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羽评郡主


丁宝桢诛杀安德海可以说是晚清最为人熟知的政治事件,他以巡抚之身敢诛杀连一品大员都不敢轻易得罪的慈禧宠宦安德海,至今为人所渐渐乐道。1869年慈禧宠宦在毫无圣旨的情况下,违反满清先祖所定下的“宦官不得私自出宫”的祖制出宫游玩,更甚者还非但不收敛反而是乘机沿途大肆向地方官员索贿,而地方官员因安德海是此时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的宠臣,所以大多都只能忍气吞声的给予贿赂。地方官的这种做法也无形中的助长了安德海的嚣张气势,他越发的不知收敛,最终他的这种做法惹怒了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



8月2日,丁宝桢遂命泰安县令何毓福以太监不得私自出宫,且其所作所为不合体制的理由捉拿安德海,而后送往济南由他亲自审问。后丁宝桢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将安德海的所作所为上报给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询问到底该如何处置。当然此时被慈禧得知后,作为自己的宠臣她当然会极力保全安德海的性命,但无奈的是同治帝和慈安太后都力主将其诛杀以平民愤,而朝中三分之二的大臣也都同意就地格杀,最终慈禧无奈只得同意。



8月6号,军机处向丁宝桢发出密谕,称“安德海乃私自出宫,并且有种种不法行为,如严惩恐难平民愤,更难维护先祖祖制,所以若证据属实则无需再审可就地格杀。而其随从也可自行处置,无需再请旨”。之后丁宝桢接此诏谕后,在再三确认属实的情况下,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

其实在看了以上的具体的细节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并非是丁宝桢自己私自杀掉安德海,他是在同治和慈安的同意下,军机处的密谕下才杀了安德海。也就说丁宝桢是奉了朝廷的谕旨的,安德海的死是经过朝堂上的讨论之后才决定的,而丁宝桢只是执行命令的人,他是听从朝廷的命令罢了。那么你说慈禧会去报复一个听从朝廷法令的官员吗?再者安德海的死虽与丁宝桢有关系,但是根本原因却不在丁宝桢,而在同治和慈安。



说白点,这就是皇帝和两宫太后之间的博弈罢了,生前的安德海借助着慈禧的宠信,在皇宫中那是为所欲为,可以说连同治帝都不放在眼里,而且更是时常离间同治和慈禧母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慈安安德海更是不放在眼里。可以说慈安和同治对于安德海都没有好印象,他们本来就想对他除之而后快,但一直都是苦于没有借口。而丁宝桢上奏安德海擅自出宫恰好给了同治和慈安的借口,于是当然就要“借题发挥”啦!更甚者由于安德海生前也从未把百官放在眼里,碰到他们那也是趾高气扬的,百官也巴不得他早死,就这样在这些大佬的操作下安德海走向了人生的最后一刻。



只能说安德海的死不怪任何人,只是因为他自己,他过于蛮横,也过于恃宠而骄,更是不知收敛,只能说他的情商实在是太低,如果他能如李莲英那般的会做人恐怕他不至于会落的个如此下场,他的死不在于他的贪财,而只在于他的目中无人。

不过也许很多人都不明白,再如何安德海也是慈禧身边的宦官,正所谓“打狗也要看主人”。不管怎样一个臣子居然敢杀了自己主子的奴才,就等于是打慈禧的脸,那为什么到最后慈禧彻底掌权却不报复丁宝桢呢?其实丁宝桢和慈禧这里两个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一个是屹立在官朝屹立数十年不到的封疆大吏,而另一个则是到后面执掌满清五十余年的老佛爷。丁宝桢知道安德海对于慈禧的重要性,所以虽然他十分想杀掉安德海,即使他知道满清的祖制宦官私自出宫可处以极刑,但是他依然上报给同治和两宫太后,并在奏折中特意写到“其境内发现一位自称是安德海的人,由于不清楚到底是不是,而这是皇家的事所以就由皇上明断。”其实丁宝桢就等于是将自己置身度外,安德海的死完全就有朝廷上的那些大佬来决定,而最终即使安德海死了跟丁宝桢关系也不大了,因为我这是听旨杀人。



