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嘉靖年間的明軍抵抗倭寇都捉襟見肘,卻能在萬曆年間戰勝豐臣秀吉的數十萬正規的日本聯軍?

靈安


原因很簡單啊!嘉靖大倭亂的時候,南方明軍的防務非常空虛,甚至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

根據統計,在整個“嘉靖大倭亂”期間,僅有據可查的倭寇入侵就高達一百七十九次。在這麼頻繁的倭寇入侵事件中,江浙地區是受患最嚴重的地區。當時倭寇的所有入侵中,有一百四十二次是入侵江浙地區,差不多佔了八成。

倭寇挑選江浙作為主要入侵地區,第一當然是因為江浙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江浙地區劫掠可以獲得豐厚的收入。第二,這裡也是中日兩國之間的傳統航線,加上中國走私商人的參與,使得倭寇對這裡非常熟悉。第三,江浙地區作為明朝的腹心地區,江浙地區的軍事力量薄弱,城防在當時非常落後,很多新興城鎮乾脆連城牆都沒有,使得倭寇攻掠城鎮顯得極為容易。

同時,葡萄牙人的到來,讓大量西方火器流入東南沿海,比如著名的長身管火炮——發熕,“銅發熕,每座約重五百斤,用鉛子一百個,每個約重四斤。此攻城之利器也,大敵數萬相聚,亦用此以攻之。其石彈如小斗大,石之所擊觸者,無能留存。”諸如火繩槍之類的輕型火器就更不要說了。

與此同時,當時明帝國北部邊境上壓力巨大。嘉靖年間,每隔幾年蒙古便會大舉入侵一次,動輒五萬、十萬、乃至十幾萬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攻破古北口,一直打到北京,在京畿大掠三月而去。嘉靖三十年(1551年),白蓮教教主呂鶴等在山西扯旗造反,失敗後上萬教徒投奔河套。蒙古勢力再次膨脹。

因此,對於明帝國來說,江南衛所兵早已經腐化不堪戰,北方的邊軍不能輕動,福建兵悍勇慣習水戰,但是福建本身就在倭寇的入侵範圍內,也抽不出什麼兵。而被抽調的山東兵又不適應江南水網地帶。

另外,倭寇的作戰目的是為了劫掠,而非與明廷爭奪制海權。所以其在抵達中國沿海後,通常都會搶奪漁民船隻而換乘中小船隻。所以當倭寇浮海而來,明軍雖然一直努力在海上攔截倭寇,但仍然會有不少倭寇登岸。而且倭寇跟很多江南士紳有勾結,喜歡以小股精銳流竄作戰,突襲某地警惕性不高的守軍,然後屠殺劫掠當地平民,一地破壞完畢立刻轉移另外一地。在那個沒有現代化通訊手段的時代,這種手段格外格外有效。因為明軍大隊往往反映不及時,而小隊明軍往往是外地抽調來的,人生地不熟,往往被漢奸誘入倭寇的伏擊圈。

比如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南沙之戰後,就有一股倭寇專門避實擊虛,突襲當時疫病流行,且戰敗降職的湯克寬軍隊駐地,在沒能把湯克寬怎樣後,便轉頭進攻防禦空虛的通泰縣。俞大猷在登陸普陀山時也曾遭倭寇突襲。倭寇對明軍登陸的地點時間把握極其精確。甚至,當盧鏜剛從福建調至浙江嘉興之時,就被一股倭寇引入嘉興城附近可以設伏的地形中伏戰敗,導致明軍陣亡一千一百人。此戰倭寇竟然表現得比盧鏜更為了解當地地形,明軍的軍情,各地的人文地理,倭寇都掌握得是一清二楚,顯然是當地內奸暗中通風報信的結果。

因此,早期抗倭戰爭中,明軍往往顧此失彼,捉襟見肘。但這種情況不是因為倭寇多麼神勇,而是當時江南明軍的防務太空虛,體制僵化,當地又有內奸。

等到戚繼光練出三千精銳義烏軍,以機動武警的模式,各種追著倭寇打突襲戰,倭寇很快就扛不住了。比如寧溫臺大捷後(寧波、台州、溫嶺),浙江倭寇基本上就被一掃而空了。而福建一地,戚家軍就殺掉了上萬倭寇。

