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的一首佚詩 幽事每尋佳客共,高情還與古人同


曾鞏的一首佚詩 幽事每尋佳客共,高情還與古人同

山志


曾鞏一生創作的詩很多,現存於《元豐類稿》中的詩有古詩五卷,191首;律詩三卷,219首;合計400多首。其實曾鞏的詩作遠遠不止這些。以曾鞏在熙寧三年至六年任職齊州的詩作為例,曾鞏專門寫有《齊州雜詩序》,他在齊州經常與友人酬唱應和,但是今天留存下來的詩卻只有30來首。《歐陽修全集》卷四十四《送曾鞏秀才序》裡稱曾鞏初到京師時“橐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帥,無求曾生者,然生亦不以千也。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想必其中的詩作必然很多。但是因為人們普遍不重視其詩作的原因,大多數散失,不傳於世。我在整理撫州有關古籍時,發現了曾鞏的一首佚詩《疏山》:

素楹丹檻勢凌空,一畝蕭然四望通。

幽事每尋佳客共,高情還與古人同。

滿山鐘磬蒼煙下,繞壑松篁晚照中。

曾了功名須到此,長依荷菱向秋風。

這首詩收錄於《疏山志略》。《疏山志略》十二卷由清代吳廷相纂,吳尚絅校字。吳廷相,字怡堂,金溪縣疏口人,尚絅為廷相之子。是志凡14卷,另有卷首、卷末各l卷,卷末附錄l卷。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新鐫刻本和清同治十年(1871)木活字本傳世。是志記述自唐中和年間(881—885)之初,隱士何仙舟於此結廬隱修,繼而有曹洞宗二世釋匡仁駐錫於此,廣弘洞上宗旨,高唱五位君臣之說,而後香火不斷,綿延千載的興毀變化情況。下限止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是志卷目為卷首:引言、序、目錄、凡例、繪圖、圖、銘。卷之9-14為藝文,其中卷之14收錄的是詩。此捲開篇詩作就是此詩。


曾鞏的一首佚詩 幽事每尋佳客共,高情還與古人同

縣誌


由金溪縣知縣宋若臨始修,知縣楊文灝接任後聘杭世馨、丁健就宋氏志稿修訂而成書的《 [乾隆]金溪縣誌》卷三古蹟第三個條目“疎山”下也收錄了此詩。宋若臨,商丘人,進士,乾隆八年任金溪知縣。楊文灝,萬全舉人,康熙十四年任金溪知縣。杭世馨,字奕聞,浙江仁和舉人。丁健,字誠叔,浙江錢塘人。此書現存清乾隆十六年( 1751)刻本。

這首七言律詩《疏山》,朱國富,謝若水整理的《曾鞏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8月版)及陳杏珍、晁繼周點校的《曾鞏集》(中華書局1984年11月版)均未收錄,可稱“佚詩”。但是《曾鞏集》輯佚者均收錄了曾鞏的另一首七言絕句《疏山》:“一見雲山病眼清,野僧勤動水邊迎。蒼松翠竹東南道,亂石峰前踏月行。”這兩首詩在《疏山志略》和《 [乾隆]金溪縣誌》都是放在一起的。按道理來說,收錄到其中一首,也應該收錄到另外一首。從《曾鞏集》輯佚者為曾鞏七言絕句《疏山》所作的說明可以得知,輯佚者是從《康熙撫州府志》卷三十五找到的。府志的編輯是從各縣縣誌彙集而編成,對詩文的輯錄肯定有所取捨。而輯佚者僅從府志上找到此詩,如果當時能找旁證,看一下縣誌應該是不會遺漏的。由此可見做學問得用心。

