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歷史未解之謎,魏文帝《涼州葡萄詔》之謎

自漢武帝時西域葡萄傳至武威後,涼州葡萄和葡萄酒便以其優良的品質與美名傳遍天下。東漢靈帝時孟佗用一斛涼州葡萄酒就換取了涼州刺史這樣的高官,被傳為千古笑柄,但也反襯出涼州葡萄酒的名貴。而三國魏文帝曹丕還專門就涼州葡萄酒詔告群臣,作了一番熱情洋溢的高度評價,這在中國酒類史上更是古今罕聞,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武威歷史未解之謎,魏文帝《涼州葡萄詔》之謎

“魏文帝涼州葡萄詔”出自清代武威籍著名學術大家張澍所著的《涼州府志備考》一書的“藝文卷一”中。全文如下:“魏文帝詔群臣曰:旦設葡萄解酒,宿酲(音呈)掩露而食,甘而不鎇(音怨),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情(音淵)。又釀以為酒,甘於曲米,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涏嚥唾,況親食之耶。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這段話的大意是,魏文帝告訴群臣說:早晨宮中的人把涼州進獻的葡萄擺在桌子上以備解酒之用,晚上我喝得酩酊大醉就用葡萄來解酒,吃起這種葡萄覺得甜而不膩,甜酸適中,爽口而不冰牙,滋味悠長而汁很多,的確稱得上是除煩解優的好東西。用它釀成的酒,比用米做的麴子釀的酒都甜,就是喝多喝醉後也容易醒來。這種葡萄本來就以粒大飽滿引得人流口水,更何況親自去品嚐呢其他地方產的果品,能有和它相比的嗎?

武威歷史未解之謎,魏文帝《涼州葡萄詔》之謎

魏文帝曹不對涼州葡萄以及葡萄酒的這段評價,被史官記載下來,傳之清朝,被張澍記在了《涼州府志備考》一書中,成為涼州葡萄和葡萄部品質和身價的重要佐證。據一些史書記載魏文帝的《涼州葡詔》傳出後涼州葡萄酒和葡萄成為當時王公大臣社會名流宴席上常飲的美酒與品嚐的美食,葡萄酒文化開始興起,這種風氣甚至影響到以後的晉朝及南北朝時期,以涼州葡萄和葡萄酒為題材的詩文出現了很多。直到明清之際,涼州葡萄仍以優良的品質聞名一時。明末清初詩人許莉荃在《涼州紫葡萄》詩中寫道:“聞說涼州種遙從兩域傳。風條垂磊落,露顆鬥勻圓瓊玉應無色離支足比。小空飽食持獻是何年?”面涼州葡萄酒在張澍所寫的涼州葡萄酒》中,更是傻揚備至讚賞有加:“涼州美酒說葡萄,過客傾囊質寶刀。不封候縣鬥印,聊拼一醉臥亭皋。“字裡行間溢滿詩人對家鄉葡萄酒的喜愛之情。

武威歷史未解之謎,魏文帝《涼州葡萄詔》之謎

魏文帝涼州葡萄詔所述之事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但至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一是張澍記載的這件事出自哪本史書,至今還未找到可靠的依據。張詢是清代著名的學術大家,張之洞稱其為“才氣無雙,一時驚以為異人。“他治學嚴道,決不會無根據胡說,但他的材料從哪本史書而來,現在還不得而知。二是魏文帝曹丕是在什麼時間說的這番話,《涼州府志備考》沒有談及,今天我們只能從曹不在位的時間推算,大約在黃初元年至黃初七年(220-227)之間,具體在哪一年卻沒有答案。三是《涼州府志備考》“魏文帝涼州葡萄詔”有幾種版本,說法不同,如文中有“酸而不脆”和“脆而不酸”兩種說法,斷句標點也不一樣。著名武威籍學者李鼎文先生對陝西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涼州府志備考》特別推崇,本地一些專家學者也認為此書最為準確,所以今後流傳和引文將以此本為準(見本文所引)。這是否符合張澍原意,尚待考證研究。四是《魏文帝涼州葡萄詔》所講的葡萄和新中國成立前民間所種葡萄是否一樣,在一千多年中品種是否有變異現象,還將在今後研究中尋找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