本正规军所进行的战争,正是狮子与狼决斗这样的战争。

这场战争也不是无关痛痒的,对于明军和日本来说,都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如果当时日本军打胜了,占领了朝鲜半岛,他们大量地入侵明朝,甚至征服明朝,都是有可能的。当时丰臣秀吉就说过,他的目标是要征服明朝和印度,建立亚洲大帝国。

这场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明朝因为信息闭塞,同时又远到异国打仗,因此不知道该怎么打,被日本军突然袭击,打了败仗。

但是后来,当明军人数增多,并且在朝鲜的帮助下,对日本军队的情况,对朝鲜的地形比较熟悉以后,中国军队组织的几次战役,都打得非常有效。很快,日本国力不支,人力不支,最后不得不退出朝鲜。

(嘉靖帝像)

而且这场战争对于日军来说,是一场元气大伤的战争。此后,日本国内又发生了德川家族替代丰田家族的动乱和政变,日本再也无力发动对外战争,一直延续到三百年后,日本在清朝末年才再一次崛起。

可以说,明朝抗击倭寇的战争,明军虽然不胜其扰,但它既不能伤到明朝的根本,也不能伤到日本的根本。而明军的援朝战争,那是两国你死我活的生死战,其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嘉靖年间的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多年,如果没有像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抗倭名将,倭乱之患都有可能危急到大明江山。1592年明神宗应藩属国朝鲜仁祖大王之请,令李如松、麻贵率四万明军入朝作战,7年之后光复朝鲜国,将倭人赶回日本,为何两次抗倭战争差别如此之大呢?各位看官且听我分析。



首先,发生在明世宗嘉靖一朝的倭乱,大部分的首领并非倭人,而是早年东南沿海从事走私贸易后与东瀛倭人狼狈为奸的中国人,明朝虽然不是一个完全闭关锁国的王朝,但是海上贸易一直受朝廷严格管控,不过总有些人会选择铤而走险大搞海上走私贸易,嘉靖皇帝在位的45年正是明朝走私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官商勾结、私商走贩为利是图沦为海盗,出现了像许栋、汪直、徐海、徐惟学这样的著名海盗头子。特别是汪直,人称“倭寇之王”,因其长期与日本浪人勾结横行东南沿海多年,还曾在日本平户建都称王,嘉靖倭乱因海禁而起,最初也确实是因迫切希望与明朝贸易的日本浪人铤而走险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但之后汪直、许栋等海盗头子的加入,让倭寇的势力变的更加庞大。他们熟悉沿海地形,往往是大掠即去,转而寻找下一个进攻点,因此自山东沿海到粤闽沿海都深受倭寇之害,胡宗宪坐镇浙江,戚继光、俞大猷两位抗倭名将北南合击,前后花了二十余年才荡平倭乱。



而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朝鲜又叫壬辰倭乱),是日本幕府将军丰臣秀吉以官方的名义出兵,和嘉靖年间松散的民间性质的倭乱是不一样的。1592年3月,以宇喜多秀家为统帅,日本共集结9路大军共14万人渡海攻朝,朝鲜在短时间内八道几乎尽数沦陷,日军仅一个月即攻陷朝鲜王京,惊慌失措的宣祖大王李訟逃往江华岛,朝鲜特使日夜兼程赶往明朝告急,得知消息的万历皇帝深知“倭人志不在朝鲜而在大明”,因此果断出兵力助藩屏共同抗倭。1592年6月,明朝以辽东兵及3000戚家军为主力,以李如松、麻贵为主将,共计4万大军开赴朝鲜作战。



明军第一次赴朝作战总兵力达到4万人,加上朝鲜的勤王军及各地义军共计约8万余人,但日军集结的兵力达到14万人,两军实力悬殊,不过明军一入朝很快就取得了平壤大捷,1595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两军暂时息兵歇战。1597年日军再一次集结14万大军入朝,朝鲜又向明朝求援,这一次明朝为了扭转兵源不足的局面又增兵到7万人,1598年丰臣秀吉因病去世,日本内部发生分化,兵事陡起,无心恋战的日军很快就从朝鲜半岛撤军,朝鲜王国得到光复,明军不久亦凯旋而归。

简短的回顾了嘉靖倭乱和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嘉靖年间的倭乱是以中国人为统以日本浪人为辅,采取流动袭扰,合围攻打的战争策略,明朝在最初是疲于奔命、处于被动状态,后来胡宗宪提出分区作战,北南合歼才艰难的打败倭寇消除倭患。而万历援朝战争,日军远来交攻,对朝鲜的山川地理不熟悉,中朝联军通过集中优势兵力以逸待劳,对日军各个击破,同时日军受日本国内掣肘颇多,内部存在矛盾,已至于1597年第二次侵朝,1598年丰臣秀吉一死就全线撤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