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根本不存在?看完其中各類數據對比,你就會知曉答案

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誕生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他們憑藉個人才華而各領風騷數百年,它們帶領著華夏民族逐漸走向強盛。隨著南宋被滅以後,中華民族就徹底走向了衰敗,中國也是從那時起進入了異族統治華夏500年的時間段。

不可否認,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最優秀的民族之一,但是真正讓中國領土面積得到跨越性增長的還是在清朝和元蒙古人手裡。尤其是在清朝統治者,更是直接確定了現如今中華民族的地域版圖。中國自從元朝開始,還沒有人能做到深入不毛之地,蕩平它國領土。元朝滅亡之後,雖然被明朝繼承了其合法性地位,但是往日龐大的領土面積也隨著元朝的滅亡而分散開來。

隨著乾隆皇帝當初力排眾議,直接趁著準格爾內部混亂的國力衰弱之際,果斷派兵和準格爾打了幾場硬仗,從而一舉收復了新疆。對於新疆的的面積有多大可能很多人還沒個準確的意識,如果我告你現如今的新疆面積相當於十三個韓國怎麼大。在不清楚的話我們可以再做個比較,你拿新疆的總面積減去現如今陝西+湖北+北京+河北+安徽+江蘇+上海+山東+山西等十三個省市的總面,你得到的數字還是個正數。清朝的領土增加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有多大,由此可想而知。

隨著國土面積的驟然增大,當時朝野上下,接連稱讚“國家如天之福”。各路文人雅士紛紛著書立傳,來記錄這天大的喜訊。紀曉嵐大學士撰寫了《平定準噶爾賦》

乾隆盛世根本不存在?看完其中各類數據對比,你就會知曉答案

稱“三十六國,鹹遵正朔,浩乎大哉,此王道之極盛,而三五之遐躅也”。趙翼在《平定回部鐃歌》則唱道:“一統車書大覆函,持盈睿慮倍寅嚴;從知兵甲全消日,文德逾敷萬國鹹。”後世史家也高度評價這一戰爭。王先謙說:“高宗皇帝……成兩朝未竟之志,準回平而北無漢世匈奴之患,金川定而西無唐代吐蕃之擾,保世恢基,其極於無外。”(王先謙《虛受堂文集》卷二,《東華錄序》)

除了驅敵拓土之外,乾隆平定準格爾意味著康乾盛世達到了巔峰。在此之前,清王朝統治者建立了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一王朝。這種盛世和之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還有開元盛世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頂多是經濟上的大重複。但是這次平定新疆,空前的提高了國家的領土面積。這也進一步表明了清王朝建立的康乾盛世逐漸超越了前人,真正進入了全盛時代。我想這一刻,是乾隆皇帝最為榮耀的時刻,也算是沒辜負皇爺爺康熙的一片苦心栽培。

收復新疆之後,“盛世”、“全盛”這兩個詞彙開始逐漸在大清百姓中傳播開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財政部副部長於敏中作詩讚美乾隆皇帝一統新疆的功績時說

:“覲光揚烈,繼祖宗未經之宏規;轢古凌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素餘堂集》卷二四)這話毫不避嫌的說到,乾隆皇帝的功勞已經越超先人了。乾隆皇帝自己也毫不客氣的宣稱,“比年以來西域大奏膚功,國家勢當全盛”,(王先謙《東華錄》)“方今國家全盛,府庫充盈”。(乾隆《聖訓》卷一零六)國家財政丰韻,邊疆安定無隱患是乾隆朝最大的兩大功績。也是從那時起,“盛世”一詞無比頻繁的出現在清帝國的各類文件裡。更有甚者,在乾隆皇帝晚年所編的《八旬萬壽盛典》中, “盛世”一詞竟然出現次數多達七十餘次。

照實際來說,我們以統一新疆作為清帝國登上頂峰的標誌。這一高峰,懸絕於歷代的治績之上。

乾隆盛世根本不存在?看完其中各類數據對比,你就會知曉答案

第一,乾隆朝幾乎消滅了對最高權力的所有威脅,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

回看歷史,威脅帝王權勢的力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敵國侵犯,二是權臣作亂,三是農民起義,四是宦官專政,五是後宮干政,六是外戚篡權,七是地方割據勢力,八是朋黨之爭。這八種勢力像一股股黑暗勢力,像妖風一樣,只要專制皇權出現一點紕漏,他們就會趁虛而入。這八種黑暗勢力彼此之間也是互相明爭暗鬥,但不管他們中任何一方只要得勢,都會對皇權造成莫大的危害。

