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與康熙一樣在位長達60年且子嗣眾多, 為何沒有出現九龍奪嫡 ?

holland巧克力


乾隆和康熙雖然在位時間都超過了60年,但是登基的年齡上相差甚遠,換句話說,乾隆因為自己的長壽把自己的不少兒子都給熬死了。

1661年,康熙登基的時候只有8歲,在位61年,1722年去世時,康熙69歲。

1735年,乾隆登基的時候是25歲,在位60年,還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1799年去世時,乾隆已經是88歲的高齡了,是清朝皇帝裡面最為長壽的皇帝了。

也就說乾隆比康熙多活了將近20年,千萬不要小看這20年的差距,畢竟在人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古代,長壽20年就意味著有很多子嗣就要死在自己的前面,而事實上也是如此,能夠活到乾隆去世時的皇子數量,要遠遠低於康熙去世時剩下的皇子數量。

先來說說康熙。康熙一生共有35個兒子,活到成年的有20個,而這20個兒子也都活到了康熙去世,其中的九位皇子,即大阿哥胤褆、廢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參與了“九子奪嫡”,即便是被康熙圈禁終身的大阿哥與廢太子也死在了康熙之後。

乾隆一生共有17個兒子,活到成年的有10個,而活到乾隆去世的只有4個了,除了後來繼位的十五阿哥永琰,也就是嘉慶皇帝外,只剩下了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以及十七永璘了。

這樣看來,乾隆晚年剩下的這些活著的兒子們剛剛夠打一桌麻將的,想要“九子奪嫡”人數實在是湊不起來。

從能力與實力上講,康熙的兒子也是遠勝於乾隆的兒子。

康熙時期,因為存在著眾多政治聯姻的狀況,因而康熙不少兒子們的背後都有著朝臣的支持。

大阿哥胤褆與廢太子胤礽背後有著明珠與索額圖兩大政治集團的支持,十阿哥是康熙初年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外孫,有著鈕鈷祿家族的支持等等。

反觀乾隆的妻子們,除了富察皇后有著雄厚的家族背景以及富恆、福康安兩代名臣的支持,其他妃子的出身遠遜於康熙的妃子,因而皇子能依靠的外部力量都比較薄弱。

單從皇子自身能力而言,也是康熙的兒子要強出不少。

如果但就康熙的繼位人雍正,與乾隆的繼位人嘉慶作比較,雍正皇帝在各個方面完勝嘉慶皇帝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

而拋開了嘉慶皇帝,乾隆的兒子中確實鮮有出名或者能力非常出眾的了。反觀康熙的兒子中,三阿哥胤祉主持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九阿哥胤禟首開滿族人其端用拉丁語轉寫滿文,十三阿哥胤祥在雍正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十四阿哥胤禵獲封大將軍王帶兵在西北平定叛亂。

由此也可見,康熙的兒子們確實也在能力與實力上,遠勝過乾隆的兒子們。

當然在繼位的方式上的不同,也決定了皇子們的所作所為。

康熙是滿清入關後第二個皇帝,雖然康熙遵照漢族傳統文化“有嫡立嫡”,很早就確定了胤礽的名分,但是在朝臣和眾位皇子的心中,還依然保留著少數民族傳統的“立賢德之人”的思想,“賢德”才是皇子逐鹿的焦點,所以才有了“九子奪嫡”的爭鬥,康熙的皇子們一方面大展拳腳,表現自己的能力與實力,另一方面,也在相互競爭,爭奪皇位。

但是到了乾隆時期,經過康雍乾三朝的努力,滿洲的漢化程度已經是非常的徹底,並且代表滿洲傳統文化與思想觀念的滿洲貴族議會制度已經被逐步的廢棄及取代,君主專制到達了頂峰。同時,這個時候已經是秘密建儲制度,皇子們缺乏了競爭的標準與目標,因而也沒有出現激烈的競爭,也就沒有再有“九子奪嫡”了。


雍親王府


康熙晚年的問題沒有在乾隆晚年再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於雍正時期的重大改革。雍正是九龍奪嫡脫穎而出的,他深知其害,不希望自己的兒孫再出現這樣激烈的爭鬥,所以進行了銳意的改革,消除這種皇子紛爭的關鍵點。

