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2019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讲述的是发生在1962年的故事,黑人音乐家雪利雇了白人托尼做司机,帮助他到美国南方巡演,行进途中,托尼下车买了我们熟悉的肯德基炸鸡,制造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炸鸡梗,也牵出了肯德基炸鸡的前世今生。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片中托尼开着车,突然看到路边广告牌,写着“前方一英里,肯德基炸鸡,吮指回味( "It's Finger Lickin' Good!")。”

他开心了,“在肯德基炸鸡的老家吃肯德基炸鸡,太给劲!”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然后,我们看到了1962年的肯德基炸鸡店,小小一间街边店,没有笑眯眯的炸鸡上校像,但是出现了如假包换的红白标志色、以及红白条相间的肯德基炸鸡桶和饮料杯。

店门前的标志是“1美元炸鸡”、“堂食或外卖”。

你大约要好奇了,1美元能够买到什么KFC?看一下下面这张1967年的广告: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广告里说,1.1美元能买到三块炸鸡、一份土豆泥、一份凉拌卷心菜。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电影中,托尼买了一个炸鸡桶,价格会是多少呢?1967年的广告说了,是3.75美元。托尼早买了五年,搞不好才3美元(合理想象啦)。

那句广告标语 "It's Finger Lickin' Good(吮指回味/好吃到舔手指)",是肯德基到现在还在用的广告语;

而桶装鸡是1957年开始出现在肯德基餐厅的,包括14片炸鸡、5块面包卷和小瓶蘸料,这个概念到现在也还在用。而那个大纸桶堪称是肯德基的一个文化标志。

下面是七十年代的老广告,一个家庭装桶装鸡的售价是4.9美元。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带眼镜的“肯德基上校”,他的名字是哈兰·桑德斯。他真的参过军、还派到古巴呆了一年,不过他获得“上校”的荣誉,却不是因为他的“戎马生涯”。

说起来,桑德斯上校的经历是一部励志史。

桑德斯上校六岁就没了父亲,母亲忙着打工养家,作为长子,他就承担起了给一家人做饭的任务,他一年内就学会了20多道菜,不能不说真的有做饭的天赋。

小学没上完,桑德斯就辍学到农场工作,以贴补家用,后来参过军、卖过保险、做过铁路局雇员、当过秘书……结果赶上了美国大萧条,找份工作不容易,四十岁的他在肯塔基州科尔宾城的国道旁,盘下了一个加油站,这一年是1930年。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为了增加收入,他开了个窗口卖炸鸡,刚开始都没有一张餐桌让顾客坐下来吃,大家都是买了就走。不过很快他的炸鸡就出了名,他也开出了自己的餐厅,成为肯塔基州餐饮业的明星人物,也因此,被州里授予了“肯德基州上校”(state Colonel)的荣誉。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桑德斯上校做炸鸡有两个过人之处,一个是他自己发明了一个秘密配方,让炸鸡格外好吃;另一个是他改造了高压锅来炸鸡,减少了炸鸡的时间、提高了炸鸡的口味。

不过,看起来终于一帆风顺的桑德斯上校,再次迎来命运的挑战。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政府新修了一条国道,结果他的餐厅没人关顾,关店之余还有债务,桑德斯上校破产了。

这时候,桑德斯已经六十多岁了,眼看就该退休了,怎么办?

这难不倒他,他开着车、带上自己的配方和高压锅,开始在全美各地跑。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做什么呢?他在全美推广自己的炸鸡方法,合作的饭馆每卖出一块炸鸡,他收5分钱。

听着很熟悉吧?这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连锁经营,桑德斯老爷爷领时代风气之先。

不仅如此,他还留上山羊胡、带上眼镜、穿上白西服,做了自己和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就是我们熟悉的肯德基的招牌标志模样。

桑德斯真的是深谙商业文化的精髓,不过,即便如此,也并没有那么顺利。

一家店一家店地谈,在被拒绝了上千次后,他慢慢找到了合作伙伴。

到1963年,全美已经有近600家卖肯德基炸鸡的饭馆,是当时全美最大的连锁快餐店。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喜欢食物的托尼,一定在纽约已经吃到过肯德基爷爷的炸鸡,所以看到路边的广告牌,非常开心,买了炸鸡桶和饮料,一边开车一边啃鸡(心疼卡迪拉克的方向盘),还忽悠着讲究品味的雪利吃炸鸡。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剧中雪利翘起兰花指、“徒手”啃炸鸡的画面,以及托尼一时兴起、把饮料杯扔到车窗外,被雪利强迫着倒车回去,把饮料杯捡起的情节,都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加深对时代气氛的理解,也人物刻画更为丰满与充实。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而雪利本人是拒绝吃炸鸡的。托尼却想当然地说,你们黑人都爱吃炸鸡,所以你也爱吃;雪利当场就说你太狭隘了。

为什么托尼会把炸鸡和黑人联系在一起?

要说一下炸鸡文化的一个侧面。

首先,在美国废除奴隶制前,南方庄园主家的黑人厨师,结合西非、美国印第安人及欧洲殖民者的饮食传统,形成了美国南方风味,炸鸡是其中的代表作。

其次,美国废除奴隶制后,有一些黑人妇女,会做好的炸鸡拿到市场、火车站贩卖,作为贴补家用的重要来源,所以炸鸡和最早一批黑人妇女企业家联系在了一起。

再者,在废除奴隶制之前,有很多黑人一路跋涉,逃到没有奴隶制的美国西部、北部、甚至加拿大落脚。在追求自由的旅程上,他们带在路上果腹的食物里,就有炸鸡。

你可以看出来,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炸鸡和黑人确实有特殊的“交集”。

但也不能说那时白人和炸鸡没什么联系。实际上,从19世纪初期,美国一些烹饪书籍已经在介绍南方炸鸡的做法,炸鸡在全美、特别是很多白人家庭中逐渐流行开来,但是总有一些广告画、招贴画把炸鸡和黑人形象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时常是负面的,这让美国黑人非常反感,认为是歧视和偏见。

雪利从不吃炸鸡,也许是个人口味问题,也许跟这样的文化背景有关。

改变需要勇气:《绿皮书》与炸鸡文化以及逆袭的肯德基上校

令人寻味的是,当雪利被南方上流社会迎入家庭当天才对待时,他们仍然不让他使用自家的洗手间;也会告诉雪利说,为了欢迎你的到来,我们准备了你爱吃的食物——放在餐盘里的炸鸡。

所以,当托尼说自己过的生活,是比黑人还像黑人的生活时,雪利说了那样一段话:白人说我不够白、黑人说我不够黑,我到底是谁?

《绿皮书》的人物原型,托尼和雪利,在一起旅行的过程中,都对对方带去了感动和触动,也因此有了改变;

而当他们奔走在路上时,桑德斯爷爷也可能正开着车,在各地开拓炸鸡事业,直到把KFC开遍全美、开到了国际市场。

改变人的口味不易,需要执着、匠心和审时度势,需要在被人拒绝一千次后,还能第一千零一次地发出邀请;

改变人心和人们头脑中的偏见,则更加不易,需要的是勇气、决心,以及无惧那不为人接受、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