而慈禧更不傻,她其实知道安德海是死有余辜,即使安德海的确是她的宠臣,但是最终要杀安德海也是慈禧自己同意的,如果她在之后报复完全就是听旨杀人的丁宝桢,你让百官会如何想?你让天下人如何想?而在当时慈禧的地位并不稳固,即使是慈安和同治死后,光绪形同傀儡皇帝,她的地位依然不是很稳固,因为这天下说实在的还是光绪帝的。所以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因为一个太监的死来去报复一个满清政治地位极其高的丁宝桢这样的封疆大吏,她非但不会去报复,反而还会对其特殊对待,借此来向天下人和百官彰显自己的宽宏大量,“你看丁宝桢这个曾经杀掉我宠宦的人都能被我重用,你们这些曾经跟我没仇的大臣不是更能受我重用吗?所以跟着我干吧。”。



而事实上也的确慈禧掌权后,丁宝桢非但没有被报复,反而官当的是越来越大。先是在光绪二年被赐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后更是被赐实职署理四川总督,同时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死后更是享尽殊荣,先是追赠太子太保,并追谥“文诚”,后慈禧太后更是允许山东、四川和贵州三省为其建祠祭祀,同时更是被允许入祀满清为忠臣所建的“忠良祠”。


澳古说历史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丁宝桢和安德海之间并无仇恨,这场斗争一方是慈禧太后,另一方是同治皇帝、奕䜣和慈安,另一方面安德海已经惹了众怒,实属该死,因此慈禧实在没有报复丁宝桢的必要。

安德海为何如此遭人嫉恨呢?在他被诛杀之前,他就干了一件大事:陷害奕䜣。当时安德海是慈禧的御前太监,为人狡猾,恃宠而骄,借慈禧的名义要中饱私囊,被正直的奕䜣反对,因此安德海设下圈套,向慈禧进谗言,挑拨慈禧和奕䜣之间的关系,制造各种矛盾,想让慈禧打击奕䜣的势力。

慈禧本来就对奕䜣有所防范,又想要大权独揽,奕䜣平时做事也不是非常小心,有时不拘小节,得罪了慈禧,也加重了慈禧的疑心。因此慈禧相信了安德海的谗言,而他们之间的矛盾被蔡寿祺得知,蔡寿祺认为有机可乘,于是上了奏章弹劾奕䜣,慈禧因此削去了奕䜣的议政王头衔。

安德海此计的成功,让他自鸣得意,以为可以通过慈禧为所欲为,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么做等于是干涉国柄,除了招致奕䜣的愤怒之外,还招来了同治皇帝的厌恶,同治向慈禧告状,慈禧居然偏袒安德海,斥责同治,同治因此下定了要杀掉安德海的决心。

安德海此时可谓春风得意,便请求慈禧给他一个机会出去玩玩,慈禧就答应他让他去广东给同治皇帝置办大婚所用的龙衣。慈禧将此事告知同治,同治假装同意,暗地里却用密诏让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做好杀死安德海的准备。

丁宝桢名望很高,当年就曾正面针对过僧格林沁。据说他升任山东巡抚之后,曾去北京拜见同治,同治看到他敢想敢干,就和慈安秘密商议,慈安也觉得丁宝桢可以信赖,便命令丁宝桢杀掉安德海,丁宝桢慨然允诺,回到原地,现在安德海既然出了京,那机会自然来了。