等到了萬曆年間,面對入侵朝鮮的日軍,明帝國有張居正改革所積累的大量財富,又有戚繼光、俞大猷訓練過的精銳步兵,北方邊軍的精銳騎兵。可以說是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對付日軍自然不在話下。


冷兵器研究所


嘉靖年間的倭寇作亂,和萬曆年間的平倭援朝,相距不遠,為何嘉靖年間明軍打不過倭寇,萬曆年間卻能取得抗倭援朝的勝利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打個比方,為什麼美軍在打贏伊拉克戰爭之後,還是頻頻遭到襲擊,損兵折將,戰爭結束後死於敵對行動的士兵遠遠超過了在戰爭中傷亡的士兵?

美軍的實力,當然是碾壓伊拉克各路人馬,但傷亡如此之大,就是由於美軍面對的不是正面戰場的對決,而是以偷襲、騷擾為目的的遊動作戰。

嘉靖年間的倭寇入侵,大致也是如此。

倭寇的目的只是劫掠,也並非日本正規軍,只是流浪的浪人,也就是在日本混不下去的亡命之徒,同時真倭並不多,大部分是假倭,也就是趁火打劫的海盜和漢奸。

這樣的武裝力量,也就是流竄的土匪,如果是正面戰場的決戰,那麼明軍調兵遣將,絕對有能力聚而殲之。但倭寇不會這樣傻,他們滑頭得很,挑人少的打,挑弱的打,如果人多,也敢大規模入侵。

同時,由於嘉靖年間的海防廢弛,江浙地區的軍隊戰鬥力低下,又制度僵化,無法做出迅速反應,同時由於遼東地區與蒙古的戰事頻繁,一時無法抽調精銳邊軍入衛,導致倭寇一再得手,疥癬之疾逐漸發展成為心腹大患。

但是倭寇實力到底有多強呢?其實只是紙老虎,畢竟不是正規軍隊,只是為了搶劫,而且真倭數量有限,大多數都是假倭,其中還有許多派系,彼此勾心鬥角。

真倭固然武藝高強,但面對訓練有素的正規軍隊,個人本領再大也無法逆天改命,只有被碾壓的份,百萬軍中出入自如,那只是武俠小說中的情節,特別是面對戚繼光為其私人訂製的鴛鴦陣,再牛的倭寇也只有乖乖就戮。嘉靖年間從1523年就倭亂就逐漸爆發,鬧騰了近四十年,到了戚繼光、俞大猷崛起,僅用四年,就將倭寇徹底平定,而且戰損比大致是30:1,完全是碾壓,可見只要重視,兵將得力,政策支持,倭寇終究只是寇,無法與正規軍抗衡。

再看萬曆平倭援朝戰爭。

這場戰爭不是小打小鬧,豐臣秀吉投入的是大半個日本的兵力,戰國時代的名將大部分登場亮相,當然,他的目標絕不僅僅是朝鮮,而是直指大明,所以明朝才必須出兵援朝,而投入的兵力,也是非同小可,調集的都是全國的精銳部隊,包括遼東和宣府大同的騎兵、薊鎮和保定精銳步兵,這都是久經戰爭的邊軍,還有吳惟忠統領的浙軍也就是戚家軍、劉綎率領的川軍、陳璘率領的廣東水軍,可以說,大明帝國的精銳盡集於此。

雙方投入的,都是足以滅國級別的兵力配置。

戰爭的結果,就不多說了,前後共有兩次戰爭。第一次李如松以四萬兵力擊退日本十四萬人馬,打的日本戰國名將們膽戰新進,最終兩國議和。兩年後和談破裂,第二次戰爭爆發,第二次明朝以邢玠、麻貴為統帥,這兩人能力略遜李如松一籌,大明先後投入十一萬兵力,才將日軍十七萬人打退,取得了最終勝利,最終得勝班師,午門獻俘,大明帝國發出了時代最強音“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打得日本三百年不敢入朝。

