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地理條件有多好?

盤紹東


山海之間,其地理環境自成一體;歲月漫漫,其文明傳承恆河沙數;獨立以來,它矢志不渝有聲有色;時光荏苒,它安貧樂道與世無爭。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佔據南亞次大陸的70%以上,東北與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東部和緬甸、孟加拉國為鄰,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西兩面瀕臨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南部隔海相望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海岸線長約8,000公里。大陸南北長3119公里,東西寬2977公里,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印度自報數據327.8萬平方公里,包括中印邊境印佔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人口13.24億(2016)。

全境地勢總體呈北高南低狀,1370年前唐玄奘曾以簡練的語言勾勒出印度地貌特徵:三面垂海,北靠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次大陸由兩大板塊組成,恆河—印度河平原、南部以德干高原為骨幹的半島古地塊。教科書按印度地形特徵分為5個部分:北部喜馬拉雅山、中部恆河平原、西部塔爾沙漠、南部德干高原和東西海域島嶼區。

橫亙於印度最北端的喜馬拉雅山將亞洲內陸與次大陸隔開,這裡有一系列與喜馬拉雅平行的山脈,自西北向東北延伸,構成寬約150—350公里的喜馬拉雅褶皺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點海拔7817米。東北部山陡林茂素為天險,西北部穿越峽谷可直達腹地,史上外族均由該門戶闖入,或多或少改變次大陸命運。次大陸的三大河流恆河、印度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均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當代政治改變了恆久不變的地理環境,如今印度河絕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即雅魯藏布江)下游在孟加拉國。喜馬拉雅水系以外,印度還有半島高原區水系和沿海水系,但長度和流量遠遜喜馬拉雅水系。

恆河平原區亦稱印度斯坦平原,它東西長約1600公里,寬240—320公里,面積達70萬平方公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既是印度古文明的發源地,又是印度人賴以生存的“糧倉”和經濟最發達地區。平原西北部的乾旱地區稱作塔爾沙漠,面積30萬平方公里,它北高南低,海拔100—200米,構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分界線的一部分。恆河平原與德干高原間有條高460-1200米的文迪亞山脈,“德干”梵文意為南方,印度半島南部的廣大內陸地區以高原和丘陵為主,與平原的北印度生態與文化明顯不同,其兩側是東、西高止山脈,山麓至海岸有狹窄平原。德干高原區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600米,面積160萬平方公里。沿海島嶼區有東部南北延伸的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最遠點距印尼海岸僅100公里,“縱攔”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西部拉克沙群島位於馬爾代夫北部的阿拉伯海上,26個島嶼構成印度的西南海上大門。

印度地處最高海拔與最暖大洋之間,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徵。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冬季寒風的南下,6—9月季風“蒙松”又從阿拉伯海向東北吹遍次大陸,帶來豐沛的降雨,因此南亞比同緯度其他地區溫度高3-5℃。一般而言,印度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北部有顯著溫帶特徵,全年大致分冷、熱、雨三季和一個過渡季,冷季或稱涼季,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北部山區白雪皚皚,風刀霜劍,山區和西北部氣溫零度以下,恆河平原15℃左右,半島南部26℃,天高氣爽,適合旅遊;3—5月為熱季,大部地區氣溫高達40℃以上;6—9月,西南季風從海上帶來全年80%的雨量,驅除酷暑,滋潤大地,時有洪水氾濫;10—11月為季風退卻季(亦有資料將其劃入涼季)。全國年均降水量約1140 毫米,恆河流域為1000—2000 毫米,西北沙漠區少於100 毫米,東北部乞拉朋齊高達11735 毫米/年,為世界降水之最。

全印自然條件優越,各類資源豐富。首先是可耕地遼闊,佔國土面積的60%以上,大部地區糧食作物一年兩熟,東部沿海三角洲一年三熟,恆河流域盛產小麥和豆類,東部孟加拉邦和南部豐產大米,德干高原是主要棉區,南部還出產多種熱帶香料。全境礦產品種多、儲量大,世界級儲量礦產有鋁土、煤炭、雲母、鐵礦石等,規模儲量品種有鉻、錳、鋅、銅、鉛、石灰石、磷酸鹽、黃金、鑽石、鈦、釷、鈾等,石油年產不到4000萬噸,油、氣對外依賴率達84%和38%,電力能源供不應求,廣大農村處於缺電狀況。森林覆蓋率為22%。


ruixuezhaofeng


印度位於南亞地區,國土面積約298萬平方千米,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陸上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和緬甸接壤,海上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

