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洛阳“天子驾六”铜雕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河南洛阳。

在此之前,人们多以长安(陕西西安长安故城)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实,西汉武帝在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凿通”西域时的都城虽在长安,但仅仅过了163年,至公元25年东汉政权建立后,就把都城东移至了河南洛阳,洛阳自然也就此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联系的中心。因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就自公元25年始,从长安东移至洛阳,直到唐末,长达880多年。洛阳与长安,也从此开始了一个作都城,另一个就作陪都或别都的历史。有时则将洛阳称东京,而将长安称西京。在中国的都城发展史中,没有哪两个城市能象洛阳与长安这样形同姊妹,互相交替、互为补充。更似镶嵌在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两颗明珠,互相辉映、互为陪衬。从这个意义上说,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应该是长安——洛阳。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丝绸之路的繁荣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的伊洛河盆地,地跨黄河中游两岸。地处中原,山川纵横,东临嵩岳,西依秦岭。西出函谷是关中秦川;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土地肥沃,地形险要。西扼关中,东控中原,“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由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核心在黄河中游,所以洛阳一向被视为天下的中心,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仅次于长安。自古以来,洛阳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洛阳出土夏代铜爵

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我国第一个王朝夏代起,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1500余年的建都史,使洛阳成为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古都。夏、商、东周、汉魏、隋唐等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河图洛书”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原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此外,中国古代许多重大科技、教育、文化成就和许多典章、典籍的制订也都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新安函谷关遗址、龙门石窟、丝绸之路石壕古道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以及隋唐大运河遗址等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洛阳出土西周青铜方座簋

洛阳建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那时的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据《逸周书》和《竹书纪年》等载,夏王朝建立后,太康、仲康及帝桀相继建都斟鄩。据《史记》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其南,羊肠在其北。”由此可知,斟鄩正处于这个位置。1959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市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一座夏代大型都城遗址,其位置与《史记》所载“夏桀之居”相合,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迹,被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过多年考察与研究,专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斟鄩所在地,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洛阳二里头出土夏代灰陶杯

商朝建立后,定都西亳,前后计约200余年,史料中有商朝曾两次定都西亳的记载。据考,西亳位于今洛阳市偃师县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1983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这一带发掘出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的商代城池。城内道路纵横,布局合理,并有宫城和宫殿遗迹,经鉴定为商代早期遗迹,有专家认为此即商都西亳,它与另一座商都安阳共为殷商时期的姊妹都城。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洛阳出土商代铜斝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原居中国西部的周族乘机东下。约前1066年,武王克殷,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为了有效控制刚刚开拓的辽阔的东方疆域,就派人在今天的河洛地区建了一座小城,取名雒邑。武王去世后,即位的周成王决心要实现父亲的遗愿,委托叔叔周公和召公规划、营建雒邑,建成王城与成周两座城池,因地处洛水之阳,故名洛阳,总称洛邑,是为东都,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东周王城,已经确认为今天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带。而成周城遗址,经过多年寻找 ,却难觅踪迹。据推测应位于东距洛阳15公里处的汉魏故城遗址内。西周自成王始,各代周王均时常前来成周视察、居住和处理国事,历时近300年之久,使洛阳在3000年前就成了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雕塑:周公营洛

前771年,西周的最后一任国君周幽王遭到了犬戎的进攻,幽王被杀,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眼见镐京残破,犬戎虎视,于是在晋文侯、秦襄公、郑武公等的护送下,于前770年索性将都城由镐京迁至洛阳王城,定都于此,是为东周。自那时至五代近2000年间先后有19代政权在洛阳建都,其中主要的朝代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和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等9代,号称“九朝故都”,累计建都年限达1440余年,其中以汉魏时期为最。如果加上上古时代的夏、商、西周以及五代时期的后晋也曾在这里建都,那洛阳则为十三朝建都之地了。此外西周、西汉、新莽和十六国后赵、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金等朝代均以洛阳为别都,故又有“十一代别都”之说,因此洛阳在中国古都中也是一座充当别都角色最多的城市。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周平王迁洛图,东周自此始。

自西汉始,洛阳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仅次于长安。这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位置,天下“以此为中,道里均矣。”其次,洛阳“素有武库敖仓,天下冲厄。”中央政府对东方用兵,往往首先占据洛阳。而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争强,也多力控洛阳以争主动。正所谓“绝成皋之口,天下不通;据三川之险,招山东之兵”。洛阳扼控四方的地理优势,由此可见。

洛阳为“天下之中”,还表现在中央政权可以充分利用由此伸布全国的交通干线施行有效的统治,并使其很早就成为中原商贸交往的中心。司马迁指出,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来自国内外的使者、商贾、游人等也无不以洛阳为其首要目的地。以致“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満于都城”。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洛阳隋唐定鼎门遗址

东汉建都洛阳,对位于今天洛阳市东15公里处的东周成周故城遗址进行了扩大和增建。以后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朝代继续使用并扩建,并使之成为中国都城的典范,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地处邙山与洛河之间,南望伊洛平川,倚山临河,地势险要。故城由宫城、内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内城建于东汉、魏晋时期,外郭城为北魏所建。现存故城遗迹主要为宫城和内城遗址。

