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真的恨老朋友雍齒嗎

劉邦恨雍齒這個結論(至少這個說法-阿岔)應該出自於《史記·留侯世家》,恨這個說法是張良提出的——“皇上平生憎恨,群臣都知道的,誰最突出?”

而劉邦的回答就是雍齒。其原話翻譯過來就是——雍齒與我有宿怨,曾經多次讓我受辱受窘。我原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

如果只看上邊這則對話,很容易就會相信劉邦真的很恨雍齒。但是從歷史上看,劉邦可真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人。他對韓信、英布、彭越……甚至連襟樊噲,可一點都沒有打算放掉。只要是他恨的,那就是他的敵人,甚至哪怕是潛在敵人,他都不會放過。但對雍齒,他不僅放過了,而且,還封了爵位(什邡侯,2500戶),讓他平安地度過餘生(劉邦死後三年,公元前192年去世)。

那麼,劉邦這裡所說的恨就可能指的是另外的東西。其實從劉邦上面的話裡也能看出一些端倪。這就是劉邦說的“曾多次讓他受辱受窘”。而這些情形是“群臣都知道的”。但是翻遍《史記》,阿岔估計大家也找不到有力的例證。因為除了這一處,這兩個人的關聯就只剩下幾個點,它們分別是——

一、在劉邦起兵前,雍齒和王陵劉邦是老鄉,也是好朋友,而且,在這三個中間,王陵和雍齒的關係最好。劉邦直到做了皇帝之後,對王陵的唯一一個不滿意的地方就是這個——王陵跟雍齒很要好。但大家也都知道,劉邦對王陵的信任和倚重是沒的說的。

二、雍齒出身和王陵一樣,是當地豪強。而且,還看不起劉邦。

三、雍齒在劉邦起義初期是這支起義軍中地位可能僅次於劉邦的人物。在守衛豐邑時背叛,投降。

從這三個點看,只有第三點能夠明確說明劉邦有理由恨雍齒。因為這是史書所記載的雍齒唯一一次背叛。而如果劉邦真的認定這是背叛,那他在雍齒重新回到劉邦陣營之後,或者在天下平定之後,就可以舊事重提,秋後算賬。但事實上劉邦沒有。

但劉邦說雍齒是“曾多次”讓他受辱受窘。那會是怎麼回事?

以阿岔看,問題應該出在前兩點上。因為在劉邦起義之前,他們的關係雖然在劉邦看來是好朋友,但王陵和雍齒可都看不起劉邦。雍齒至少是肯定不服氣劉邦的。有一個故事可能可以說明一些情況——

那是劉邦在裡應外合的情況下進了沛縣縣城之後,讓誰來做這支隊伍的老大。據說一開始是有人推舉劉邦,劉邦推辭。然後有人建議從十個人中選出一個,選舉的辦法是抓鬮——由蕭何寫出十個人的名字,然後請劉邦抓。結果抓出的寫著劉邦。然後是蕭何一把抓起剩下的放到自己嘴裡,大喊選劉邦是天意。於是劉邦不再推辭,就這麼做了起義軍的老大。

這則故事有兩個細節。一是一開始有人推舉劉邦而劉邦推辭,二是從十個備選人中抓鬮決定誰來做領導。這兩個細節至少可以證明——

一是在縣城被拿下之後,劉邦的實力還不足於控制全局,或者說沒有絕對優勢;二是這支起義隊伍中,還有人有挑戰劉邦權威性的實力。如果抓鬮的事兒是真的,那雍齒應該就是其中之一,或者說是另外派系的代表人物。他的身後當時應該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支持或不服氣劉邦的。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解釋得通——為什麼劉邦在最艱難的時候,雍齒背叛了他,在統一全國之後雖然公開說“最恨他”,卻依然容忍和原諒了他?因為他一開始的背叛與其說是背叛,還不如說是分道揚鑣。而此後的重回劉邦麾下,只是證明了這個人註定要成為他的小弟和部下。

豪強的出身決定了雍齒跟王陵是一路,未必會成為英雄,但一定是好漢。而好漢的特點決定了這種人除了耿直講義氣,就是眼裡揉不進沙子。忠誠不會有問題,但忠誠的前提是他必須心甘情願。而在劉邦起義之前以及初期,因為出身和江湖影響力的原因,要讓雍齒心甘情願地跟在劉邦的身後,那肯定是做不到的。而劉邦所說他多次受到這個雍齒的欺負,讓他受辱受窘,應該也在這個時間段。如果真是這樣,那“群臣都知道”也就比較好解釋。因為這裡說的都是那些從沛縣一塊兒出來的。大家自然都知道,劉邦給王陵當小弟的事兒,自然也都知道劉邦跟夏侯嬰打架的事兒,自然也就都知道——雍齒為什麼以及在什麼情況下讓劉邦受辱受窘。當然,這些事兒的是非曲直在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大家恐怕也都不好意思說。不然——

如果當初雍齒是無理取鬧,是仗勢欺人,是以強凌弱……那劉邦豈能放過雍齒。當然,如果真是這樣,其他人還不會把那些事兒說出來?歷史還不會把他們記錄下來?除非錯基本上都在劉邦一方。大家,包括劉邦自己,也才會對那些具體的“受窘受辱”情節事件諱莫如深。

劉邦真的恨雍齒?應該是有點,但更多的應該是自豪。因為他們畢竟曾經是好朋友,而雍齒是那種很少能讓他服氣的好朋友。(2019/2/27阿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