所以,從戰爭來看,兩國的正規軍交戰,顯然是明朝實力更強,在人數偏少的劣勢下取得勝利,實至名歸。

再聯繫嘉靖年間的倭寇,如果明朝同樣調集精銳專事剿倭作戰,結果也是一樣的。

這就跟游擊隊不可能在當面擊敗野戰軍是一個道理。


小院之觀


首先是張居正的改革,讓明朝財政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其次是戚繼光,李成棟的軍事革新,讓明朝邊軍提高了戰鬥力。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點,明朝在半島出動的是最精銳的北方邊軍為主力,而不是戰鬥力薄弱的南方衛所和土兵。在半島戰場,明軍邊軍的騎兵和炮兵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軍也沒有幾十萬,基本保持在14萬人。明軍參戰在4-11萬人,各個時期兵力不同。另外,明軍在半島戰爭當中的損失也很大,並不是想象的那麼輕鬆。比如蔚山大戰,明軍損失很大。明實錄記載,“失輜重無算”。明朝大臣丁應泰說損失2萬人。

島山會戰是明軍損失第二大戰役,攻城不下,遭到日軍反包圍。董一元攻泗川之戰損失則是第三大戰役。戰爭結束以後,明朝最精銳的遼鎮,根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兵力從9.5萬,下降到了4萬人。

但是,豐臣秀吉的日軍,也在半島遭到慘敗,損失數字大約在十萬人。這也直接導致關原之戰,豐臣家大軍實力不足,最後被德川家康擊敗。

而明軍遼鎮精兵戰馬損失過大,也導致了,防禦薄弱,無法壓制住努爾哈赤。導致努爾哈赤的做大。而缺乏精銳部隊進行壓制,只能從關內調集戰鬥力稍差的部隊出關,到陌生地域作戰,最終導致了薩爾滸戰役的失敗。


深度軍事


軍隊不一樣。

明軍與明軍之間,戰鬥力也千差萬別。

嘉靖年間,倭寇主要侵擾的是江南沿海地區。所以抵抗倭寇的,主要是南方的明軍。


這些明軍,都是衛所兵,由軍戶組成的。由於承平日久,武備廢弛,疏於訓練,根本稱不上是一支軍隊,叫做烏合之眾也不過分。所以碰到倭寇常常一觸即潰。

戚繼光正是看到這些明軍完全不能作戰,逼不得已才重新訓練新軍。

萬曆年間,抗日援chao的明軍,以北方邊軍為主。

第一次出兵,明軍共計四萬餘人。其中,遼東騎兵和宣府大同的騎兵有兩萬多人,薊和保定兵一萬。浙兵三千。另有五千川軍作為後續。

浙兵,也叫南兵。是戚家軍餘部,戰鬥力十分強悍。

北兵,都是明朝的邊軍,以騎兵為主,常年與遊牧民族作戰,也很能打。明軍指揮李如松,成長於軍旅之中,智勇雙全,深知韜略。他的手下養了一支三千人的私家軍,都是他的家丁,裝備極為精良,戰鬥力自然也是冠絕當世。

打個倭寇,當然不在話下。


上將噯福斯


嘉靖治國四十五年,明朝從平世轉入衰世。皇帝雖管管大事,但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年避居西苑修道。名為玄修,暗操獨治。內閣被嚴嵩掌控,朝廷裡都是嚴黨的爪牙,政府的運轉能力下降。同時明朝後期最大的內患——流民,正是起於嘉靖。同時又因嘉靖修道,大興土木,以一人奪萬民,致使財政入不敷出,再加上朝內黨爭,導致邊軍武備廢弛,明軍戰力急速下降。

而軍事實力的急速下降,體現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變,俺答一路燒殺搶掠打到北京城下,還在大同殺死了總兵張達。宣大總兵仇鸞以重金賄賂俺答,最後俺答在一番劫掠過後從容出塞。在這次事變中,兵部尚書丁汝夔聽信嚴嵩毫無作為,最後被嘉靖殺死。

