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孩子的5句話,第3句你一定說過!請父母們嘴下留情!

《小王子》裡說:話語是所有誤會的根源。
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的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永遠都不要小瞧語言的威力,特別是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

父母們大概很難意識到,你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究竟會對孩子產生多大的影響。
下面這5句話,傷孩子最深!請父母們千萬別再說了!
01
笨死你算了!
前兩天接豆芽放學的時候,看見一位媽媽拿著孩子的考卷,劈頭蓋臉地一陣數落:這麼簡單的題你都能做錯,笨死你算了!
你是個豬腦袋嗎,怎麼什麼都學不會!
媽媽正滔滔不絕的責罵,小男孩卻低著頭抿著嘴,一言不發。
其實這樣的父母很常見。
他們總喜歡用辱罵性的語言來責備孩子,怒氣是撒出來了,但對於孩子,卻沒有一點實質性的幫助。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予曾做過一個實驗:從一個學校的每個班級裡抽出3名學生共18人,然後告訴校長:“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半年以後,這18名學生的成績的確超過了一般人,再後來,這18名學生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通過向孩子傳遞“你很優秀”的信息,會大大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引導他們走向成功的道路。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閃光點,父母要善於去發現,並且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才能讓他們散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而對於孩子做的不好的方面,絕不能一味去打擊,而是要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優秀。
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所說:“如果目的是摧毀,瓦解或削弱,批評會卓有成效。但是如果目的是建設,批評只會造成傷害。”
最傷孩子的5句話,第3句你一定說過!請父母們嘴下留情!


02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離婚了
有一項針對20歲以上年輕人的調查:
小時候父母說過,最讓你感到壓力的一句話是什麼?
回答最多的是:媽媽對我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離婚了!
很多女人在婚姻裡過的不幸福,但又不願意離婚,口口聲聲說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但又在無形中給孩子施加壓力:我是為了你,才委屈自己過這種不幸福生活的。
實際上,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表現。
父母之間的感情裂痕,本就是父母兩個人之間的事,怎麼能強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承擔呢?
在這句話籠罩下長大的孩子,會不自覺的給自己揹負上沉重的壓力。
成年之後,他們一方面想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一方面又不願意傷了父母的心,這種巨大的矛盾會不斷撕扯、擠壓著孩子,讓他們陷入痛苦的漩渦中。
所以家長們,婚姻的事情不要把孩子牽扯進來,他是你們愛情的見證,而不是你們傷痛的負累。
03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後臺一位媽媽講了這樣的故事:
白天她帶著孩子坐公交,孩子有些鬧騰,她便生氣的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
還順勢裝作要下車的樣子。
孩子聽了,立刻端正坐姿,扯著媽媽的衣角安靜了下來。
到了晚上,孩子突然從睡夢中驚醒,哭著說害怕媽媽不要她了。
那一刻她才知道,白天說的玩笑話,給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孩子的內心是很脆弱的,在他們的世界裡,爸爸媽媽就是最大的依靠,如果爸爸媽媽說出不要你了這種話,他們的世界就會轟然倒塌。
所以,不論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要對孩子說出“不愛你了”“不要你了”這種話。
因為這些話給孩子留下的創傷,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抹去。
最傷孩子的5句話,第3句你一定說過!請父母們嘴下留情!


04
不行、不可以
媽媽,我想做一個飛機模型。
不行,你做不了。
爸爸,我想養一盆小花。
不行,你養不活...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習慣用否定的態度去對待孩子。
“你做不了”“你不行”“你不會”彷彿成為了他們的口頭禪。
長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全都被磨滅了,探索新事物的激情和動力也喪失了。
泰國有一則公益廣告,叫《豆芽引發夢想》,為了幫家裡掙錢,小女孩萌發了種豆芽的想法。
母親心裡雖然覺得不靠譜,但還是鼓勵孩子勇敢嘗試,一次兩次的失敗都沒有打倒她們,母親陪著小女孩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嘗試新方法,終於成功種出了豆芽。
豆芽長出來了,敢於嘗試、不輕言放棄的精神也在小女孩的心中生根發芽,鼓勵著她奮力拼搏,努力實現人生的夢想。
俗話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真理。
沒有鍛鍊,就沒有成長。
家長們,別在孩子有新點子的時候,潑上一盆冷水,而是要鼓勵他們大膽去嘗試,讓他們覺得自己能行,說不定就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05
我是你爸/媽,你必須聽我的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是我生的,他的一切我都有權利決定。
但孩子不是寵物,更不是玩具,他們是具有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只會出現兩種結果:
第一,孩子適應了被父母安排好的生活,像個木偶一樣被父母操縱著,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在某個時間點突然爆發,和父母徹底決裂,去尋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相信,不管哪一種,都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結果。
父母不是孩子的領導者和決斷者,而應該是孩子的傾聽者和引導者。
獨斷專行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選擇才能最好的和孩子交流。
紀伯倫的《孩子》或許能讓你明白: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