我們僅以清朝為例,來分析下這幾種黑暗勢力是如何與皇權鬥智鬥勇的吧。清朝歷史上最有名的三位帝王,我想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這三位了。我們知道康熙皇帝在幼年登基,當時大清王朝剛立國不過幾十年。國家任然存在敵國、權臣和朋黨的威脅。

乾隆盛世根本不存在?看完其中各類數據對比,你就會知曉答案

康熙朝執政前期,索額圖和明珠一度權傾朝野,“是時索額圖、明珠同柄朝政,互植私黨,貪侈傾朝右”。(《清史稿·索額圖傳》)康熙朝後期,疲於九子躲嫡。眾多皇子拉幫結派,與朝中各個大臣都有勾結。導致康熙朝晚年官場腐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康熙駕崩以後,雍正皇帝繼位。他總算能夠力挽狂瀾,使用嚴苛律法,剎住了大清朝貪汙腐敗的風氣。然而雍正的狠不是對所有人,對他當年登基有恩的年羹堯,隆科多等人,雍正倒是客氣的很。正是這份寬容讓兩人恃寵而驕,最後導致雍正不得不棒殺了兩位自己培養的權臣。

雍正在晚年,留給後世之君乾隆兩個寶貴的人才,他們分別是張廷玉和鄂爾泰。但這兩個人後來又因為位高權重去,再加上又是滿漢大臣的各自首領,很顯然他們又成了乾隆朝初期的兩大朋黨。乾隆皇帝在人生執政的前十三年裡,一直在培育自己的年輕中堅力量。在乾隆十三年前後,又開始不斷打壓張廷玉等人。最終在乾隆皇帝高超的政治手段下,各種威脅國家安全的隱患被連根拔除。從而保障了皇權的尊嚴與唯一性。在乾隆皇帝手裡,大清徹底走向了繁榮產生的一面。這種繁榮不光是體現在經濟上,更多的是皇帝對大權的“乾綱獨攬”的帝王,古代封建帝王史上唯乾隆一人而已。

乾隆盛世根本不存在?看完其中各類數據對比,你就會知曉答案

第二,經濟總量巨大,國家財力雄厚。

乾隆皇帝統治中國的六十三年半的時間裡,清王朝的經濟總量一直是排名第一。現如今美國的經濟總量大概佔到世界的四分之一產不多,那時的清帝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百分比竟比現如今的美國還多出幾個百分點,達到了驚人的三之一還多,遠超美國在現如今的經濟實力。

雖然在海外一直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已經在進行著工業革命。但是和中國這個古老的泱泱大國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在《大國的興衰》這本書中,就對當時世界幾個重要的發達國家,製造業份額佔世界的比例是多少的時候。當時的清朝分別是英國的八倍,俄國的六倍,日本的九倍,比剛剛建國的美國更不知要多多少倍。雖然那時乾隆引導的中國採取的是閉關鎖國政策,但瘦死的駱駝不馬大,清王朝僅憑其龐大的經濟總量,還依舊是世界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銀資本》中說:“中國不僅是東亞納貢貿易體系的中心,而且在整個世界經濟中即使不是中心,也佔據支配地位。”

由於經濟總量巨大,乾隆時代雄厚的國家財政儲備與以往各朝代比是空前的,就有清一代268年而言,也堪稱達到了頂峰。

康熙朝庫存銀最高額是五十八年(1719年)的4900餘萬兩,通常存銀為3000萬到4000萬兩。雍正年間庫存銀最高額是6000多萬兩,最後幾年為3000萬兩。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通常存銀也是此數,二十年後達到4000萬兩,以後持續增長,三十年(1765年)達到6000萬兩,三十三年(1768年)超過7000萬兩,此後一直維持在7000萬兩以上,四十五年(1780年)存銀7800萬兩,五十五年(1790年)竟至8000萬兩。乾隆朝財政收入達到最高峰,是“盛世”的標誌之一,也是減免錢糧的經濟基礎。