遼東軍隊一直是明朝軍隊的精銳所在,常年肩負重任,但在面對俺答時卻表現極差,如果俺答當時多想一下,只怕京師陷落將成為必然。

既然作為明軍精銳的遼東軍隊表現都那麼差,南方的軍隊表現又能好到哪裡呢?明軍內部的實力排行中,南方軍隊穩坐最後一名。承平日久,南方的軍隊常年不見戰事,當兵早已成為南方一些人混飯吃的工作,漸漸的,南方軍隊裡出現一大批的兵油子,打起仗來跑的比誰都快,再加上嘉靖時的“倭寇”中,雖十之有八都是中國人,但剩下的那些日本人都是日本國內的精銳,又是打游擊似的流竄作戰。所以就出現了幾百倭寇擊敗幾千明軍並且打到南京的這種情況。

而到了明神宗也就是萬曆時,經過嘉靖末期徐階的改革,隆慶年間高拱改革,隆慶開放海禁,萬曆前十年張居正的經濟改革,再加上抗倭時的內閣首輔申時行的一系列運作。明朝一掃嘉靖之弊政,經濟繁榮昌盛。北方出現了李成梁、李如松這樣的名將,常年的作戰磨礪出了實戰經驗。同時因為經濟恢復,軍費供給足夠,且萬曆中前期皇帝銳意進取,明朝的火器發展迅速,等到了抗倭援朝時,入朝的明軍每人一銃,還有根據葡萄牙人的佛郎機魔改出來的各種大小佛郎機。

在這場戰爭中,明朝先進的軍工業對日本有著巨大的優勢。

佛郎機(手持)

大佛郎機(小型炮)

小佛郎機(騎兵用)

五雷神機(可連發,還有子母銃,裝彈快)

水雷

火龍出水(射程百餘步,對日本水軍造成巨大傷亡,可稱為世界最早的艦對艦導彈)


可以說,這場戰爭成了明軍的火器試驗。負責遼東事務的明朝正規軍,精銳部隊,憑藉優秀的作戰技術與先進的火器、火炮,對以步兵為主體的日軍形成了絕對優勢,再加上明軍算是主場作戰,補給的壓力遠小於跨海峽作戰的日軍。

所以才會看到萬曆時的明軍壓著日軍打。

或者更簡單的來說

嘉靖:民兵、垃圾兵vs日軍精銳

萬曆:遼東打騎兵打出來的精銳vs以步兵為主體的日軍。


回形針行動


嘉靖年間打倭寇不行主要是明朝武備鬆弛造成的。明朝自土木堡事變之後(損失了30萬的野戰軍),國力嚴重衰弱控疆無力,整個明朝控制的藩屬國殖民地也紛紛獨立,明朝的國土從1200萬平方公里瞬間縮減到200多萬平方公里。這錢糧稅賦銳減,養兵捉襟見肘,北方強敵瓦刺帝國又時不時的叩關攻城,這使得明朝不得不在北方邊界線陳布重兵;東南海防線上又沒有太大的威脅,明朝因此裁撤了海軍,削減了這方面的開支跟預算,把所有國防預算全部挪用在北線,這也是倭寇能夠有機會猖狂的主要因素。

但是進入嘉靖年間後,由於倭寇的橫行使得明朝不得不重建海軍,構建東南海防。恰逢這時候北方強敵瓦刺帝國也瓦解了,明朝的北方壓力消失了,這使得明朝可以騰出手來稍微喘口氣,這明朝的軍事預算就又挪轉到東南海防來了,打造戰船,訓練海軍士兵。比如明朝單單撥款給戚繼光的擴建造船廠的費用就高達4000萬兩白銀。明朝在萬曆巔峰時期有海軍戰船7000多艘,商貨船14000多艘。有這麼一支海防力量在那擺著,再來多少日軍也都可以把他們摁到海里餵魚。

當然,說摁了幾十萬日軍下海餵魚也誇張了點。當時的日本人口也不過200多萬,整個國家軍隊總數不會超過10萬人,也不可能派十幾萬人派到海里打仗,能有兩三萬人就已經不少了。