东汉建都洛阳后,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迅速超越前代。不仅表现为帝王贵族、文化名流聚居于此。在《后汉书·西域传》中,史官在记载中原通西域的道路里程时,均是以洛阳为起点。来自国内外的使者、商贾、游人等也无不以洛阳为其首要目的地。以致“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満于都城”。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陵

自东汉起,洛阳作为丝绸之路这条国际文化通道东段的重要都市,对世界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虽然东汉与西域的关系中出现了“三绝三通”的现象,但东汉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却是始终有效实施着,西域诸国遣子入质的制度也始终被各国认真执行着。大将军窦宪等还于91年出居延塞,大破北匈奴,使其西迁,基本消除了匈奴对汉朝长达200多年的祸患,有效地稳定了西域的形势,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97年,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等使大秦(今埃及)、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一带,至波斯湾而还,创造了那个时期中国使者出使西方最远的纪录。据《后汉书》载,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有学者认为,《后汉书》中所说“蒙奇”、“兜勒”,不存在于西域诸国中,应为当时罗马帝国所属马其顿Macedones的音译。从现有资料看,他们应该是第一批到达中国的罗马使者或商人。而在公元2世纪前叶的西方文献中,也的确发现有马其顿商人遣使到达“塞里斯”(Seres,古代希腊、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首都Sera(洛阳)的记载。这一记载一直通过罗马时代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成书于公元150年的巨著《地理学》保存至今。这应该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直接交往最早的纪录。公元166年(汉桓帝延熹九年),被中国史书称为“大秦王”的罗马皇帝安敦(约为古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时的第五位皇帝马可·奥勒留,161-180年在位)派出的使者从海路而来,在抵达东汉最南部的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后,向当时的汉桓帝刘志进表,并献上象牙、犀角等物。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其所属近东地区的称呼。因其国“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东汉开通丝绸之路的名将班超墓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当心恨手辣的凉州豪强董卓挟汉献帝以令诸侯时,遭到了曹操、袁绍等人的反对。又气又恼的董卓于是在190年初春的一天,放火烧毁了洛阳豪华的王宫,带着汉献帝去了长安,由此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帷幕。

由于洛阳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东汉之后的曹魏也选择了这里作为国都。至二世魏明帝曹睿时,便大兴土木,修建洛阳王宫,并扩大了宫苑,还派出大批人力,赶赴长安,将秦始皇因统一天下而铸造的金人和铜仙承露盘以及汉武帝因丝绸之路的开通而铸造的铜驼、铜马等悉数搬至洛阳,以状声色。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复原图

西晋建立后,更加扩大洛阳城的规模。全城共有12座城门,形成了以南门为正门、南门大街为轴线的布局。城内的街道都通自城门,它们或为东西向,或为南北向,互相交叉、贯穿,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史载有“二十四街”。其中最负盛名的街道就是铜驼街,宽40余米,长3000余米。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血沃中原,使洛阳遭受到了空前的毁坏。

493年,一支由数十万鲜卑人组成的大军夹着杂沓的马蹄声,由北方草原呼啸南下,震响了中原大地。这是北魏孝文帝带领他的臣民,从山西大同越过长城挥师南下,正在完成迁都壮举,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首次入主中原。鲜卑人来到洛阳故城,在汉族大臣的建议下,把他们的新都选定在这里。经过数年的经营,不仅使洛阳重新成为繁华的都市,而且大大扩展都城规模,在都城的形制和布局上改变了汉魏旧制,将原来的汉魏旧城作为内城,在它的外围新筑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外郭城,整个城市布局和功能也有了划时代的变革。为此后的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建设开创了先例,并使之成为中国都城的典范,汉魏洛阳故城就此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图

隋炀帝继位以后,于606年将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城址由汉魏故城西移9000米,于今天洛阳市内的东周王城遗址上再建新都。隋都洛阳由外廓、皇城和宫城组成,“周回五十二里”,有城门8个,洛水自西而东从城中穿过,全城分为103个坊里,为唐代东都奠定了基础。唐朝建立后,以洛阳为别都,各帝移都洛阳的时间多达40余年,洛阳城的规模因之也扩建为“周回六十余里”,宫阁宏伟,街市骈阗,商业繁盛,人文荟萃,其繁荣富庶仅次于长安,同时也是一个国际性城市,唐时发生的许多大事均与洛阳息息相关。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

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安禄山铁骑遍踏洛阳,“宫室焚毁殆尽,十不存一”。洛阳从此萧条,最终结束了其作为都城和别都的历史。

从商周到隋唐,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在历史上曾先后六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洛阳故城,曾经人声鼎沸,车骑填咽,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魏晋文学与中国书法的兴盛等,均与这里息息相联。在洛阳居住和生活过的历代鸿生巨儒、科学泰斗、翰墨精英,更是灿若繁星,彪炳史册。班超在这里“投笔从戎”;张衡在这里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探天测地的科学仪器;王充在这里完成了他继承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批判当时宗教神学和各种虚妄荒诞之说的《论衡》;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悠久的历史和层出不穷的历史名人,为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中华古国的繁荣兴盛做出了贡献,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精神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900多年前,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经过汉魏故城时,曾经发出了“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深沉感概。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油画:丝绸之路