安德海出了京城之后,自称钦差,身穿龙衣,带着龙凤旗帜,还带着伺候他的妻妾、标兵、女乐等人,十分嚣张。

丁宝桢在接到同治的密信之后便立刻准备行动,他秘密叮嘱德州知州赵新,时刻上报安德海的不法行为。赵新是个老油条,他既怕得罪丁宝桢,又怕得罪安德海,所以他最终用夹单密报,这样的话,如果丁宝桢不参奏,那么夹单就不能存卷,安德海就不会知道这件事。而如果丁宝桢参奏,那么一切就由丁宝桢承担。

丁宝桢一面参奏安德海,一面派东昌府的知府程绳武追赶,程绳武跟在安德海后面,三天都不敢动手,丁宝桢让总兵王正起书率兵追赶,直到泰安才擒获了安德海,押解到了济南。安德海不知死期将至,口出狂言,但在场的官员没有人敢动他,只有丁宝桢认为,朝廷此刻没有下旨意,为免夜长梦多,就在当天晚上将安德海以及随从二十多人一律诛杀。

丁宝桢在处死了安德海之后,才上疏奏报朝廷说安德海种种不法之事,请旨定夺。慈禧得到奏疏之后,十分惊骇,只好和慈安一起召见了恭王奕䜣、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研究该怎么办。群臣此刻众口一词,认为祖制说太监不能出都门,应该就地正法。

清朝的祖制家法确实有这么一条,这是吸取明朝太监干政的教训。这个家法慈禧自己也是知道的,因此当慈安、同治以及奕䜣和众大臣抬出了这个理由,因此慈禧也不敢公然跟大家作对,但是她仍然扣发了上谕,奕䜣据理力争,慈禧无奈,只得发下上谕,让地方官员不用审讯,可以直接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其实这个时候安德海已经死了五天了,然后还被拿出去曝尸三天——慈禧在八天后,为了抬高自己,又连接发了两道上谕,反复强调太监不可招摇生事,并且说明安德海实属罪有应得,这是慈禧以守为攻,赚取名声的手段。

安德海死后,确实是大快人心,慈禧深知玩弄权力的精髓,知道对手乃是慈安、同治和奕䜣。尤其是慈安和奕䜣是她的心腹大患,这次的失败告诫她不可为所欲为,她自然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将矛头对准名誉很高的丁宝桢了。


浔阳咸鱼


同治年间,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借口为同治皇帝采办龙袍材料为由,出宫南下。不过他一路耀武扬威,到处招摇纳贿,所以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只不过沿途的官员都知道他是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所以谁也不敢阻拦。



可是,当安德海一行来到山东泰安府时,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扣押了下来。丁宝桢经过调查后发现,这安德海竟然是私自出宫(清朝的祖制严禁太监出宫)。

丁宝桢一面审问安德海,一面随时向上禀告如何处理。当时执政的是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慈安是正宫太后),慈安不顾慈禧的面子命令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以儆效尤。丁宝桢得到命令后,立即将安德海与他的随从们一并处死了,然后写了奏折上报朝廷。慈禧太后虽然有所不悦,但也只能装着若无其事。

最出人意料的是,她非但没有怪罪丁宝桢杀了安德海,还重重赏赐了他,夸他秉公执法。自此,丁宝桢一路高升,不仅做到了四川总督,死后还获赠太子太保。那么,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其实安德海的死也确实怪不得丁宝桢,此人平时在宫内仗着慈禧的宠爱,欺上压下,惹得朝廷众多官员不满,早就有人欲除之而后快。当时的慈禧太后虽然对于安德海的死有所不满,但为了避免与慈安太后交恶,所以只能顺水推舟重赏了丁宝桢。此举既撇清了自己与安德海的关系,也笼络了人心,以示自己处事公正、不徇私情。



历史的荒野


丁宝桢杀了慈禧的心腹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的报复简直像报答——因为丁宝桢不仅没被报复后来竟然后来还官运亨通,并受到慈禧的赐字恩赏。慈禧是气傻了?还是喝高了?还是以德报怨的高尚情操呢?都不是!我们先来看看作死哥——安德海。