優己



嘉靖帝與萬曆帝是一對奇葩的爺孫組合,他們多年不上朝,軍事作為上卻是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其中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嘉靖帝是通過黨爭的狀態來控制朝政,但還是使奸相嚴嵩專權多年,國家開始在根子裡爛了,而且倭寇主要在於掠奪,類似於今天的遊擊軍,機動性太高,明朝軍隊對於倭寇當然有點力不從心。萬曆帝是通過小事不管大事嚴抓來控制朝政,他前有父親明穆宗的隆慶新政革除嘉靖帝時期的弊端,改革軍隊的基礎,繼位後又有千古一相張居正的改革變法使國力加強,加之抗倭援朝是兩國之間的正規軍隊作戰,並非游擊戰,戰勝日本軍隊也是情理之中的。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第二在位時間長的皇帝,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後期躲於深宮之中沉迷於修道,嘉靖帝多年不上朝還大權在握的秘訣在於,他是通過拉攏抬高一個再打壓一個,使下面兩方總是處於對立的,自己居中而受益。雖然效果不錯,但這種方式也埋下了明末黨爭的萌芽。

嘉靖帝多年不上朝還重用奸相嚴嵩,導致了朝政腐敗,國家衰落起來,其邊事廢弛,軍餉被吞成為一種正常現象,在軍力不振情況之下,出現了南倭北虜的大患,而南倭就是倭寇在東南沿海的侵襲,明帝國軍隊戰鬥力本就是直線下降,一邊要面對北方蒙古一邊還要面對倭寇,而且這些倭寇主要在掠奪騷擾,好似游擊戰一般,當然是力不從心。


在平定倭寇期間戚繼光和俞大猷等名將崛起,為之後明帝國軍事不振的局面注射了新鮮的血液。

嘉靖帝之後是明穆宗隆慶帝,這位皇帝在位短短六年,在歷史上聲名不顯或者說評價甚低,其實隆慶帝的新政還是很不錯的,在政治上他繼位後革除了嘉靖帝時期的政治腐敗和經濟積弊,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通過京察等方式整頓了吏治,抑制了土地兼併,使國家開始穩定,發展了經濟。

在軍事上,隆慶帝整飭武備,賞罰分明核實功罪,加大了軍隊的訓練,鞏固加強了長城防禦能力,邊境的地方官員也都換為精明能幹的官員,還提高了官員待遇,軍隊戰鬥力上去了邊防也開始穩定了。

為了加強軍隊戰鬥力,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通過名將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北方要地士兵,戚繼光也駐守了北方邊境多年,在戚繼光的培訓之下,明朝北方軍隊的戰鬥力又上升了。


明穆宗隆慶帝在位時間與兒子明神宗萬曆帝在位前期又被稱之為隆萬中興,可見隆慶帝還是還有作為的,而他的新政也使晚明的軍隊重新擁有戰鬥力。

明神宗萬曆帝繼位後前十年基本上是張居正大權在握,張居正在隆慶新政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變法,這場變法在後世評價很高,客觀上為明朝續命幾十年。

在明穆宗時期的隆慶新政還有張居正改革變法十年的基礎上,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是直線上升,這也是萬曆年間三大徵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萬曆三大徵其一徵就是與日本豐臣秀吉的抗倭援朝戰役,彼時日本經歷了自己的百年戰國亂世被豐臣秀吉統一,都是久經沙場的百戰老兵,軍隊戰鬥力很強,但是與晚明軍隊交戰中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明朝軍隊很多時候甚至遠少於日本軍隊,最終被明軍擊敗,都沒有讓其打到中國本土。


萬曆時期抗倭援朝之所以勝利,其一在於有之前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變法的基礎其二在於這次交戰可以說是國與國之間的軍隊大戰,目的在於控制地盤,並非嘉靖年間那樣倭寇遊擊掠奪騷擾一般,明軍當然戰勝了日本。

