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移民村飛出了“領頭雁”

劉明,甘肅森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縣十六屆人大代表,他在漫水灘鄉種植甘草等中藥材6000多畝,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是移民村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人勤春来早,移民村飞出了“领头雁”

人勤春來早。數九寒冬正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漫水灘鄉紅溪村的劉明已經帶著幾個鄰居開始了新一年的征程。

人勤春来早,移民村飞出了“领头雁”

甘肅森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 劉明:“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年的洋蔥育苗,育了80個大棚,下一年基本上種植1800畝的面積,多餘的苗子可以給需要苗的人供給,我再收購這些貨,保底給他供苗,保底收購唄。”

一年之計在於春,現在撒下的洋蔥種子,到四月份春耕的時候,就可以當做種苗移植到大田裡去了。

人勤春来早,移民村飞出了“领头雁”

劉明的妻子 隆存香:“育苗最關鍵的就是把地整平,沙小些,沙太大的也不好,再就是把種子撒均勻,水也澆到地埂埂上,第一個水要泡好呢,泡好苗就出好了,不是就苗出不好。”

村民劉秀琴跟著劉明種洋蔥已經好幾年了,家裡的收入增加了,對發展自家的小產業也更有信心了。

人勤春来早,移民村飞出了“领头雁”

劉秀琴:“我自己的十幾畝地種上,我一個人可以邊顧家務邊幹活,也就一萬塊錢兩萬塊錢我也就掙上了,我們自己的和跟他打工下來收入個四五萬塊錢麼。”

劉明的產業發展越來越好,家裡的親戚也想著讓他幫一把,有個侄子就從天水秦安縣跑來找他了。

人勤春来早,移民村飞出了“领头雁”

劉明的侄子 王忠:“我現在也跟著劉總在漫水灘也包了一百畝地,然後,他缺的是人,管理的人,我缺的是錢,我們就達成這種共贏的合作。”

劉明種植洋蔥靠的是多年來總結的經驗和技術,他也從不藏私,把自己的技術全都教給一起種洋蔥的村民和親戚們。

人勤春来早,移民村飞出了“领头雁”

劉明侄子 王忠:“我們剛開始跟著劉總幹麼,就不知道到底從哪一步先開始,比如說這個撒種子,你該撒多厚,一個棚裡面撒多少包,撒多少粒,劉總把這個公式算出來,晚上去安頓好,我們第二天就按著實行,種子撒完,該啥時候鋪沙,幾天之內把這個水澆上,水澆多厚,都安頓好,我們來直接就操作。就管理著,看著這些幹活的人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做到最好。”

劉明是從天祝縣的大山裡搬來的藏族人,很小的時候就上山採藥,對中藥材市場也有很多的瞭解。他所在的紅溪村地處景電二期灌區,是我縣三大貧困片區的風沙區,村民大多是和劉明一起從天祝縣搬遷來的藏族人,因土地瘠薄,生活條件普遍困難。這些年帶著村民一起打拼,他明白,雞蛋是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

甘肅森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明:“因為洋蔥也不能一窩蜂的種,除了洋蔥產業,還有甘草產業,現在我自己種6000畝地,六加五產業入股的有一部分,有幾百畝地,還有訂單的,有一千多畝地,總的下來有六千多畝地甘草,還有黃芪,一年再搞些加工。”

人勤春来早,移民村飞出了“领头雁”

為了帶著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一起奔小康,2015年劉明又帶頭成立了甘肅森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集甘草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每年僅用工就需要兩萬六千多人次,勞務支出三百多萬。

甘肅森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明:“我現在有一百多戶吧,跟著乾的有時間長的,時間短的,還有自己種的,人家就分的多,大體就是五千到三萬塊錢。”

人勤春来早,移民村飞出了“领头雁”

劉明的做法跟我縣把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形成了共鳴,“村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得到了進一步推廣,漫水灘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了1.2萬餘畝。為漫水灘鄉特色產業化的發展增添了亮點,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紅溪村的路平了、渠直了、村綠了、民富了……

人勤春来早,移民村飞出了“领头雁”

2016年劉明被選為市縣兩級人大代表。

李蒲科 謝志剛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