安德海之死——作死的作。

安德海聪明机敏颜值高,在辛酉政变时,他秘密联络,精心安排,使恭亲王与两宫密切合作,一举挫败赞襄政务八大臣(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使两宫打破祖制实施垂帘听政。故而,年轻的安德海封赏甚厚,深受慈禧喜爱,竟滋生骄狂的性情。而且他还协助两宫(主要是慈禧)对恭亲王的打压,六爷(恭亲王)一下子失去了议政王和相关差事。心寒的鬼子六(六爷)再也不六了,然后两宫让奕䜣(鬼子六)任军机大臣。慈禧对儿子同治皇帝有点很铁不成,小皇帝经常挨吵,安德海也时常劝说小皇帝理解妈妈的苦心。慈禧越发喜欢安德海,不仅准许他娶了19岁的戏神(花旦)马赛花(不是马赛克哦),而且还赏银千两及绸缎百匹。



图为丁宝桢

此刻安德海得罪了皇帝、恭亲王以及慈安太后(看不惯他的小人得志样)。1869年,安德海央求着慈禧要下江南,以给皇帝做龙袍和采购婚礼(皇帝大婚)用品为由。几经请求,反复保证后,慈禧才同意安德海出宫。这安德海一出宫就疯了,一路康熙、乾隆下江南的阵势,带着大小太监宫女还有妻子,浩浩荡荡出发了。一路上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耀武扬威、招权纳贿、敲诈勒索,到山东后被巡抚丁宝桢请示慈安太后后就把安德海砍了。原因是祖制不许太监出宫,而安德海不仅出宫,反而还以钦差名义胡作非为,他也根本没有钦差的手续。

慈禧为什么不救安德海?

1869年八月二日,抓获安德海,当即审讯,并上报军机处及太后。八月六日,军机处密谕下到济南。八月七日安德海伏法。只用五天,就把不可一世的安德海给宰了。安德海临死前可能会想,同样是违反祖制,为什么两宫能垂帘,自己不能下江南呢?跟太后比?谁叫你是个不男不女的臭太监呢?

从上面福垊分析慈禧不救安德海,主要有三:第一、丁宝桢出手太快了。第二、慈安太后、皇帝、恭亲王一心要除掉安德海。当时虽然是两宫同治,但慈禧地位很明显不如东宫慈安,更何况慈禧这时很孤立呢。第三、安德海出行前可是向慈禧打包票的——低调而厚道!可谁知一出宫就疯!

可慈禧不报复丁宝桢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报答丁宝桢?

杀死自己的心腹太监,慈禧自然非常生气。慈禧惹不起皇帝、慈安、恭亲王的锵锵三人行,还惹不起一个小小的巡抚吗?当然不是!还为什么不报复丁宝桢?主要是丁宝桢是个干吏好官,深孚民望,受朝野一致好评。孤立的慈禧此时,需要帮手,需要丢卒保帅 ,需要以德报怨的高尚情操。丁宝桢自然安然无事,而且丁宝桢在杀安德海之后,工作上更无可挑剔了。可那也不至于报答丁宝桢啊?



要知道后来皇帝驾崩了、慈安驾崩了、恭亲王彻底靠边站了,而慈禧此时可是权倾天下,就连新皇帝也是“儿皇帝”(其实是侄皇帝、甥皇帝),这时说丁宝桢的事岂不是更易如反掌。他再是干吏好官,慈禧还不是随时随地给他来个莫须有的罪名啊!可为什么不但不报复还要报答呢?