從地形上看,佔印度國土面積最大的是平原,平原面積約2/5,其次高原面積約1/3,山地約1/4。但無論是高原還是山地,海拔大部分在千米以下,可開發利用土地多。而且印度土地大多是沖積土和熱帶黑土,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

從氣候條件來看,印度大部分地區都是熱帶季風氣候,少部分地區是高原山地氣候以及亞熱帶和熱帶沙漠氣候。因此印度大部分地區雨水充沛,同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基本上沒有寒流,農作物一年三熟。

雖然印度國土面積不到我國的1/3,但得益於優越的地理條件,印度耕地面積幾乎佔國土面積的50%之上,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還要多。印度也是人口大國,人口超過13億,未來幾年就有可能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印度不僅能夠養活本國人口,而且每年還是大量出口糧食,是世界上第六大糧食出口國。


錦繡中源


印度的地理條件只能說是比較好,而不能說是非常好。印度地理條件的優點與缺點都很明顯。

從自然地理條件來看:

印度的優點是:

1,北有恆河平原,南有德干高原。印度是熱帶季氣候,雨水充沛,土地的可耕地佔比很高,所以物產豐富,食品供產充足。

2,印度南部的東高止山脈與西高止山脈為古代火山的遺存,屬於死火山。所以不但為德干高原帶來了肥沃的火山土,利於農耕,還給印度帶來了很多珍貴的有色金屬礦脈。

印度北部緊喜馬拉雅山脈的地質斷層帶。一方面喜馬拉雅冰川,滋養著富饒的恆河平原,另一方面喜馬拉雅地質斷層帶給印度帶來了豐富的礦脈。

印度的缺點:

1,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的國度,雨水充沛,但是四季差異巨大。另外印度只有北部的恆河,這一條大河,而印度南部沒有很大流域面積的河流。因此造成了印度旱季時,農業生產受影響,甚至有時還直接造成了生產生活的用水危機。

相對而言南印度的季節性缺水情況要更為嚴重些,所以印度自古以來的發展重心,始終在北方,在恆河流域!

2,印度北部恆河平原,西高東低,而且落差巨大,所以恆河水流速快、含氧量高丶自我淨化能力極強。由此也可以看出遼闊的恆河面原,實際上就是一大塊,表面較為平坦,但是坡度很大的超大斜坡。而這樣的地形不比高山峽谷地貌,是不太利於建水利工程的。

印度南部多為丘陵地帶,但是流量較大的河流並不多,能夠建些水利工程,但是形不成大型的跨地區水利工程體系。

由此可見印度雨季抗洪,旱季用水都存在一定的麻煩。而且是以目前人類的土木工程能力,難以克服的麻煩。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

印度的優勢:

1,印度的國土猶如一把三角形的刀一樣,直插印度洋中央。而印度洋是大半個世界的水運貿易通道,也是中東能源的外運重要通道。所以才有“得印度洋者,得天下。”的說法。而在掌控印度洋方面,印度有著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地理條件。

2,印度的海線很長,還兼有安達曼一尼科巴群島,具備建立臨海工業區、各類港口碼頭丶軍港的優越條件。

3,有鑑於當前國際體系轉型在即,國際局勢雲波詭譎,印度洋的重要性更顯突出,這也會極大的增加印度在國際政治中的份量和話語權。

印度的劣勢:

1,印度位於青藏高原以南,又被印度洋環繞,導致印度受到地理上的孤立。使印度與世界其他重要地區往來不便,而印度周邊小國的狀況也不太好,這就使得,不少外資不太親賴印度。例日韓資本,面對亞太市場時就會選擇投資中國或越南,面向歐美市場時就會選擇投資美歐,而不會選擇大肆投資印度。

2,隨著歐亞大陸陸路運輸、空運的效率提高,隨著俄美等國石油供應量的增加,隨著新能源的開發與普及,印度洋的交通通道和能源通道的地位也可能會下降。這也可能會對印度的政治地位造成不利的潛在影響!

