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刘邦为何不杀给自己作对的人

刘邦这个人不按常理出牌,总是和别人的想法不一致。比如随份子,一般人总是先把钱交上,然后再让人写上名,刘邦随份子,居然“贺钱万”不给现钱,要赊账,而如此做派,居然抱得美人归。

说说刘邦为何不杀给自己作对的人

这就是匪夷所思的刘邦,不可思议的刘邦,也难怪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从奴隶到将军,从布衣平民到一代天骄。作为一个性格怪异的人,刘邦却和别人不同,总不杀和自己作对的小人物

比如雍齿。雍齿是刘邦的老乡,出身不错,比刘邦家里有钱,因此一直看不起刘邦。不仅如此,有一次还投降了项羽,差一点要了刘邦的命,对此刘邦恨之入骨。但是呢,这个人又有本事,因此当雍齿再次投降刘邦的时候,刘邦也收留了他。

说说刘邦为何不杀给自己作对的人

后来刘邦成为皇帝,大封自己喜欢的人和同姓亲友,一些人开始窃窃私语了,很多人不服,张良说他封分不均。张良问他最讨厌的,一生最恨的,群臣都知道的那个人是谁?刘邦说:雍齿啊。这家伙和我积怨很深,曾多次使我难堪,使我受辱,很想杀他。 张良说:好,现在当务之急是先封雍齿,以示群臣。于是,刘邦赶快下令封雍齿为什邡侯。一方面叫丞相御史办理定功行封手册,一方面置酒, 亲自款待雍齿。? 于是群臣背喜曰:雍齿都能封,我们还有啥话说呢。雍齿呢,相当于捡了一个什邡侯来当。试想:以刘邦的脾气,雍齿曾经背叛过他,充其是排在“不杀”之列,哪能给什么好处。况且汉朝本来就实行的是郡县制,分封诸侯与国家的体 制又相矛盾。没办法,要保住刚刚打下来的江山,权宜之计吧。也因此有了历史典故在民间流传——“汉高祖咬牙封雍齿”。

刘邦不杀雍齿,还不杀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刘邦曾命令说对于收留、窝藏季布的人要夷其三族(即杀掉三族,一般指父族、母族、妻族),连坐其罪。于是,天下官史都积极地搜捕季布,季布无处可逃,就藏匿在濮阳的一位姓周的人家里。周先生也不敢私自收留他,就将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环束在他的颈上,给他穿上毛布衣服,装在丧车里,连同他的仆人数十人,送到鲁国卖给朱家。

说说刘邦为何不杀给自己作对的人

朱家当时是有名的豪侠,交游十分广泛,也非常有势力。他当然知道这个人是季布,也知道不可能长期藏匿下去,于是,就在洛阳拜见汝阴侯(夏侯婴)滕公,对他说:“臣下各为自己的主上效命。季布为项羽重用,为项羽卖力,那是他的职责。而且,项羽的臣子也没有办法一一都杀了。现在,皇上刚刚娶得天下,单为一个私怨,要搜捕处罚他一人。为什么要表现得让天下人觉得皇上胸襟狭窄呢?况且以季布的才干,被汉朝这样严厉地搜捕,如此下去,他不向北逃亡胡地,就会向南逃亡越地。一个国家最忌讳的就是贤能英勇的人跑去帮助敌人,因为这样,君王可能落得像楚平王被伍子胥鞭尸一般的下场。你何不找个闲暇的时候对皇上说明呢?”滕公答应了。等到闲暇的时候,就照朱家的意思向高祖刘邦进言。高祖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并且召见了他,任命他为郎中。

还有一个老头,刘邦也没杀。此人就是韩信的谋士蒯通,建议韩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让韩信和刘邦对着干,造成刘邦韩信项羽三雄鼎立的局面,结果韩信没有听从。韩信最后身死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被刘邦听到后,立刻去找蒯通,抓住之后,蒯通哈哈大笑:说狗吠尧帝,非是尧帝不仁,而是吠其非是自己主人罢了,也就是各为其主,没有什么好怨的!刘邦听后就释放了蒯通。可见刘邦是个做大事的人,对于一些对自己千秋大业构不成威胁的小人物,没必要滥杀无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