有种说法是:民间传言慈禧跟安德海有一腿还是假太监。虽然慈禧让安德海结婚以证清白,但丁宝桢直接让安德海裸体曝尸,堵住悠悠众口。而且清朝末年,局势动荡,像丁宝桢这样又能干还忠心的好官,自然是慈禧拉拢的对象。给人感觉慈禧能对“仇人”以怨报德,唯才是举,更何况他人呢?自然大家就对慈禧更加忠心了,而慈禧权力也就更稳固了。而丁宝桢因为“对不起”慈禧,工作只能更卖力,并受到慈禧的重用和褒奖,亲自手书——国之宝桢。由此足见慈禧手段和心胸,颇有刘邦封雍齿的风范。


福垊


根椐小说写作内容来看,丁宝桢处死安德后,慈禧并未当下处理丁。由于宫外及民间纷言语传说慈禧与安德海有暖昧关系。安德海有假太监之嫌。故而丁宝桢杀掉安德海而裸体暴尸三天,以让民众识别太监之真假。从中也为慈禧挽回外面一些风言风语的怀疑。一般太监是不能出宫的。安虽争得慈禧的同意一路南巡,但并未遵循慈禧的告戒,一路张扬,高调得很。沿途官员都以钦差大臣的规格奉迎甚至巴结。当山东巡抚丁宝桢抓捕了安德海,立即派人快马进京向慈安请示懿旨。宫中慈安与安德海是有纠纷的。处决安公公的懿旨刚到,慈禧的懿旨也随着到来。这就出现了难题。而丁宝桢刚正不阿,当机立断,立马下令,从后门将安德推出去斩首,而自己前门去迎接慈禧的懿旨,此时安德海已是身首异处了。从中也可看到丁的正气,机敏,敢作敢作的气度。


cz424


丁宝桢诛杀安德海是在山东巡抚任上,当时清朝有“內监不得随意出宫,违令者斩”的死命令,安德海之所以能出宫,而且是大摇大摆的出去,其实是慈禧太后对安德海看重的一个侧写。(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安德海之所以被慈禧太后器重,最重要的还是安德海这个人作为太监,却是有一定的政治头脑的,比如说在1861年辛酉政变期间,慈禧太后当时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是相反,由于亲自参与了咸丰帝遗诏的起草工作。

反而是肃顺成为了显赫一时的辅政八大臣之一,同时在这八个人里,肃顺还是老大,而肃顺一向但是慈禧太后干预朝政,一再打压东宫的政治气焰,是慈禧太后走向前台最大的威胁,在咸丰帝去世前后,双方的矛盾达到了高潮。


肃顺早对后宫尤其是慈禧太后有戒备之心,因此派人专门监视后宫的一举一动,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太监很多人都是肃顺的眼线,唯独这个安德海,在恰当的时间,选择了站在少数的慈禧太后一边,充当了慈禧太后与在北京与洋人斡旋的奕䜣的联系人。

安德海做的这些工作对于慈禧太后扳倒实力派的肃顺,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当慈禧太后胜利后,第一大功臣安德海受到的恩宠是显而易见的,但安德海却是狗仗人势,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尾巴翘上了天,得罪了很多人,包括西宫太后慈安、恭亲王奕䜣。

丁宝桢也曾被安德海谗陷,如今送上门来了,安德海路敲诈勒索到了山东,丁宝桢不惯他的毛病,直接抓了起来,而且是向慈安及奕䜣请示杀不杀,安德海当然活不了,慈禧太后并没有过多纠缠安德海的死,更不可能因为一个死人迁怒正当年的大臣,因此丁宝桢在山东巡抚任上,还是妥妥的!


历史三日谈


慈禧能纵横清末40 余年,牢牢地把权柄握在自己手里,绝对不是简单的莽夫悍妇。丁宝桢诛杀安德海事件,也绝非偶然,背后实际上是奕䜣和慈禧的权力博弈。在这个事件中,丁宝桢只是刀,而非权力博弈的一角。由于丁宝桢是个实干家,所以慈禧在最终胜出后,不但没有报复丁宝桢,而且还相对重用丁宝桢。


当咸丰临终前,将“御赏”和“同道堂”这那两颗印章交给慈安和时为懿贵妃的慈禧,就注定了清朝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后宫不准干政”这条祖训实际上就彻底被废除了。所以辅政八大臣中,无论肃顺再怎么厉害,他都不具备决策权了。