總之印度的地理條件的確很好,但是缺陷也明顯。印度需要小心利用優勢,更需要揚長避短,而不能盲目樂觀。要知道南亞自古就沒有影響力超大的帝國,這不是偶然,而地理上的缺陷也應該是原因之一。


鬼影147951010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擁有國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整個南亞大陸面積為360萬平方公里),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再說印度地理條件,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好壞主要看幾個方面:一地形,就是看周圍是否是山地、草原、還是沙漠;二氣候,是否適合人類生存;三、資源,比如農業上是否有足夠的土地來養活那麼多人,礦產資源是否豐富等等;四、外部威脅,是不是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入侵。


地形

印度位於南亞半島,北臨喜馬拉雅山脈;南至印度洋,西接巴基斯塔,東與緬甸相交。北部由於喜馬拉雅山,因此北部多是山地(北部山脈地區),從阿拉伯海直到孟加拉灣,在北部包圍著次大陸;中部是恆河平原,從德里東南部沿恆河流域向東直到緬甸邊境;南部是德干高原以丘陵為主的德干高原為其主體,向南深入印度洋,西部沙漠,位於北印度平原與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之間。平原面積佔40%,山地佔25%,高原佔30%。印度的山地高原基本都不超過1000米,因此低矮平緩是印度山地高原的特徵,對於農作物的種植非常有利。

氣候

印度由於全境基本都是熱帶季風氣候,因此相對比較炎熱,全年分為雨季(6-10月)、旱季(3-5月)、涼季(11月-次年2月)。由於地形差異,各地氣溫差異很大,冬季北部山區氣溫低至2度左右;中部地區可達到15度左右;南部高原20多度。夏季從3月份開始,雨水較少,天氣乾燥悶熱,大部分地區氣溫可高達40℃以上,恆河流域中部為43℃,南方德干高原上一些地區高達49℃,西南沿海平原在29℃~32℃之間。 印度全年降雨總量為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區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為750毫米。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全長2700公里,支流10餘條,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馬普特拉河,戈達瓦里河,訥爾默達河,克里希納河等。

資源

農業方面,由於印度恆河平原以及低矮高原的特點導致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糧國之一,可耕地面積約有1.6億公頃,佔全世界可耕地面積的10%,也是亞洲可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而且印度大部地方都是全年無霜,因此農作物一年四季都能生長。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印度主要資源可採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云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

外部威脅

印度歷史上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促成他的統一是由於大英帝國的衰落。就目前而言在 周邊地區其外部威脅可以說還是比較少的。北部就是我們中國,一方面中國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雖然有領土上的糾紛,但中國奉行和平方式解決,另一方面地理上由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存在,某方面也阻擋了一些威脅的存在。西面就是巴基斯塔,這是目前印度存在的明顯的威脅,但是由於巴基斯塔實力有限,要是沒有外部援助根本就不能和印度相抗衡;南部是印度洋,戰略空間巨大還能扼住中東石油線;東面就是緬甸和孟加拉國,實力比巴基斯坦還弱。因此印度在南亞大陸是一個巨無霸的存在,周圍基本沒有和他想抗衡的。只要他不想欺負南亞其他小國,其他小國根本就威脅不到他。

綜上來看,印度的地理條件其實是很不錯的,一個國土面積也大,近300多萬平方公里,降雨量充沛,農業大國,可耕地面積最大,礦產資源豐富,又是南亞軍事大國,在南亞沒有能威脅他的國家,只要安安心心搞經濟,解決種族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信印度也能成為南亞的一個強國。


山中茅店


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實際控制土地面積有310多萬平方公里的印度地理條件堪稱優越!