乾隆盛世根本不存在?看完其中各類數據對比,你就會知曉答案

第三,軍事力量強大,國際地位高高在上。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統一新疆後,中國疆域極盛,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領土面積1453多萬平方公里。(《中外通史》)環顧四周,近郊諸邦,皆為屬國,“通譯四方,舉踵來王”,不但傳統屬邦更加恭順,蔥嶺以西,巴達克山、浩罕、安集延、左右哈薩克、布魯特等,都紛紛遣使來朝。“以亙古不通中國之地,悉為我大清臣僕,稽之往牒,實為未有之盛事”。(《清高宗實錄》)就是漢唐時期,也沒有如此氣派恢宏,威震遐邇。《洪業——清朝開國史》說:“清朝統治者建起了一個疆域遼闊,文化燦爛的強大帝國。在此後的近兩個世紀中,中國的版圖幾乎比明朝的領土擴大了一倍。因而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再沒有真正的對手能夠向清朝的統治挑戰。”

很多人看了這篇文章中所說的,可能會覺得子鈺在過分誇大清王朝,認為清王朝收回的新疆等地,雖然大大超越了前朝。可以說是比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國土面積還要整整大上一倍。但是漢唐元明興盛之時,疆土領域也是十分的龐大,也沒見子鈺你在那說道什麼。所以,從本質上來說乾隆王朝不過是前朝興盛之時的重現,算不上什麼超越前人。如果你真的怎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不可否認在漢唐元明的時間裡,中國確實很強大,把周邊的部落國家都收入囊中,讓它們成為了我們的藩屬國。但現實只是名義上的附屬,正所謂山高皇帝遠,皇帝的政策命令基本很難在邊疆少數民族這邊實行開來,它們和中原王朝的關係一直是若即若離的狀態。明朝萬曆皇對女真族部落的實際控制就是最好的說明。

只有在年輕的乾隆皇帝這裡,強大的政治體系,豐裕充足的國庫銀兩,讓它可以隨時發動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征討。一些“頑梗不化”的野蠻地區,像大小金川,即使不過彈丸,只要它拂逆了皇帝的意願,乾隆也會舉全國之力粉碎消滅完它方才停止。

也是從那時起,像新疆等邊疆的少數民族開始一直俯首於漢人手下,不敢再有不軌之心。使之成為真正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乾隆盛世根本不存在?看完其中各類數據對比,你就會知曉答案

第四,乾隆朝養育的人口達到空前的數目。

古代封建時期的中國,一直就是以農業為根本,在這片廣袤無垠的華夏土地上孕育了無數中華兒女。所謂多難興邦,在這飽經滄桑的土地之上,和平與戰亂永遠是相互交織的樂章。每一次大的動亂背後,都會有無數的黎民百姓在戰亂之中喪生。大亂之後的和平盛世,換來的是人口的大量倍增。也正因為如此,那時華夏人口的數量一直成正弦波似的此起彼伏性增長。也因為戰亂和人口波動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可以依據人口的多與少來判斷國家的強盛與否。孟子說“廣土眾民”。“人丁興旺”是每個家族的祈盼,養活儘可能多的人,被認為是一個政府最重要的政績。

在滿清統治華夏以前的朝代,當時的中國人口總量大多懸浮在幾千萬之多,很少能突破上億的。5959.6萬,這個數字當做人口來看,在今天不過是小省人口的數量。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當時西漢末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人口數量的記錄。在這之後的1200年裡,直到南宋紹熙年間國家人口才突破1個億。在南宋之後的450年裡,也就是到了17世紀人口才又增長了5000萬。

在這之後,又到了乾隆統治帝國的第六個年頭,也就是1741年國家當時普查的人口數量達到了1億4341萬。這其中的人口不增反減,和清朝人對漢族人士的屠殺有著很大的關係。後來乾隆朝的經濟繁榮,加上康雍乾三代的休息養生,到了乾隆執政的第六十個年頭的時候,國家的人口達到了驚人的2億9696萬。

從這份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歷史上第三次人口翻倍增長,只用了半個世紀,也就是54年。而且其直線上升趨勢,也與此前波浪式增長迥然有別。後世的專家學者在談及乾隆朝的人口如此奇蹟爆發增長的時候,都一致的稱其為“人口爆炸”、“人口奇蹟”。乾隆朝能以10億畝耕田養活當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並且還能空前穩定的安定國家和社會,可以說的相當不容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說明了康乾盛世的偉大性。

戴逸先生說:“傳統觀點認為漢、唐是真正的盛世,無論國力還是文化等諸多方面都達到極盛,而清朝已經開始衰落,不如漢唐。我則以為,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發展程度最高、最興旺繁榮的盛世。”拋出其它的乾隆朝弊端,但是康雍乾三代帝王創建的巨大物質財富,它都擔得起盛世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