九龍奪嫡最核心的癥結在於早年的八旗分封制度,也就是屬人制度,早年努爾哈赤建立八旗之初,把八旗中的人口以佐領為單位,按私產的形式,分封給諸王、諸貝勒,一個佐領是300戶人,比如禮親王代善,那麼代善被分封了正紅旗15個佐領,所謂“旗主王爺”是也,這15個佐領的人口就是他的私產,那麼他這15個佐領裡的人口,首先是代善的屬人,之後才是皇帝的臣子,屬人對於屬主的依附關係極強,雖不是包衣,但跟包衣的性質非常接近。像年羹堯就是雍正當初被封到鑲白旗時的屬人,年妹就直接被送到雍王府裡做使喚丫頭,後來被收房,成為側福晉,而年羹堯也正是以屬人的身份,成為雍正的“潛邸舊臣”的。

雖然,順治、康熙為了加強皇權,一直以來對於這種屬人制度都在進行改革,尤其是康熙,子嗣眾多,他就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不在自己統領之下的下五旗,以弱化早年分封的那些王爺、貝勒們的勢力。但他的這些兒子們被封到下五旗後,他們的屬人同樣對他們有著極強的依附關係,雖然在朝為官,但首先他們都是諸皇子的私屬,由此便有了大量結黨營私的機會,從而造成諸皇子們儀仗著自己的勢力互相傾軋。

雍正的改革,就是從屬人與屬主之間的依附關係下手,在雍正四年他清理了八爺黨之後,通過一系列政策,弱化屬人和屬主之間的關係,使王爺、貝勒手中的權利弱化,最後漸漸成為名義上的依附關係,一方面極大地加強了皇權,一方面極大地削弱了諸王、諸皇子的實力,到乾隆的時候,八旗各佐領下人,首先是皇帝的臣屬,其次才是王爺、皇子們的屬人,而對於王爺、皇子們的關係,主要只存在於名義上。這樣一來,皇子失去了奪嫡的依靠,不可能再有康熙晚年時諸皇子們所掌握的實力,九龍奪嫡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了。


紅小豆館主


首先,高宗皇帝活的長啊,同時他採取的是秘密立儲的方式,基本上很難出現奪嫡的機會。高宗皇帝89歲去世,如果他最喜歡的永璉沒有去世,這個時候已經70歲了,而且阿哥們集中居住,嚴禁和大臣結交,避免了黨爭。



高宗皇帝儘管生育的兒子多,但是最後選擇十五阿哥永琰也實在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據說開始乾隆是要想立嫡的,但是富察皇后生育的兩個阿哥都早早夭亡,至於繼後,她忽然瘋迷剪掉頭髮和皇帝決裂,乾隆恨她還來不及,她生育的十二阿哥怎麼可能有機會承繼大寶?

看看剩餘的兒子們,在富察皇后喪儀期間,大阿哥和三阿哥負責迎喪,但是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傷心,被乾隆嚴厲申斥,並告訴他們不要想成為儲君了,於是這兩個也pass掉了。

至於四阿哥和六阿哥,被高宗過繼出去了,一旦過繼走了,自然喪失了繼承皇位的機會。

在嫡子去世後,乾隆皇帝屬意過五阿哥永琪,認為他文治武功,而且人品貴重,可是他天不假年,生跗骨瘡去世。

這樣死的死,走的走,最後只剩下四個人可能繼承皇位,分別是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五阿哥和十七阿哥,這幾個人情況各不相同,據說八阿哥、十一阿哥操行都有問題,而十七阿哥高宗一向不喜歡他,他也沒有多大的志向,選來選去,也只有十五阿哥靠譜了。

十五阿哥正值盛年,且品貌端正(母親令妃顏值很在線的),舉止高貴,鎮定自若,據說乾隆曾禱告,如果十五阿哥能繼承大業,就讓她長壽,如果他沒有能力,希望老天讓他快點死。後來十五阿哥果然破了繼承人總是早夭的厄運,成為了嘉慶皇帝。

寫到這裡,忽然很感慨,高宗皇帝是1790年去世的,在他身後短短50年,鴉片戰爭就開始了,雖然知道盛極必衰,然而這頹勢竟然來得這麼快,實在令人唏噓。


大先生的故紙堆


乾隆朝晚期,只上演了一出“二龍奪嫡”,老龍和小龍。

話說乾隆在位第六十個年頭上,他為了在位時間不超過爺爺聖祖康熙的在位年限(六十一年),也是為了深入考察下一代核心接班人皇十五子永琰,決定還是讓他爺爺去保持那項紀錄,自己退位去當太上皇,搞搞新意思。

