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馬園村的「領頭雁」

河南經濟報記者 閆德軍 通訊員 孫妙紅 邢雨斌 楊麗荷

在十里鋪鎮馬園村,只要提起“老耿”“耿支書”,當地群眾都會伸出大拇指。

耿支書”是馬園村的村支部書記耿松亮,自任職以來積極給群眾辦實事,帶領全村群眾搞產業調整,不僅使村民走上了勤勞致富的康莊大道,也使馬園村成了襄城縣對外有名的蔬菜產銷基地,

要想村民富,首先要幫貧困家庭脫貧致富。馬園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全部是因病因殘致貧。如何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幫他們摘掉窮帽子成了耿松亮的頭等大事。今年53歲的耿保省是馬園村的貧困戶,2016年因患腦出血、中風、糖尿病,現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妻子李海貞在家照顧丈夫,昂貴的醫藥費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變得負債累累。

耿松亮和馬園村村兩委得知此事後,立即召開群眾代表大會,將耿保省一家納入貧困戶,並開展相應幫扶措施。低保、殘疾雙項補貼、慢性病卡、金融扶貧、大病救助……一系列的幫扶措施使這個貧困家庭擺脫了壓在身上的貧病大山,一家人重新看到了曙光。

單單依靠政策幫扶還“拔”不了耿保省家裡的“窮根”。為了使耿保省家有持續穩定的收入,村支書耿松亮對其家庭的三個勞動力進行產業扶貧措施疊加,轉移就業,激發內生動力。如今,兒子耿鵬飛被介紹到上海市某拉麵館務工,月收入3600元;兒媳趙小林也在縣城某物流送貨,底薪1500元;李海貞在村裡安排了公益性崗,每月工資938元,孫子孫女也享受著兩免一補。收入持續穩定,生活也一天天富起來,耿保省家被村裡擬定為2018年的預脫貧戶。

要想全村富,必須改變傳統種植結構。馬園村是傳統的蔬菜種植村,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帶領群眾富起來,是耿松亮心頭要事,自2014年任職以來,耿松亮多次邀請省市農業技術專家來村指導培訓,與村民一起研究葡萄與蔬菜的套種技術,秋冬季節多種蔬菜套種技術,變單一種植為多元種植,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潛能,提高作物產值。

村民王獻峰是多元種植的受益者,“俺的耿支書真是好,又幫俺幹活又給俺修路,還專門請老師來教俺科學種植,讓俺能不斷學習新的種植技術,科學種植。現在葡萄地裡套種兩季蔬菜,讓俺一年就增加四五千塊錢的收入。”

近幾年,馬園村內大街小巷、田間道路都修通了,出行難問題解決了;農網改造覆蓋5個自然村,電力問題解決了;產業扶貧措施疊加,貧困戶脫貧問題解決了;基礎設施完善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豐富了。

“自工作以來,我收穫很多,對扶貧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一步,我們馬園村將以優質無公害的蔬菜和瓜果採摘業吸引更多遊客,在傳統的石磨面和優質的五穀雜糧上打造出我們自己的品牌,以此來帶動我們的村集體產業的發展。我相信,在村兩委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馬園村再也不會有一戶貧困戶,俺村的黃土地也能種出金疙瘩,俺們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馬園村支部書記耿松亮自信地告訴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