而安德海作为慈禧的宠幸太监,他在“辛酉政变”中,在两宫与奕䜣的联合上居功至伟。这也是安德海后来敢于如此嚣张的资本之一。但是在处理完肃顺之后,奕䜣与慈禧的矛盾实际也在暴露。奕䜣在内依靠慈安,在外依靠汉臣与洋人。如果不存在慈禧这个角色,他极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摄政王。但是慈禧毕竟时候同治的生母,所以慈禧很早就暴露出了对权力的热情。

同治大婚在即,这也就意味着同治大婚之后就要亲政了。一旦同治亲政,理论上慈安和慈禧都必须“归政”同治。安德海以采办同治帝大婚用品的名义出宫往江南而去。慈禧其实并非不知道安德海“擅出宫禁”此举是“违反祖制”的。但是“后宫干政”同样是“违反祖制”的。而如今“后宫干政”这条实际上已经被僭越了。慈禧就是要为自己“后宫干政”合理合法,故意放安德海出去做试探的。如果安德海安全归来,那么也就意味着“祖制”形同虚设。自己就有胆量继续赖着权柄不交了。但是奕䜣千等万等,也是盼着后宫交权,不再干政。同治4年(1865年),慈禧借御史上奏参劾为由,褫夺恭亲王奕䜣的议政王衔。所以机会难得,必须要打击慈禧的嚣张气焰。

同治8年(1869年)8月6日,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安德海“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8月7日,丁宝桢随即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当时的军机处的负责人是奕䜣,密谕是以同治的名义发出的,但实际上,奕䜣敢于决断,发出这道密谕,是得到了慈安和同治的默许的。所以经此一役,慈禧老实了很多,按兵不动了很多年,但是这笔账慈禧是记下了的。

时间到了光绪11年(1885年)慈禧的机会终于到了。中法越南战争,清廷不败而败,慈禧就借着御史奏参恭亲王对外交涉不利,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以醇亲王奕譞代替恭亲王奕䜣的著名的“甲申易枢”。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处以及其班底全部被撤换。而此刻,恭亲王奕䜣被彻底逐出了权力中心。而此刻奕䜣昔日的两个重要盟友慈安和同治都早已死去。而慈禧用了自己的妹夫以及侄子替代了奕䜣和同治,彻底掌握了大清的权柄。

但是权力场上只有利益,没有敌人。光绪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运动”彻底宣告失败,李鸿章成了彻头彻尾的背锅侠,被发配到了岭南去做了两广总督。慈禧被迫重新启用恭亲王奕䜣。

而慈禧对于丁宝桢,则也是要用到所用之处,与恩怨无关。光绪2年(1876年)原四川总督吴棠病重开缺,当时四川吏治腐败、财政赤字巨大,丁宝桢临危受命,担任四川总督一职。慈禧为体现朝廷对丁宝桢寄予厚望,特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丁宝桢督川十年,体恤民情,实心办事,深受民众爱戴。


炒米视角


相传,大太监安德海净身的时候没有处理干净,经常和慈禧腻歪在一起,最后慈禧还生了一个孩子,且不说这件事情是真是假,但至少能看出安德海深得慈禧的信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被丁宝桢给斩首。

(慈禧剧照)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安德海以筹备同治皇帝的婚礼为由,下江南采购商品,但是清朝规矩“六不许”,使得慈禧最后只能在口头上承诺安德海出京。

最后安德海在经过山东德州的时候,被知州赵新留住,称他没有公文,不予放行,最后还上报了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在得到慈安太后的命令之后,决定处斩安德海,奈何慈禧太后立刻下旨,快马加鞭,虽说打狗也要看主人,但是丁宝桢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前门接旨,后门斩首”,最后安德海在西门外的丁字街被斩,慈禧也只能叹气。

(安德海被斩)

那么如此受宠的安德海被斩,慈禧有没有报复丁宝桢?