補充一點,萬曆帝只是多年不上朝,並非不管事,不上朝不代表萬曆帝不能私下面見大臣處理國事,萬曆帝只是小事不管但是大事嚴抓,像抗倭援朝包括在內的萬曆三大徵,都是萬曆帝親自拍板決定打不打的,並且還是萬曆帝點兵選將的。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從軍事角度分析,倭寇作亂屬於流竄式戰鬥,機動靈活,令政府軍隊疲於奔命,難以聚而殲之。而朝鮮戰場上的日本軍隊屬於正規軍,受過軍事洗禮的明軍有實力與其決戰。對付倭寇很難剿滅乾淨,而對付正規軍,則以正規軍對抗之,拼的是國力和軍隊整體戰鬥力。


正是因為倭寇作亂,也給很多名將提供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整頓了軍備,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軍事體制,提高了軍隊戰鬥力。最為出名的是名將戚繼光,在蕩平倭寇以後,又北上薊遼,將戚家軍在抗倭過程中治軍的經驗帶到北方邊境,並影響了整個邊境。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時代背景和經濟形勢不同,嘉靖朝,嚴嵩一黨惑亂朝綱,貪墨橫生,國家財力薄弱。


而經歷隆慶開關,俺答封貢,張居正改革,萬曆親政後幾年的勵精圖治,明朝的國力相對於嘉靖朝晚期還是要強大很多。


生說


明軍抵抗倭寇的戰爭,雖然不能說捉襟見肘,但確實打得很辛苦,綿延不絕,無法根治。明軍萬曆援朝戰爭,雖然前後也打了兩次,長達七年,但其實打得很順,很快就搞定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明軍抗倭)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打個比喻。

我們都知道蚊子和獅子打架的故事,蚊子何其弱小,為何它能打敗獅子呢?那是因為它躲在暗處,它對獅子的進攻算得上是神出鬼沒,獅子不知道它會在哪裡就咬自己一口。而且當獅子發現痛,準備發動進攻的時候,飛行靈活的蚊子,一下又逃得無影無蹤。獅子一巴掌,沒打著蚊子,反而打在自己身上。

倭寇對明朝的襲擾,就相當於是蚊子進攻的這種方式。他們的目的就是抄掠,搶劫,打家劫舍。一旦搶到了,趕緊就逃。等明軍趕過來想打擊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駕船跑得無影無蹤。

而且明軍很難找到倭寇進攻的規律。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來,不知道他們會在哪個地方出現,因而也沒辦法針對性地想到對付的策略。

不過,話說回來,蚊子雖然讓獅子異常煩躁,它能殺死獅子嗎?那是天方夜譚。

同樣的,倭寇的這種襲擾,能損傷到明朝的根本嗎?完全不能。

(豐臣秀吉像)

明軍的萬曆援朝之戰,打的則是另外一種戰爭。是獅子與獅子的決鬥。就算不是獅子與獅子的決鬥,也是獅子與狼的決鬥。明軍與豐臣秀吉的日本正規軍所進行的戰爭,正是獅子與狼決鬥這樣的戰爭。

這場戰爭也不是無關痛癢的,對於明軍和日本來說,都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如果當時日本軍打勝了,佔領了朝鮮半島,他們大量地入侵明朝,甚至征服明朝,都是有可能的。當時豐臣秀吉就說過,他的目標是要征服明朝和印度,建立亞洲大帝國。

這場戰爭,一開始的時候,明朝因為信息閉塞,同時又遠到異國打仗,因此不知道該怎麼打,被日本軍突然襲擊,打了敗仗。

但是後來,當明軍人數增多,並且在朝鮮的幫助下,對日本軍隊的情況,對朝鮮的地形比較熟悉以後,中國軍隊組織的幾次戰役,都打得非常有效。很快,日本國力不支,人力不支,最後不得不退出朝鮮。

(嘉靖帝像)

而且這場戰爭對於日軍來說,是一場元氣大傷的戰爭。此後,日本國內又發生了德川家族替代豐田家族的動亂和政變,日本再也無力發動對外戰爭,一直延續到三百年後,日本在清朝末年才再一次崛起。