史上比較滑稽的一幕出現了,這一幕叫做“傳位不授璽”,在傳位大典上,其他既定程序都走完了,新皇業已登基,按照設定,最後一步就是把玉璽交給永琰,做官要有印信,沒有印信的相當於假冒偽劣,做皇帝爺也照樣是這個道理。

就在永琰向玉璽伸去熱情的雙手時,八十五歲的乾隆死死地把玉璽給摁住了,臉上呈現出一種迷之思考,永琰則表現出了神之尷尬,爺兒倆僵持了好一陣子。

假如乾隆死摁著不給,這將成為一場“二龍奪嫡”的年度大戲,老龍取得最後的勝利。一種戲說是劉墉在旁邊提醒之下,乾隆眨巴著眼睛,十分不捨地鬆開了手,玉璽才過渡到永琰的手裡。

從乾隆做太上皇這三四年間的表現,乾隆的確做到了“授璽也抓權”,看來這種戲說並非毫無依據,權力總是值得戀棧的好東西。

乾隆子孫眾多,但比起爺爺康熙還是要差了一個數量級,康熙有35個皇子,20個活到成年,這二十位皇子直到康熙去世的時候仍舊個個龍精虎猛,所以其中優秀的九個才能演繹“

九龍奪嫡”。

乾隆雖然有17個皇子,活到成年的也有10個,但這10個,卻明顯缺乏後勁,有6個楞沒活過乾隆本人。一共只剩下四個,九龍奪嫡的熱鬧是無法複製了,要不也意思意思,來個四龍奪嫡?

這四位皇子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雍正定下了秘立皇儲的制度,乾隆也必須尊從,但他即位之後,最初效仿的卻是漢人立“嫡長子”的方式,但也尊重了父親規定的形式,秘密冊立。

但乾隆的秘立簡直是一個魔咒,立永璉,永璉死,想立永琮,永琮即死,後來一傷心,乾脆就先緩緩吧。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本人都六十三歲了,秘立皇儲的事情再次提上議事日程。這時候還有七名皇子在世,前文的四名之外,還有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和皇十二子永璂。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分別被過繼給履親王允陶和慎郡王允禧,自動喪失即位條件,即便不過繼出去,兩人也都福薄緣淺,兩人中過世較晚的永瑢都死在乾隆過世的九年前。

皇八子永璇母親去世的早,患有腿疾,舉止輕浮,性行乖戾,做事很不得體,曾經受到乾隆帝的公開斥責。他自認為不會有繼承的機會,乾脆就日漸消極,喜歡詩詞文章,在書法繪畫方面倒是頗有造詣,最後也成為皇子中最長壽的一位。

皇十一子永瑆,如果說皇八子永璇的書法繪畫頗有造詣,那麼永瑆的水準已經達到了書法大家的程度,他“為人愷悌,最著仁孝”,但“柔而無斷”。無論如何,他是一位較有競爭力的隊員。

皇十二子永璂,生母是繼皇后輝發那拉氏,嫡子身份,本來是最具可能性的繼位者,但輝發那拉氏因觸怒乾隆失寵,旋即去世,永璂也隨後失去了繼位機會,更不用說他也死在了乾隆的前面二十多年。

皇十七子永璘,他和皇十五子永琰的生母都是令貴妃,當時的不利條件是年紀太小,不足八歲,乾隆沒有理由廢長立幼。

最後的優勝者,在乾隆六十年宣佈退位當太上皇時,取下了密封的鐍匣,裡面的名字當然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他也就是日後的嘉慶帝,總體說來,他的獨特成功經驗就是,對手數量既少,退出的時間又太早。

相對康熙朝末期的九龍奪嫡,至少這九龍都有屬地和實權,能夠掀起腥風血雨,也不枉這個“奪”字。反觀乾隆朝後期,經過了雍正朝的收權改革,皇子們手中已經沒有了任何搗亂的本錢。