慈禧有句话是:“说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

然而一贯信奉这样的观点的慈禧,这一次却并没有报复丁宝桢,让所有人都以外。

慈禧太后还说丁宝桢杀的好,安德海太没有规矩,显然这并不是真心话,因为慈禧也知道这和慈安太后脱不了关系。

(丁宝桢)

后来慈安太后去世,慈禧独掌朝政,依然没有对丁宝桢进行报复打击,还让丁宝桢做了山东巡抚,足足做了7年。

接着因为丁宝桢政绩突出,升官去做了四川总督,光绪皇帝非常欣赏丁宝桢,在光绪接见丁宝桢的时候,慈禧太后还赐了四个字“国之宝祯”,也大为赞赏丁宝桢。

慈禧太后的做法让人惊讶,其实主要是丁宝桢为官清廉,在山东时做出了很多政绩,百姓爱戴。

(丁宝桢)

在四川的时候更是整顿吏治、惩治贪腐、盗贼、使得四川大治,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而且四川多年的财政赤字被扭转。

慈禧就算要报复总得有个好点的理由,公元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慈禧太后还赐美谥“文诚”,很多地方还建立“忠良祠”。

慈禧太后一反常态的做法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反过来想想,慈禧实则就是大清的“皇帝”,要掌控朝局,必然需要收买人心,安德海再好也都被斩了,是个明白人都能想的通。

如果慈禧真的意气用事,杀了丁宝桢,就这样的人你觉得有能力执政近六十年吗?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羽评郡主


毛笋应邀答题:

安德海。(?一1869)清末宦官,直隶南皮人。自宫为宦,人称小安子。同治初,受慈禧太后宠幸,干予国政。同治帝,恭亲王及一些正直大臣鄙视之,在宫內,挑拨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恭亲王关係,扰乱朝政。1869年,得太后默许,私自出京(太监私自出京必誅)往南方采办同治帝大婚龙袍及其它物件,乘船缘运诃南下,一路张扬跋扈,旗上画三足乌,妨效王母娘娘,一路打秋风,招权纳贿。在山東德州,被山東巡抚丁宝祯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末闻有命,必诈无疑"为由拘捕。此时,太后有恙,同治帝和恭亲王密令丁宝祯验明正身,立斬。并裸体暴屍三日。

传说安德海是假太监,与慈禧太后有染,丁宝祯为了替慈禧正名,故将安裸暴三日,证明安德海是真太监。

就凭这一点,慈禧不但不降罪于丁宝祯,还擢升他为四川总督。

丁宝祯是一位清官,在四川任内,一到年底将一只贴上"总督府"封条的空箱孑托下人去典当,朝奉一看封条,立即给银子。节后,丁宝祯再将空箱孑续回。


毛笋56561098



丁宝桢是晚清名臣,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为官清廉,对属下管束甚严。从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后由阎敬铭举荐晋升为山东巡抚。安德海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平时仗着慈禧的宠爱,飞扬跋扈,早就惹得朝廷上下众多不满,早有人欲除之而后快。



1869年安德海假借为同治帝采办龙袍材料为由私自南下,路过山东地界,一路耀武扬威,招摇纳贿。被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祯以太监擅自出宫违清廷祖制为由,将其捉拿押至济南进行审问。后在得到慈安太后和奕䜣的许可下将安德海处死。



后来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异常震惊但也无可奈何,人死不能复生。慈禧太后,深知安德海平时仗着自己的宠信,骄横跋扈,引起朝臣众怒,遭此下场也是咎由自取。于是不但没有处罚丁宝祯,反而大加赞赏杀得好。后来还提拔丁宝祯担任四川总督,并赠送丁宝桢“国之宝祯”四个字,对其进行公开表彰。老谋深算的慈禧通过这种处理方式赢得了朝廷众臣的赞誉,为自己赢得的声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