洛阳又是河洛文化的诞生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指黄河中游自陕西潼关至河南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也即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南为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雄踞于中原,东周时即被称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之地,是古代中国东来西往、南下北上的中枢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誉为中华文明之源的“河图洛书”即诞生于此。传说伏羲在这里创造出影响至今的太极八卦。炎黄文化也于此肇兴。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和安阳殷墟所保存下来的夏商文化及汉字之源甲骨文,是河洛地区先民们共同创造的河洛文化的精髓。事实证明,河洛地区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也是炎黄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炎黄文化,根在河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河洛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中华民族血脉之源,也是连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唐吴道子绘:隋炀帝像

洛阳还是古运河文明的诞生地。公元605年(大业元年)三月,刚刚登基的隋炀帝杨广,在其父隋文帝杨坚开凿由西安至黄河永通渠的基础上,用工500余万,费时6年,建成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西接大兴(西安),南通余杭,北达涿郡(北京),蜿蜒长达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沿运河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以供给东都和军队。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含嘉仓、河阳仓、常平仓等。大运河以洛阳为结点,一条向北,一条向南,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又似两条联结中国南北方的巨大血管和沟通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中国各地区间的联系,推动了南北经济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沿岸经济的繁荣和集镇及城市的兴起,使运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开封、淮安、扬州、苏州、杭州等著名运河城市和造船工业基地镇江、无锡,以及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扬州和江都等。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今天的洛阳洛河

运河之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洛阳为中心,西通陆上丝绸之路,东南衔接正在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器、茶叶等就是沿着这条新兴的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印度、欧洲等国。使洛阳在当时不仅成为国内贸易的大市场,同时也成为著名的国际贸易的大都会。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河,大运河催生了一大串城市,但大运河却是由一座城市催生的,这座城市就是洛阳。大运河蜿蜒流淌千百年,有人说它是一首流动的民族史诗,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洛阳附近的山水美景

洛阳同时还是山川秀美、风景迷人的山水园林城市。境内伊、洛、瀍、涧四水并流,是闻名遐迩的优秀旅游名城和牡丹花城。2013至2017年,洛阳市生态建设围绕“山上森林化、山下景观化、环城沿河沿路景观化和乡村田园化”的发展战略,坚持“造林就是造富”的理念,着重在构建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五大林业产业体系上下功夫,推进林业从造林向造景、造富、造福转变;绿化向美化、文化、产业化转变,完成造林240余万亩,在保护和建设洛阳周边国家森林公园的同时,还在市区内外完善和建成洛浦公园、周山森林公园和10多个牡丹、花卉生态园,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50%,努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实现让洛阳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奋斗目标。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洛阳牡丹

如今,洛阳市内有沿洛河而建长达20公里的洛浦公园、丝绸之路公园、周山森林公园、古色古香的老城、现代化的都市新区等,无不展示着这座千年帝都在新时代的盎然生机。市区周边国家森林公园众多,鸡冠洞、天池山、木札岭、西泰山、老君山、重渡沟、伏牛山生态旅游区和白云山森林公园等众多山水美景,共同组成成了瑰丽多姿、集南北山水景观之大成的人间仙境。景区内奇峰林立,怪石密布,群瀑叠落,水幽潭深,古树参天,名花争艳,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有“北方千岛湖”之称的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烟波浩淼,气象万千。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洛阳白云山风光

洛阳牡丹国色天香,名甲天下,久负盛名。花开时节,千娇百媚,争奇斗艳。连续举办36届的洛阳牡丹花会,已于2012年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成为洛阳的一张亮丽名片。

今日的洛阳,占地面积达1.52万平方公里,人口650余万,她既是现代中国一座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又是历史的洛阳的继续与发展,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有4A级以上旅游景点10余处。陇海铁路、焦枝铁路、高速铁路及310、312国道、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等自境内通过,经过洛阳人民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古老的洛阳焕发青春,成了闻名中外的现代化都市和中外游客趋之若骛的旅游目的地。获得“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目前,洛阳市森林生态旅游区达到40余处,其中省级以上森林公园达到15处,A级以上景区30家,非A景区13家。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近7000万人次。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复建的唐代著名建筑天堂与明堂

洛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今天的洛阳正以文明、开放、包容、和谐的城市精神,昂首走在中原崛起的前列。相信世界各地的朋友相聚洛阳时,一定能够感受到丝绸之路的繁盛,运河文明的璀璨,河洛文化的厚重,牡丹花城的神韵和洛阳人民的好客与热情!

2014年6月22日,中国提交的“大运河”和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联合申报的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洛阳市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达到了六处,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是丝绸之路申遗项目中最东端的遗址,而且是丝绸之路中国段22个遗址点中唯一的整座遗址都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都城遗址。洛阳市希望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进一步扩大洛阳历史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来洛感受千年帝都的巨大魅力。

丝路起点,运河中心,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的明天更美好!

《丝路中国》(4)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