本來作為諸侯一怒,能夠百里焦土,可現在已成為籠中鳥雀,再怒也就是去撞皇權的籠壁,落個頭破血流的命運,“奪嫡”的性價比實在是很差。


歷來現實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8歲登基,69歲駕崩,足足做了61年的皇帝,在後宮中耕耘也是勤勤懇懇,所以他的子嗣也異常的繁盛,總計生了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所以康熙可以在大清朝所有的皇帝team中自豪的說,論當皇帝的時間長短,你們比不過朕,論生兒子的數量,你們依舊比不過朕。

生兒子多,就帶來一個問題,大清皇帝位就一個,而所有的兒子都有資格和可能奪得,而康熙在傳位的過程中,又多次廢黜太子,所以適齡的皇子們有九位開展了爭搶皇位的大戲,史稱“九龍奪嫡”,在這一系列的奪嫡鬥法中,把康熙搞的是心力憔悴苦不堪言,這一切的原罪就是因為他沒有一個合理有效的傳位辦法而導致。這一切的教訓都被康熙的繼任者雍正皇帝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上。

時光流轉,到了雍正執政的時期,雍正在晚年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傳位了問題,他吸取了其父康熙的教訓。獨自創造出了一種秘密建儲制度,具體方法是,雍正親手寫出要傳位的人選的密摺,並把此折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等駕崩後,由大臣當眾取出密匣宣讀密摺,確定傳位人選,這樣就杜絕了皇子奪嫡廝殺的可能性,只能個個安分守己表現自己。


乾隆皇帝就是由這個辦法選出的,所以在乾隆繼位之時,政權交接的非常完美,沒有出現任何亂子,到了乾隆這傳位沿用了此不明確指定繼承人的辦法,所以乾隆的兒子們就沒有必要在去爭奪皇位,只能拼命表現自己了。


老豬的碎碎念


康熙共生了35個兒子,成年的有20個,參與奪位的有九位皇子,即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廢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史稱“九子奪嫡”。其實,

這九子並非人人想奪位,主要是大阿哥、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這4人,其他5位都是依附前面四人,以四阿哥最超脫,隱藏的最深;以八阿哥最積極,黨徒最多,規模最大。

康熙很早就立了太子,二阿哥胤礽是皇后嫡子,在其兩歲時就被父皇康熙立為太子,太子年少時,不諳世事,日子倒也平靜,等長大了,兄弟們也長大了,是非就來了。中國歷史上,太子時間當得越長,就越容易出問題。

畢竟,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風口浪尖,整天膽戰心驚,不是病死就是被人下套害死,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等等,康熙的太子胤礽也是這個命運。所以,之前萬曆皇帝不早立太子也是有依據有道理的。誰早早在這個位子上,誰都不得安身。

康熙本身是個完美主義者,雖然他總體上是個明君。太子也是人,是人就會有缺點,不可能事事讓康熙滿意,所以康熙就會批評他。

皇帝是不能隨便批評人的,尤其是太子,皇帝批評太子被大臣和其他皇子知道了,就會傳出錯誤信號,以為皇帝對太子不滿,既然不滿,就有機會廢掉太子,由其他皇子上位。康熙廢立太子的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的。其實太子真沒有犯什麼大錯誤。



到雍正登基,作為“九子奪嫡”的參與者和全過程經歷者,深感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從此,皇帝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太子。具體做法是:皇帝寫好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等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由誰繼位。乾隆皇帝就是這樣產生的。

這是雍正對康熙朝“九子奪嫡”反思後的一個改革成果。奪嫡奪嫡,首先得有太子存在,其他皇子才有爭鬥的目標,根本就沒有太子,誰都不知道誰是太子,和誰爭?爭什麼?

雍正這樣的改革是不錯的,有進步。宋太祖趙匡胤之後,就沒有陳橋兵變了;朱棣靖難之役之後,就沒有宗室藩王做大了。後人也有不復哀後人的時候。


乾隆共有17個兒子,成年的有10個。一來,這10兄弟有的過繼出去了,有的能力平庸,不好鬥;二來乾隆沒有公開立太子,這10兄弟也不知道找誰鬥。三來,這10兄弟年齡參差不齊,大的年齡很大,小的還在吃奶,根本無法鬥。

活到乾隆去世的只有4人,除了繼位的十五阿哥永琰,只剩下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七阿哥永璘,真是月朗星稀。這幾位倒是年齡相仿,但是才智平平,在一起鬥地主可能還行,去幹爭奪皇位這樣的大事就有點難為他們了。


