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劉邦恨入骨髓的功臣,多次面臨被殺頭的危險,最終卻得以封侯

漢高帝劉邦起於草莽之中,雖然懂得知人善任,可心胸卻比較狹窄,但凡得罪過他的人,很少有不被打擊報復的。在這些人當中,最讓劉邦恨入骨髓的,無疑還是將軍雍齒。奇怪的是,雍齒雖然數次面臨被殺的風險,最終卻能保全首領,還得以封侯。那麼,劉邦為何要善待雍齒呢?

讓劉邦恨入骨髓的功臣,多次面臨被殺頭的危險,最終卻得以封侯

雍齒雖然跟劉邦熟識,但卻鄙視他的為人

雍齒出身於沛縣豪族,因為喜歡廣交朋友、打抱不平,在當地的名望極高,屬於大佬級的頭面人物,跟同為豪族的王陵關係很鐵。當時,身為泗水亭長的劉邦正跟著王陵混社會,所以一來二去地便跟雍齒攀上交情,不過雍齒瞧不起劉邦身上那股痞氣、匪氣,從來沒想跟他深交。

若干年後,劉邦在沛縣聚眾起兵,昔日人見人厭的潑皮無賴,一轉身竟成為拯焚救溺的沛公,讓先前把他當做“小癟三”來對待的王陵、雍齒很不適應。王陵因為不肯屈居於劉邦之下,便也聚眾千人起事,然後離開沛縣到南陽郡活動。而雍齒因受家室所累,沒辦法跟從王陵,便極不情願地投靠劉邦,成為後者手下一名將領。

讓劉邦恨入骨髓的功臣,多次面臨被殺頭的危險,最終卻得以封侯

雍齒背叛劉邦,後者極為惱怒

劉邦雖然知道雍齒看不起自己,但起初對他還是極為信任,在外出作戰期間,命其留守根據地豐邑。可正當劉邦在前線鏖戰之際,雍齒竟然接受魏將周市的勸誘,將豐邑獻給魏王咎。劉邦聞訊後大怒,立刻從前線趕回來進攻豐邑,但經歷兩次猛攻後,依然沒法攻克城池。劉邦無奈,只好帶著殘兵投靠項梁,在後者的幫助下,才得以擊敗雍齒收復豐邑。

雍齒逃離豐邑後,知道劉邦容不下自己,便往北逃往趙地,投靠了趙王武臣。數年後,劉邦派大將韓信滅趙,雍齒走投無路,才再度依附於劉邦。雍齒投降後,劉邦想起往事,恨不得立馬便把他剁了,好在老大哥王陵(此時王陵已依附劉邦)等人出面調解,劉邦才極不情願地的嚥下惡氣,並繼續任命雍齒為將軍。

讓劉邦恨入骨髓的功臣,多次面臨被殺頭的危險,最終卻得以封侯

幸好有王陵的救護,雍齒才免於被殺

平心而論,雖然雍齒為人反覆,但在領軍作戰方面卻是把好手,自從再度依附於劉邦後,在戰場上大小數十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可雍齒雖然立功很多,但內心裡非常清楚自己很招劉邦煩,所以在建國後眾將爭功、爭爵位時,他從不敢加入其中,生怕被皇帝抓住把柄,被新仇舊恨一起清算。

可令人沒想到是,雍齒不主動爭功、爭爵位,卻成了繼蕭何、曹參等少數幾位一等功臣之後,頭一個獲封為侯爵的二等功臣。這件怪事之所以發生,還要從漢初一場未遂“政變”說起。

話說劉邦在封蕭何、曹參、樊噲等大功臣為侯爵後(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屬於諸侯王,不同於功臣系列),需要對二等功臣的功勞高低進行評判,而且還要考慮到搞平衡的問題,所以對大批中小功臣沒有進行及時的封賞。由於劉邦沒有在第一時間說明情況,結果便讓這幫人心生疑心,要麼懷疑劉邦是心疼爵位,要麼便猜測他在尋找昔日的過失,以便昧掉他們的功勞。

讓劉邦恨入骨髓的功臣,多次面臨被殺頭的危險,最終卻得以封侯

劉邦遲遲不肯封賞諸將,差點引發政變

這幫人又氣又怕,難免會在一起抱團發牢騷。劉邦起初並不在意,直到某天在洛陽南宮的橋上親眼見證一幕“奇景”後,才慌了手腳。原來劉邦在橋上,遠遠的望見大批將領坐在沙地上指手畫腳、議論紛紛,場面非常火爆。劉邦不解其意,便向張良詢問這幫人意欲何為,張良回答說這些人在商議反叛。劉邦聽後大驚失色,忙問其中原因。

張良便將功臣們的擔憂告訴劉邦,並勸他趕快封賞平日裡最痛恨的功臣為侯,以其為榜樣給群臣看,讓大家消除顧慮。劉邦想了想,覺得雍齒是再恰當不過的人選,於是馬上下旨封他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戶。同時,又急令丞相、御史評定群臣功勞,速行封賞。

讓劉邦恨入骨髓的功臣,多次面臨被殺頭的危險,最終卻得以封侯

張良勸劉邦先封雍齒,由此化解危機

先前一肚子怨氣的功臣們,看到連皇帝最討厭的雍齒都被封侯,紛紛拍手相慶,自知再無需擔憂。果然沒過多長時間,這些人根據功勞的大小,陸續得到爵位、封地,再無一人抱怨不滿。就這樣,西漢建國後的第一場大危機,便被張良一條良機化解。

雍齒在什邡侯的位子上坐了九年時間,直到漢惠帝三年(前192年)才壽終正寢。此後,雍齒的子孫世代承襲什邡侯,直到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才因“酎金奪爵”事件失國。

史料來源:《史記》、《漢書》、《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