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所說“一言九鼎”的​九鼎代表哪九個州,現在九鼎在哪裡?

想當初,大禹即位後,一舉平定了三苗,為顯示權威,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係,大禹發出號令:命天下各州的首領務必前來塗山會盟宣誓。在會上,大禹對各諸侯說:“此次盛會標誌著天下太平,華夏團結。今後如有圖謀不軌者,天下共誅之!”後來,為紀念這次盛會,大禹決定將各方進獻的青銅鑄成代表九州的九尊鼎。九鼎既然為國家社稷之象徵,就應被極端珍視,可是大禹九鼎卻神秘失蹤。這是怎麼回事呢?

常言所說“一言九鼎”的​九鼎代表哪九個州,現在九鼎在哪裡?

關於九鼎的內容,《山海經補註·序》中有相關描述:“收九牧之金,以鑄鼎。鼎象物,則取遠方之圖,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獸之奇,說其形,別其性,分其類,其神其殊匯,駭視警聽者,或見或聞,或恆有,或時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畫焉。”《山海經新校正·序》中則記載了九鼎上面的文字:“按其文,有國名,有山川,有神靈奇怪之所際,是鼎所圖也。”由此可見,九鼎之上不僅有山川河嶽、草木鳥獸的圖,還有關於各種物象的文字介紹,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古代的地圖。

常言所說“一言九鼎”的​九鼎代表哪九個州,現在九鼎在哪裡?

夏朝被商朝滅亡,九鼎就遷到了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就遷到了周朝的鎬京。及至成王遷都洛邑,九鼎又隨之被安置在洛邑,謂之定鼎。這時候,九鼎已經成為“天命”之所在,代表著王權的至高無上、國家的繁榮統一,即所謂“鼎在國在,鼎失國亡”。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勢力日益強大,一次,他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郊外,威脅周朝,周定王無奈之下,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莊王就曾“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

常言所說“一言九鼎”的​九鼎代表哪九個州,現在九鼎在哪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一直在尋找九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完成祭天大典後,曾專程來到彭城泗水之濱,派人打撈周鼎,但毫無結果。《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載:“過彭城,齋戒禱詞,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泗水》則這樣記載:“九鼎倫沒泗淵,秦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始皇自以德和三代,大喜,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所謂‘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龍齒齧斷其系。故語曰:‘稱樂太早,鼎絕系。”這個故事在漢代民間廣為流傳,還被製成了很多畫像石、畫像磚。目前,已經發現的“泗水撈鼎”的畫像有數十幅,畫面大同小異,基本為一條上有拱形橋的河,橋上正有車馬行人通過。橋的左右兩側各站一排人正在用力拉繩,繩子系在柱子上,中間一人負責繩子的方向。繩子的另一端分別拴在銅鼎的兩個耳上,銅鼎剛剛被拉出水面,這時,從水裡躍出一條蛟龍將繩子咬斷,銅鼎又落入水裡。這就是《水經注·泗水》中描述的故事梗概,也是關於九鼎的最後記載,從此以後,九鼎從史籍中消失,其下落也成為千古之謎。

常言所說“一言九鼎”的​九鼎代表哪九個州,現在九鼎在哪裡?

西漢有個叫辛垣平的人,上書給漢文帝說:周鼎沒於泗水,現黃河改道,連通了泗水。他望見東北汾陰有金光寶氣,可能是周鼎出現。漢文帝聽了欣喜異常,在汾陰建了一座廟,恭請寶鼎降臨。可惜的是直至漢文帝駕崩,寶鼎都沒有降臨。時至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下落採取了兼收幷蓄的手法,收錄了司馬遷上述的兩種說法,同時還補充一條史料,說是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沉默在彭城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出巡經過彭城,曾驅使幾千人到泗水中打撈,結果還是一無所獲。

常言所說“一言九鼎”的​九鼎代表哪九個州,現在九鼎在哪裡?

到了清代,歷史學家王先謙對九鼎的去向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觀點。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祀志》中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其主要內容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周人為防止大國覬覦;加上經濟困難,採取了毀鼎鑄錢的下策;對外則詭稱丟失,不知去向。

二、史載秦滅周取鼎,為時人揣度之辭,並非事實。

三、秦人謬傳九鼎沉入泗水,秦始皇也受到愚弄。這些說法發人深思,但未必即為至論。

四、九鼎既然被周人視為天命之所在,也就只能與社稷共存亡,豈有因大國覬覦而自行銷燬之理?

常言所說“一言九鼎”的​九鼎代表哪九個州,現在九鼎在哪裡?

所以,王先謙認為東周王室逐漸衰落,而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代周的地位。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爭相奪取的稀世國寶。而此時周王室已經人不敷出,為解決財政困難,也為避免諸侯國兵刃相向,前來問鼎,於是將九鼎銷燬鑄成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這種說法雖有一定道理,但卻沒有歷史記載和實物的證實,不足為信。

常言所說“一言九鼎”的​九鼎代表哪九個州,現在九鼎在哪裡?

由於大禹九鼎下落不明,且在北魏以後歷史全無記載,也有人開始懷疑大禹制鼎的真實性。但是史籍中有多處關於九鼎的記載。《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左傳》中也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夏朝初年,朝廷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造鼎之前,曾先派人將全國各州的名勝之地和代表性的奇異之物畫成圖冊,造鼎時即把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上,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即為九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各州以自然的山河為界。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象徵豫州作為中央樞紐的地位。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表明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我們常說的“一言九鼎”,就借用了“九鼎”的含義,比喻量大,說的話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