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動態平衡,康復即在其中|渡過

找到动态平衡,康复即在其中|渡过

雲兮/文

因人而異的“治癒”

前一段時間,我經歷了一些波折。一度覺得自己好了;斷藥之後,沒想到又復發,進入痛苦的深淵,正念冥想也不起效。

在谷底浮沉了幾個月,出現了一個陌生的我,分裂的我,脆弱的我。天天想著怎麼解脫,怎麼逃離,嚴重影響我的工作。於是又開始服藥,慢慢恢復了正常而熟悉的我。

當考慮是不是繼續服藥的時候,我有很多糾結。我瞭解到有些朋友是不服藥的。原因各異,有一些人覺得用藥效果不太好,最後放棄用藥;有些人覺得吃藥的副作用太大,取捨之下還是慢慢停了藥;還有一些人是堅決不吃藥的,即使這些藥對自己有效。他們覺得,如果是吃藥吃好的,其實並不算好。

就我個人而言,經歷了幾次用藥好轉、斷藥復發,我得出了結論是:我比較幸運,我的抑鬱適合吃藥,用藥的效果也比較好。用藥之後,我能夠感覺身體機能恢復正常,工作與學習中的專注回來了,對生活恢復了掌控感。對我來說,用藥治療是必須的,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的抑鬱症狀,提高了我的生活質量。

前段時間我也一直在糾結:如果我一直在吃藥,狀態雖然恢復了,但我那我到底是好了沒好呢?怎麼樣才是康復,怎麼樣才算是治癒?

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記得第一次見到知名抗鬱人士長風,我也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沒有標準答案,很多人是帶著症狀在正常生活。

也許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做一個衡量。比如說,你現在是否能夠過上一個相對正常的生活?當然這個正常不是與患病之前去比。因為即使你不患病,幾年前的你、幾個月前的你;與現在的你、幾個月後的你、幾年後的你,都是不一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整體機能也在下降;同時,隨著你的經驗積累與各種歷練,你的認知水平也會有所變化。

康復並不是用一把尺子來衡量的。糾結於與自己之前的好狀態,用來做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也沒有必要去比較。

你是否正常,有一些方面可以參考:無論症狀與病情怎樣,當你基本具備有這幾項能力,我覺得是一種康復,就算達到某種程度的正常。

更重要的是成長

第一,要有平和的心態,能夠正常地工作,學習與生活。也就是森田療法的精髓,“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順其自然”是指,要有平常心。對抑鬱引發的各種情況,對身體或者精神的痛苦,我們不再焦慮,而能夠去適應,能夠平和地與之相處。它來也好,去也好,我們已經不會太焦慮或恐慌。

“為所當為”是指:具備一定的行動力,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就去做什麼事。比如說每天正常地生活作息,出門上學或上班,做一定的運動,刺激身體的正常機能,晚上回家吃飯睡覺。

第二,不關注暫時的起伏狀態,而是看長期的趨勢。經歷過抑鬱的我們,經常會在波峰波谷之間反覆徘徊,每次持續的時間也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整體的趨勢,而不必過多糾結某幾天或者某一兩週的狀態起伏。

如何看長期趨勢呢?我去醫院看病時,為了向醫生描述我的狀態,自己畫過一張趨勢圖。我把自己最差的狀態定為負10分,狀態最好的時候是正10分;然後對自己現在的狀態做一個評估,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是抑鬱狀態還是躁狂狀態,都標註好分值。如果超過了上下值的20%,說明狀態不平穩,就需要通過運動激活、藥物調整、心理諮詢等方式去幹預。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過去的那些年月,你大概能夠評判一下自己的狀態是怎樣的?當塵埃落定,你會看到,那一段痛苦的時間,在你整個的人生中其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很短的一個階段。當我們學會監控自己狀態,看清趨勢,你可能不會感覺不良的狀態過於漫長。

慢慢地,我們可能會發現,低沉的抑鬱狀態只持續三四個月;而過了一兩年後,可能只停留兩三個月。而且每年發作的頻率越來越少,狀態良好的日子越來越多——我認為,這也是在一種康復的狀態中。

第三點,所謂康復,並不是一個靜態的標準,而是一個動態的平衡,是你在行動過程當中的獲得的感受。這種平衡因人而異。個人的體質不同,性格不同,人格不同,還有認知發展階段也不同。從根本上來說,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的覺察、接納與行動。

比如說,當你閉門在家裡,覺得世界好像很平靜。走出家門之後,你的平衡立刻就被破壞了。這個時候你要學會調整自己的狀態,去維繫新的平衡。去適應這種變化,而不是選擇封閉呆在家裡,或者是獨自一個人。

當你能夠通過自我調節,去面對各種環境的變化、身邊人物的變化,具備一定的適應性,通過行動去獲得平衡感後,你將不再關注於自己的焦躁不安甚至恐懼的狀態。

第四點,最重要的是成長這也是很多人經常會說的口頭禪。這個成長與你的行動是不可分割的。成長會發生在在認知和心智方面,這時,當你面對衝突,不管是困難還是疾病,你會有一種能夠應對自如的自我掌控感。

對生活的掌控感,更多源於你對你所喜歡的事物能夠積極地投入。在這個專注過程中,你知道你不可能百分之百控制全部,但夠清楚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在事物的進程中,有信心去應對,即使對失敗的結局,也能夠保持接納的態度。對未知能否掌控,是你是否成長成熟的標誌之一。

我和許多的患者交流過,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我明白每個人的療愈方式是獨特的。我們不需要去評判別人的方式好與壞,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希望每個走過痛苦沼澤的朋友,都能夠去找到那個動態的平衡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

本文作者曾在本公號發表文章:

【陪伴故事】“沒事,這不怪你”

【陪伴故事】你的存在,是希望的光

◀掃描關注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本公號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