無論是從地形和氣候還是從區位和自然資源上來說,印度都可以說是相當優越的了在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的。而印度優越的地理條件也讓它具備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潛質,儘管我們國家的許多人不承認這一點。



從地形上來說,印度主要分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這三部分。但是北部山地只佔了印度國土很小的一部分,印度大部分國土都是低海拔的平原和平均海拔1000米地勢平坦的高原。這導致印度至少三分之二的國土都可以開墾成耕地,因此儘管印度的國土面積只位居世界第七,但是可耕地面積卻比我們國家都要多。

從氣候上來說,除了少部分沙漠外印度大部分地區都是熱帶季風氣候高溫高雨,年平均溫度在20攝氏度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這樣印度的水稻等農作物可以達到一年三熟,可以說優越的氣候條件進一步增強了印度的農業發展潛力。儘管印度也存在水旱災害頻繁和夏天高溫酷熱死人等自然災害,但是如果印度改善水利建設和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話這些自然災害的影響就可以大大降低了。


從區域位置上來說,印度領土深深的插入印度洋位於其中心位置,因此印度在控制印度洋上相比其他國家有天然的優勢。我們知道世界最重要的石油產區波斯灣就屬於印度洋,此外世界許多國家對外貿易的海上交通線都需要經過印度洋!所以印度目前正在大力打造三航母編隊企圖利用其有利的區域位置控制印度洋,隨著印度實力的不斷強大,未來其即使不能控制印度洋也可以威脅到其他國家海上生命線的安全。

從自然資源上來說,印度煤鐵等礦產資源和棉花等農產品資源豐富在世界上位居前列,這些都為印度工農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所以其經濟目前來說發展非常強勁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如果保持目前的發展趨勢在將來至少能發展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一旦印度發展成為世界前三的經濟體,那麼即使它沒有成為超級大國在世界上也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總之印度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它具有了發展成為超級大國的潛質,實際上印度依託優越的地理條件已經發展成人口超級大國了,而且在不久的將來其人口規模很快就會超過中國位居世界第一。以印度的人口規模如果不解體的話未來成為世界大國那是肯定的,而如果能將人口優勢哪怕是部分轉化為人才優勢,那麼印度的未來將更加可期。

所以對於印度這樣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我們絕不可能輕視,實際上印度也在緩慢的清除種姓制度等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頑疾了,因此如無意外印度只會成為我們越來越強勁的對手!


執斧傳播開天名


至於印度領土(不包括那些實際控制的)的自然地理條件談不上非常好。地處熱帶就存在熱帶土地的普遍問題,即氣候越熱,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就越旺盛,土壤裡的有機物含量就越少 。而熱帶地區充沛的雨水對土壤的沖刷作用強,導致土壤中不容易積累養分,也就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肥沃。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導致境內降水不均衡,不是大雨造成洪澇災害,就是不下雨造成乾旱。此外,熱帶地區的炎熱天氣也嚴重影響人類在戶外從事生產勞動的效率。從世界範圍看,為什麼熱帶地區出不了發達國家,很大原因就在於此。

表面上看,印度的農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但是靠天吃飯必須風調雨順,而印度的氣候條件卻很難達到。比如說小麥成熟的時候,卻來上幾場大雨,那基本上算是完犢子了;再比如要灌溉的時候,卻偏偏遇上乾旱,一樣是完犢子。所以,印度的自然條件並沒有多好。

更何況現代農業靠的是機械化、良種、灌溉系統、化肥&農藥,不是靠天吃飯。而印度在這四個方面都比較差,解決不了熱帶地區發展農業的頑疾。在地處熱帶的印度,如果不大量使用化肥,土地的產出就比較低;如果大量使用化肥,土地又容易板結。要想解決這種兩難問題,就需要在使用化肥的時候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以“水肥配合、流水洗地”的方式來解決土地板結問題。與此同時,印度還需要對土地平整化,以利於機械化深耕,而這就需要石油農業來支持。然而,印度既沒有發達的水利工程,也沒有實現農業機械化。以至於出現一種怪現象,就是世界“雨都”乞拉朋齊存在的主要危機竟然是乾旱,因為這裡沒有什麼水利設施,天上落下的雨水根本存不下來。

所以,印度的耕地面積雖然達1.6億公頃,而中國只有1.282億公頃,但是印度的糧食產量卻遠不及中國。2016年,印度農業部長拉達莫汗·辛格表示,印度糧食產量比美國、歐洲和中國低。2016年,印度化肥使用量在5000萬噸左右,與2005年的中國化肥使用量相當。但是在化肥使用量相當的情況下,中國在2005年以1.282億公頃土地產出了4.8億噸糧食,而印度在2016年以1.6億公頃土地只產出了2.5億噸糧食。拉達莫汗·辛格說,(印度)大範圍降雨量不足,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是農業技術改進了,但潛在產量並未得到挖掘的主要原因。(S)