疏山位於撫河右側,距江西省金溪縣滸灣鎮四公里。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後唐官員何仙舟棄官後迷戀疏山景緻而在此築廬結室,興建書堂,名曰“仙舟書堂”,隱居讀書,是撫州地區最早書堂之一。故疏山原名“書山”。至唐中和二年(881),時任撫州刺史危全諷持書上表,唐僖宗御筆親書“敕建疏山寺”才由書山更名為疏山。中和三年(882年)匡仁請護法居士、撫州刺史危全諷(追封南庭王)上表,同年唐禧宗御筆親書“敕建疏山寺”。歷時八年,乃成。其名揚四海。五代雲門宗創始人、高僧文偃禪師專程來到疏山寺參訪,十方賢達雲集,常住僧眾千人,為當時禪宗之中心。據弘治版《撫州府志》載: “疏山,在縣西五十里,高五里,週迴二十里。其脈由縣西北明珠峰,連延數十里至此,止於大溪,舊志雲:本梁周迪興霸之地,唐大中初,有何仙舟棄官讀書於此,因號書山。中和三年始建白雲禪剎。南唐遣使過此,奏改名疏山。”宋紹興二十年(1150),孫覿為疏山寫記《疏山寺大藏記》:“撫州疏山白雲禪院長老了如,以書抵故人孫靚曰:‘瞭如領疏山之眾十六年矣,江右大叢林甲天下,隆樓傑閣相望以百數,疏山蓋其一也。瞭如又以拚檀眾香、黃金百寶創一大輪藏,聚書五千四十八卷充入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自匡仁祖師開山至慧僧瞭如住持疏山十六年以來,疏山寺都處於江右大叢林(指寺院)佼佼者的地位,並且瞭如創建了大輪藏,聚集書籍五千四十八卷,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疏山寺發展迅速,不僅在宮殿建築等基礎社會方面日漸完備,並且在文化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孫覿(1081~1169)字仲益,號鴻慶居士,今江蘇武進人。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進士,建炎二年為吏部尚書、建炎三年出知溫州,紹興元年知臨安府。宣和六年(1124)被謫臨川。雖然孫覿出生後兩年,曾鞏就去世了。但是畢竟是同一時代的,疏山寺的極盛需要一段的時間,曾鞏應該是憑籍疏山寺的聲譽前去遊覽而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和一首七言律詩的《疏山》詩。

我們再來看一下此詩的意思。首聯寫的是疏山寺宏偉的建築和環境。“素楹丹檻勢凌空”,還沒有來得及上漆的柱子和已上好了紅漆的欄杆橫空而出,氣勢凌人。“一畝蕭然四望通”,空蕩蕩的佔了一畝多地,四面環境開闊。頷聯寫遊覽時的心情。“幽事每尋佳客共”,每次尋找到好的風景地,總是要和嘉賓貴客共同欣賞。“幽事”是指幽景,勝景。杜甫在《秦州雜詩》之九說“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疊多幽事,喧呼閲使星。”其中的“幽事”也是這個意思。“高情還與古人同”說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高隱超然物外之情總是與古時的人一樣。頸聯寫的是擁有“高情”的“佳客”們眼中的疏山美景。“滿山鐘磬蒼煙下,繞壑松篁晚照中”,鐘磬聲在蒼茫的雲霧裡的群山中迴盪,松樹和翠竹在夕陽的晚歸的山壑環繞。此時此景,不禁讓人想到“曾了功名須到此”,在這裡,我們可以“長依荷菱向秋風”。要下狠心忘了功名必須來這裡沉醉於美景,在這裡我們可以久久地在秋風裡依偎著荷花和菱角,過我們想要的隱居生活。

曾鞏的詩大都寫得比較質樸,略似其文,描寫自然景物尤為清麗爽朗。這首七言律詩《疏山》首句突兀而起,有潑墨之勢,“勢凌空”、“四望通”,寫出了疏山寺鋪天蓋地的氣勢。次句寫“幽事”、“高情”,從寬大時空視角取材收結,字裡行間隱涵著深湛的文化意蘊。筆調流暢優美,讀來琅琅上口,令人賞心悅目。尤其是三、四兩句,推出疏山的主體形象,生動傳神地描繪了一帖“蒼煙”和“晚照”裡的悠閒意境,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格調超逸,清新雋永。在這幽靜的環境裡,正好“曾了功名”,“長依荷菱”。一個“曾” 加強了語氣,顯示了北宋士大夫的消極心態和人格風範。

(撫州市移動公司黨委辦公室 江西 344000)

(作者地址: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大公路55號撫州移動公司黨委辦,電話:138794202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