可以說,明朝抗擊倭寇的戰爭,明軍雖然不勝其擾,但它既不能傷到明朝的根本,也不能傷到日本的根本。而明軍的援朝戰爭,那是兩國你死我活的生死戰,其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嘉靖年間的倭寇襲擾中國沿海多年,如果沒有像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抗倭名將,倭亂之患都有可能危急到大明江山。1592年明神宗應藩屬國朝鮮仁祖大王之請,令李如松、麻貴率四萬明軍入朝作戰,7年之後光復朝鮮國,將倭人趕回日本,為何兩次抗倭戰爭差別如此之大呢?各位看官且聽我分析。



首先,發生在明世宗嘉靖一朝的倭亂,大部分的首領並非倭人,而是早年東南沿海從事走私貿易後與東瀛倭人狼狽為奸的中國人,明朝雖然不是一個完全閉關鎖國的王朝,但是海上貿易一直受朝廷嚴格管控,不過總有些人會選擇鋌而走險大搞海上走私貿易,嘉靖皇帝在位的45年正是明朝走私貿易最猖獗的時期,官商勾結、私商走販為利是圖淪為海盜,出現了像許棟、汪直、徐海、徐惟學這樣的著名海盜頭子。特別是汪直,人稱“倭寇之王”,因其長期與日本浪人勾結橫行東南沿海多年,還曾在日本平戶建都稱王,嘉靖倭亂因海禁而起,最初也確實是因迫切希望與明朝貿易的日本浪人鋌而走險在沿海地區燒殺搶掠,但之後汪直、許棟等海盜頭子的加入,讓倭寇的勢力變的更加龐大。他們熟悉沿海地形,往往是大掠即去,轉而尋找下一個進攻點,因此自山東沿海到粵閩沿海都深受倭寇之害,胡宗憲坐鎮浙江,戚繼光、俞大猷兩位抗倭名將北南合擊,前後花了二十餘年才蕩平倭亂。



而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朝鮮又叫壬辰倭亂),是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以官方的名義出兵,和嘉靖年間鬆散的民間性質的倭亂是不一樣的。1592年3月,以宇喜多秀家為統帥,日本共集結9路大軍共14萬人渡海攻朝,朝鮮在短時間內八道幾乎盡數淪陷,日軍僅一個月即攻陷朝鮮王京,驚慌失措的宣祖大王李訟逃往江華島,朝鮮特使日夜兼程趕往明朝告急,得知消息的萬曆皇帝深知“倭人志不在朝鮮而在大明”,因此果斷出兵力助藩屏共同抗倭。1592年6月,明朝以遼東兵及3000戚家軍為主力,以李如松、麻貴為主將,共計4萬大軍開赴朝鮮作戰。



明軍第一次赴朝作戰總兵力達到4萬人,加上朝鮮的勤王軍及各地義軍共計約8萬餘人,但日軍集結的兵力達到14萬人,兩軍實力懸殊,不過明軍一入朝很快就取得了平壤大捷,1595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兩軍暫時息兵歇戰。1597年日軍再一次集結14萬大軍入朝,朝鮮又嚮明朝求援,這一次明朝為了扭轉兵源不足的局面又增兵到7萬人,1598年豐臣秀吉因病去世,日本內部發生分化,兵事陡起,無心戀戰的日軍很快就從朝鮮半島撤軍,朝鮮王國得到光復,明軍不久亦凱旋而歸。

簡短的回顧了嘉靖倭亂和萬曆抗倭援朝戰爭,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嘉靖年間的倭亂是以中國人為統以日本浪人為輔,採取流動襲擾,合圍攻打的戰爭策略,明朝在最初是疲於奔命、處於被動狀態,後來胡宗憲提出分區作戰,北南合殲才艱難的打敗倭寇消除倭患。而萬曆援朝戰爭,日軍遠來交攻,對朝鮮的山川地理不熟悉,中朝聯軍通過集中優勢兵力以逸待勞,對日軍各個擊破,同時日軍受日本國內掣肘頗多,內部存在矛盾,已至於1597年第二次侵朝,1598年豐臣秀吉一死就全線撤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