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劉邦爲何不殺給自己作對的人

劉邦這個人不按常理出牌,總是和別人的想法不一致。比如隨份子,一般人總是先把錢交上,然後再讓人寫上名,劉邦隨份子,居然“賀錢萬”不給現錢,要賒賬,而如此做派,居然抱得美人歸。

說說劉邦為何不殺給自己作對的人

這就是匪夷所思的劉邦,不可思議的劉邦,也難怪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從奴隸到將軍,從布衣平民到一代天驕。作為一個性格怪異的人,劉邦卻和別人不同,總不殺和自己作對的小人物

比如雍齒。雍齒是劉邦的老鄉,出身不錯,比劉邦家裡有錢,因此一直看不起劉邦。不僅如此,有一次還投降了項羽,差一點要了劉邦的命,對此劉邦恨之入骨。但是呢,這個人又有本事,因此當雍齒再次投降劉邦的時候,劉邦也收留了他。

說說劉邦為何不殺給自己作對的人

後來劉邦成為皇帝,大封自己喜歡的人和同姓親友,一些人開始竊竊私語了,很多人不服,張良說他封分不均。張良問他最討厭的,一生最恨的,群臣都知道的那個人是誰?劉邦說:雍齒啊。這傢伙和我積怨很深,曾多次使我難堪,使我受辱,很想殺他。 張良說:好,現在當務之急是先封雍齒,以示群臣。於是,劉邦趕快下令封雍齒為什邡侯。一方面叫丞相御史辦理定功行封手冊,一方面置酒, 親自款待雍齒。? 於是群臣背喜曰:雍齒都能封,我們還有啥話說呢。雍齒呢,相當於撿了一個什邡侯來當。試想:以劉邦的脾氣,雍齒曾經背叛過他,充其是排在“不殺”之列,哪能給什麼好處。況且漢朝本來就實行的是郡縣制,分封諸侯與國家的體 制又相矛盾。沒辦法,要保住剛剛打下來的江山,權宜之計吧。也因此有了歷史典故在民間流傳——“漢高祖咬牙封雍齒”。

劉邦不殺雍齒,還不殺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劉邦曾命令說對於收留、窩藏季布的人要夷其三族(即殺掉三族,一般指父族、母族、妻族),連坐其罪。於是,天下官史都積極地搜捕季布,季布無處可逃,就藏匿在濮陽的一位姓周的人家裡。周先生也不敢私自收留他,就將季布的頭髮剃掉,用鐵環束在他的頸上,給他穿上毛布衣服,裝在喪車裡,連同他的僕人數十人,送到魯國賣給朱家。

說說劉邦為何不殺給自己作對的人

朱家當時是有名的豪俠,交遊十分廣泛,也非常有勢力。他當然知道這個人是季布,也知道不可能長期藏匿下去,於是,就在洛陽拜見汝陰侯(夏侯嬰)滕公,對他說:“臣下各為自己的主上效命。季布為項羽重用,為項羽賣力,那是他的職責。而且,項羽的臣子也沒有辦法一一都殺了。現在,皇上剛剛娶得天下,單為一個私怨,要搜捕處罰他一人。為什麼要表現得讓天下人覺得皇上胸襟狹窄呢?況且以季布的才幹,被漢朝這樣嚴厲地搜捕,如此下去,他不向北逃亡胡地,就會向南逃亡越地。一個國家最忌諱的就是賢能英勇的人跑去幫助敵人,因為這樣,君王可能落得像楚平王被伍子胥鞭屍一般的下場。你何不找個閒暇的時候對皇上說明呢?”滕公答應了。等到閒暇的時候,就照朱家的意思向高祖劉邦進言。高祖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就赦免了季布,並且召見了他,任命他為郎中。

還有一個老頭,劉邦也沒殺。此人就是韓信的謀士蒯通,建議韓信“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讓韓信和劉邦對著幹,造成劉邦韓信項羽三雄鼎立的局面,結果韓信沒有聽從。韓信最後身死長嘆:“吾悔不用蒯通之計”,被劉邦聽到後,立刻去找蒯通,抓住之後,蒯通哈哈大笑:說狗吠堯帝,非是堯帝不仁,而是吠其非是自己主人罷了,也就是各為其主,沒有什麼好怨的!劉邦聽後就釋放了蒯通。可見劉邦是個做大事的人,對於一些對自己千秋大業構不成威脅的小人物,沒必要濫殺無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