聯合防務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雖然不是世界第一,也是處於世界前列。


以上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顏色越深越適宜居住。

印度的絕大部分領土都處於綠色範圍內,是非常適宜居住的,印度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其他的實際控制區),平原約佔40%,山地佔25%,高原佔33%,但是山地和高原海拔較低,印度整體地勢平緩,交通便利。

印度處於熱帶季風氣候區,有衝擊土和熱帶黑土,土地肥沃,適宜耕種,全年都可以進行農業生產,莊稼可以一年三熟,有力地保障了印度的糧食供應。



從地理位置來看,印度位置同樣優越,印度位於中東與東亞之間,南方是印度洋,西方不遠就是阿拉伯海,向西就是波斯灣,世界最重要的海灣,承擔了全世界60%以上的石油供給,再向西則是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

印度以東則是中南半島,是歐洲、中東通往東亞的重要海上交通線。擁有出海口,交通便利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比如西班牙帝國,“海上馬車伕”荷蘭以及“日不落帝國”英國,全都是依靠大海,內陸國想要獲得快速發展還是很不容易的。

地理條件畢竟只是外部因素,關鍵還是印度自己的制度,印度種姓制度和教育水平低下是制約印度發展的關鍵。


視野新觀


印度屬於南亞次大陸,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北與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為鄰,東與緬甸,孟加拉國相連,東南緊挨孟加拉灣,西南面鄰阿拉伯海,南接印度洋,北靠喜馬拉雅山,由於三面環海海上交通十分便利,成為亞、非、歐和大洋洲的海上交通重要樞紐點。而海上交通的便利使其國內物價成本相對較低,百姓生活壓力也比較小。

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有大片的熱帶雨林 造就了穩定的河流平原用於耕種,就意味著糧食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阿個貴州人


印度地理條件好,那是印吹們腦補出來的。

這些地理條件好,更像是冷戰時期的老學究們搞出來的:既不接蘇聯,又不靠美國;和中東有海洋阻隔,又和中國有喜馬拉雅山天險。

所以,就顯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

而這些“地理條件好”恰恰在全球化歷程是極大劣勢:因為既不接蘇又不接美,大規模的貿易做不成;和中國有天險阻隔,就沒法像越南和俄羅斯那樣有極巨前景的邊貿城市。

你看印度旁邊都是什麼國家,哪個不是窮到極致的老夥伴,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發展個什麼勁呢?而中國旁邊全是華人圈的小富商們,當初窮到掉渣時,日韓新港的小夥伴們拉一把就能起來了。

而且印度是那種本事不大,脾氣不小,架子不低的貨色,CPEC花大價錢修路修橋建港口,印度那些不清楚的跟風黨們在那叫,就沒想過深圳是怎麼起來的。

同時,印度靠著中東產油地,表現上看起來一本萬利,實質上中東這種火藥桶隨時都能燒起來,很多人並不會提的是:大量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夥計去中東打工,往往一場折騰就是大面積失業。

同時,印度的大平原啊,水系啊,在印度工業基礎薄弱的背景下全是劣勢,大平原意味著耕地多,按說這不是好事麼?修路難,修橋難,修什麼都難(佔別人家地能不難麼)。而且還有各種集會示威之類亂七八糟的事情。

水系也是一樣,印度那水電至今還沒成規模,近十年大概是搞了幾個像模像樣的水電站,已經能夠成為國家標牌了。


足球新聞翻譯官


印度是世界上唯一同時生話著老虎和獅子的大法,也許是上帝對它的眷顧吧!北有喜馬拉雅山脈與大國中相隔,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約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80%以上是平原,水稻可種三季,人口雖有14億,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可糧食仍然能出口,周邊國家弱小,沒有國防壓力,虎視印度洋,遏守馬六甲航道咽喉,視印度洋為印度的洋,印度洋是世界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印度遏守印度洋,守住馬六甲海峽咽喉,令它在各大國間遊任有餘,各國都要給它三分面。

(碧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