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真的恨老朋友雍齿吗

刘邦恨雍齿这个结论(至少这个说法-阿岔)应该出自于《史记·留侯世家》,恨这个说法是张良提出的——“皇上平生憎恨,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

而刘邦的回答就是雍齿。其原话翻译过来就是——雍齿与我有宿怨,曾经多次让我受辱受窘。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

如果只看上边这则对话,很容易就会相信刘邦真的很恨雍齿。但是从历史上看,刘邦可真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他对韩信、英布、彭越……甚至连襟樊哙,可一点都没有打算放掉。只要是他恨的,那就是他的敌人,甚至哪怕是潜在敌人,他都不会放过。但对雍齿,他不仅放过了,而且,还封了爵位(什邡侯,2500户),让他平安地度过余生(刘邦死后三年,公元前192年去世)。

那么,刘邦这里所说的恨就可能指的是另外的东西。其实从刘邦上面的话里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这就是刘邦说的“曾多次让他受辱受窘”。而这些情形是“群臣都知道的”。但是翻遍《史记》,阿岔估计大家也找不到有力的例证。因为除了这一处,这两个人的关联就只剩下几个点,它们分别是——

一、在刘邦起兵前,雍齿和王陵刘邦是老乡,也是好朋友,而且,在这三个中间,王陵和雍齿的关系最好。刘邦直到做了皇帝之后,对王陵的唯一一个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这个——王陵跟雍齿很要好。但大家也都知道,刘邦对王陵的信任和倚重是没的说的。

二、雍齿出身和王陵一样,是当地豪强。而且,还看不起刘邦。

三、雍齿在刘邦起义初期是这支起义军中地位可能仅次于刘邦的人物。在守卫丰邑时背叛,投降。

从这三个点看,只有第三点能够明确说明刘邦有理由恨雍齿。因为这是史书所记载的雍齿唯一一次背叛。而如果刘邦真的认定这是背叛,那他在雍齿重新回到刘邦阵营之后,或者在天下平定之后,就可以旧事重提,秋后算账。但事实上刘邦没有。

但刘邦说雍齿是“曾多次”让他受辱受窘。那会是怎么回事?

以阿岔看,问题应该出在前两点上。因为在刘邦起义之前,他们的关系虽然在刘邦看来是好朋友,但王陵和雍齿可都看不起刘邦。雍齿至少是肯定不服气刘邦的。有一个故事可能可以说明一些情况——

那是刘邦在里应外合的情况下进了沛县县城之后,让谁来做这支队伍的老大。据说一开始是有人推举刘邦,刘邦推辞。然后有人建议从十个人中选出一个,选举的办法是抓阄——由萧何写出十个人的名字,然后请刘邦抓。结果抓出的写着刘邦。然后是萧何一把抓起剩下的放到自己嘴里,大喊选刘邦是天意。于是刘邦不再推辞,就这么做了起义军的老大。

这则故事有两个细节。一是一开始有人推举刘邦而刘邦推辞,二是从十个备选人中抓阄决定谁来做领导。这两个细节至少可以证明——

一是在县城被拿下之后,刘邦的实力还不足于控制全局,或者说没有绝对优势;二是这支起义队伍中,还有人有挑战刘邦权威性的实力。如果抓阄的事儿是真的,那雍齿应该就是其中之一,或者说是另外派系的代表人物。他的身后当时应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支持或不服气刘邦的。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刘邦在最艰难的时候,雍齿背叛了他,在统一全国之后虽然公开说“最恨他”,却依然容忍和原谅了他?因为他一开始的背叛与其说是背叛,还不如说是分道扬镳。而此后的重回刘邦麾下,只是证明了这个人注定要成为他的小弟和部下。

豪强的出身决定了雍齿跟王陵是一路,未必会成为英雄,但一定是好汉。而好汉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人除了耿直讲义气,就是眼里揉不进沙子。忠诚不会有问题,但忠诚的前提是他必须心甘情愿。而在刘邦起义之前以及初期,因为出身和江湖影响力的原因,要让雍齿心甘情愿地跟在刘邦的身后,那肯定是做不到的。而刘邦所说他多次受到这个雍齿的欺负,让他受辱受窘,应该也在这个时间段。如果真是这样,那“群臣都知道”也就比较好解释。因为这里说的都是那些从沛县一块儿出来的。大家自然都知道,刘邦给王陵当小弟的事儿,自然也都知道刘邦跟夏侯婴打架的事儿,自然也就都知道——雍齿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让刘邦受辱受窘。当然,这些事儿的是非曲直在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大家恐怕也都不好意思说。不然——

如果当初雍齿是无理取闹,是仗势欺人,是以强凌弱……那刘邦岂能放过雍齿。当然,如果真是这样,其他人还不会把那些事儿说出来?历史还不会把他们记录下来?除非错基本上都在刘邦一方。大家,包括刘邦自己,也才会对那些具体的“受窘受辱”情节事件讳莫如深。

刘邦真的恨雍齿?应该是有点,但更多的应该是自豪。因为他们毕竟曾经是好朋友,而雍齿是那种很少能让他服气的好朋友。(2019/2/27阿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