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最後的山長:王先謙的人生充滿了矛盾

嶽麓書院最後的山長:王先謙的人生充滿了矛盾

嶽麓書院

位於長沙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自北宋以來,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絃歌不輟,鴻儒博學往來講學,精英學子多出其間。特別是近代以降,每到重要的歷史關頭,都有來自嶽麓書院的湖南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陶澍、彭浚、賀長齡、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劉長佑、曾國荃、劉坤一、劉蓉、郭嵩燾、唐才常、熊希齡、楊昌濟、範源濂……這一連串佇立時代潮頭的風雲人物,是嶽麓書院門前那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最好的證明。

然而,清末戊戌變法時期,嶽麓書院卻過於保守,表現欠佳。嶽麓書院當時的山長(院長)王先謙,一開始是湖南維新運動的熱心參與者,後來卻走到了維新派的對立面,充當頑固派的代表人物,使得嶽麓書院一度成為了湖南守舊勢力的大本營。

王先謙是晚清著名的史學家、經學家,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等職。卸任後回湖南定居,先後擔任城南書院和嶽麓書院山長,主持嶽麓書院達10年之久。王先謙一生著作等身,是嶽麓書院53屆山長中著述最為宏富的山長,特別是對漢書、荀子的研究學術成就巨大。因而他在湖南士紳中威望甚高,被譽為“湘紳領袖”、“學界泰斗”。

嶽麓書院最後的山長:王先謙的人生充滿了矛盾

江蘇學政衙署遺址王先謙銅像

王先謙所處的時代,正值清末社會變革攻堅時期。戊戌變法之前,清朝已經歷了30多年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打破了清朝“自強”、“中興”的夢想。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只學習西方技術,不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無法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中國真正要學習的,是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因此,1895年以後,在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的推動下,維新變法運動逐漸在全國興起。1895年9月,具有革新意識的陳寶箴出任湖南巡撫後,率先在湖南推行新政,倡導變法革新。

對於維新運動,王先謙一開始是持支持態度的。維新初起,他便改革嶽麓書院課程,增開算學等新科目。1896年,作為全國維新運動重要輿論陣地的《時務報》在上海創辦後,他一次訂閱了六份,發給嶽麓書院學生閱讀。1897年,湖南籌辦時務學堂,王先謙也出力頗多。梁啟超來湘擔任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時,王先謙等士紳還設宴為其接風洗塵。1898年2月,湖南新學團體南學會成立時,王先謙也到會聽講。對於維新派創辦的《湘報》,王先謙也給予了很高評價。此外,王先謙積極參與興辦近代工業,先後入股湖南最早的製造企業和豐火柴公司、寶善成機器公司。湖南籌辦內河輪船、粵漢鐵路,亦有王先謙的身影。可以說,王先謙也是湖南維新運動早期的推動者之一。

嶽麓書院最後的山長:王先謙的人生充滿了矛盾

王先謙《和駱公駸曾存雪亭元韻》詩碑拓本

但是,到了1898年5月,王先謙突然翻臉,成為了維新運動的反對者。他主持的嶽麓書院,甚至與維新派主持的湖南時務學堂發生了激烈衝突。1898年5月,嶽麓書院學生賓鳳陽等人致信山長王先謙,批判維新派倡導的民權平等學說,請求王先謙牽頭進行反擊。王先謙於是聯絡湖南守舊紳士葉德輝等十人,於1898年7月10日向湖南巡撫陳寶箴呈遞《湘紳公呈》,聲言維護“三綱五常”千年傳統,攻擊維新派倡導的民權平等學說是妖言惑眾、傷風敗俗,要求陳寶箴嚴厲整頓湖南時務學堂,開除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梁啟超等主張新學之人。接著又致書陳寶箴,提出關閉《湘報》。還串聯省城另外兩所書院的山長及部分學生,齊集省城學宮,擬定《湘省學約》,對抗新思想傳播。

關於王先謙翻臉的原因,有研究者認為是南學會籌組和成立後的歷次講演,都未邀請王先謙等知名紳士參加,令他們產生失落感,因而心生怨恨。還有研究者認為是王先謙與維新派在學風、學理上存在嚴重分歧所致。維新派多以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作為變法的理論依據,而這兩部書均非嚴密的學術著作,使得嚴謹治學的王先謙認為他們存在不可告人的政治野心,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站到了他們的對立面。這些分析當然有其道理,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王先謙邁不過自己心中那道坎。王先謙心中那道坎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三綱五常。作為一名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傳統文人,王先謙視三綱五常為不可逾越的規範。而維新派所倡導的民權平等學說,從根本上顛覆了綱常理論,這就令王先謙無法接受。

嶽麓書院最後的山長:王先謙的人生充滿了矛盾

湘紳王先謙

由於遭到以王先謙為首的頑固派激烈反對,先前充滿生氣的湖南維新運動,很快偃旗息鼓。1898年9月21日,隨著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維新派人士或被殺或逃亡或被革職,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戊戌變法失敗後,王先謙的得意門生蘇輿編輯《翼教叢編》一書,集中攻誣變法維新,並頌揚王先謙能事先“洞燭其奸,摘發備至”。

作為舊體制的堅定維護者,王先謙還協助滿清政府殺害革命者。1900年7月,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的原湖南時務學堂教習唐才常,回國後組織自立會謀劃武裝起義,事洩在漢口被捕就義。唐才常被捕後,王先謙等頑固派紳士曾向湖南巡撫俞廉三告密,在湖南搜捕殺害自立會人士百餘人。所以許多人將王先謙納入了“劣紳”行列。因王先謙與另一位頑固派紳士葉德輝都是麻臉,故人稱“劣紳二麻”。

嶽麓書院最後的山長:王先謙的人生充滿了矛盾

王先謙書札

逆時代潮流而行的頑固派,註定會被時代潮流淹沒。1901年,隨著清末新政的開始,戊戌變法時提出的改革內容重新得以推行,而且範圍更廣、力度更大,後來甚至連千年仕宦之道的科舉制度都廢除了。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原湖南時務學堂,1899年改為求實書院,1902年改為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改製為湖南高等學堂,即今湖南大學前身。作為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王先謙倍感失落,時常哀嘆“人心不靖”,為“邪說朋興,排滿革命之談充塞庠序”感到無奈。

王先謙晚年捲入長沙搶米風潮,是其人生中的又一個汙點。1910年湖南鬧饑荒,長沙米價飛漲,王先謙等劣紳極力反對義糶,又趁機囤貨居奇,導致長沙發生搶米風潮。事後,王先謙受到了滿清朝廷降職處分。

1911年,滿清政權在辛亥革命浪潮中灰飛煙滅,王先謙隱名改姓避居鄉下,直到三年後才回到長沙。1917年,王先謙病死家中,據說臨死前仍在為滿清王朝的覆滅深感痛惜。王先謙的人生實際上充滿了矛盾。他中年便辭去了官職,回湖南後卻喜歡干預地方事務。他不反對興辦洋務,卻極力排斥西方學說。他積極參與湖南維新運動,後來卻成了頑固派首領。作為晚清大儒,他同時又是囤貨居奇的奸商。最可悲的是,他恪守傳統的綱常理論,維護的卻是滿族人的政權。(文/謝志東)

嶽麓書院最後的山長:王先謙的人生充滿了矛盾

《清代學者像傳》中的王先謙畫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