坐看東南了



為什麼乾隆和康熙都一樣孩子眾多,乾隆的兒子們卻沒有出現奪嫡現象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角度來回答。


第一角度:奪嫡的原因。

奪嫡奪嫡,前提是得有“嫡”可奪,康熙的兒子們之所以發生奪嫡的原因,則是因為康熙在很早就開始確定了太子的人選,也就是說,康熙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就明確了接班人。倘若這個接班人品學兼優,能力出眾,我估計也不會發生奪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努力扶持的太子,卻是個草包,最後竟然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後廢除了這位太子。

可見,很早就確定太子人選,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太子極有可能出現能力不足的情況。

太子一廢除,皇儲之位空虛,雖說康熙無心立儲,但康熙其他幾位兒子們,早就羽翼豐滿,不僅有了自己的陣營,更為關鍵的是大家都盯著這個空虛的皇儲之位。互相殘殺、互相設計陷害,反正怎麼能搞垮對方怎麼來。一時之間搞得這位千古一帝的康熙爺也是頭疼不已。由此可見,這個皇儲之位不僅不能隨隨便便設,也不能過早設,更為關鍵的是你設了就不能空著,空著就代表大家都有機會,康熙老爺子不確定人選,那下面的人當然就會伺機行動,使出自己的各種看家本領。


而乾隆之所以沒有發生,是因為到了乾隆朝時期,早就開始實行秘密立儲的機制,說白了就是定誰為太子,只有乾隆自己知道,這個辦法的好處就是讓兒子們無法猜測到具體是誰,因此無法開展殘害行動,所以,就沒有奪嫡的說法。


第二角度:兒子們

廣義的說乾隆和康熙都是子嗣眾多,但這多歸多,實際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不一樣。首先,康熙在數量上比乾隆還是多不少。康熙一共是35個兒子,乾隆只有17個。而成年的,康熙是有20個,乾隆只有10個。真正有奪嫡實力的,康熙有九個,乾隆。。。到乾隆駕崩時,只有4個。。。。由此可見,兩人在實際數量上還是有著差距的。

其次,就是看這些兒子們的質量了,放眼大清朝,出了名的皇子阿哥都是在康熙時期,什麼胤礽啊,胤禛啊,胤禩啊,胤禟啊,胤俄啊,胤禵啊,可偏偏這些兒子們不僅僅是靠奪嫡出名,每個人還都是有一首能耐的,例如胤祥和胤禵,都是可以帶兵打仗的阿哥,胤禟更是會好幾種語言。一句話概括就是:康熙的兒子們質量都出奇的高。


而反觀乾隆的兒子們呢,不說死了不少,關鍵活下來的,也沒幾個可以拿出來看的,有的沉迷酒色,有的沉迷文學,書法倒是一流,可就是無心從政。充其量都是富二代,官二代。要真要他們管理國家,就慫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排行十五的兒子最後當上了皇帝。


綜上,奪嫡必須得有兩個先決條件:1、得有“嫡”可奪,倘若都沒有設立太子之位,那壓根就沒有奪嫡的機會。2、這奪嫡並不是靠數量,關鍵乾隆的兒子也沒幾個。更為關鍵的是既然是奪嫡,那肯定得“奪”起來,可乾隆的兒子們,不僅人數少,更為關鍵的是大多數人的心思壓根就不在皇位,在酒色,在文學,壓根就不構成“奪”這個勢。


所以,這奪嫡看的可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個,乾隆的兒子們太過平庸,還有就是乾隆時期相對太平,皇子們很難有大動作。


康熙在位期間,國家事務很多,平三藩,收臺灣,剿滅葛爾丹,驅逐沙俄,這一系列的大事件使得康熙皇帝陪伴皇子們的時間很少,而且,在此期間,事情多了,皇子們得到鍛鍊得機會就多了,所以康熙的這些皇子能力相對都很強,事情多,變數多,那麼大臣黨爭就難以避免了,基本上有索額圖一派,明珠一派,還有陳廷敬中立的一派,最開始的時候索額圖支持的太子與明珠支持的大阿哥相爭,沒想到最後都是下場悽慘,而其餘眾皇子也在這些年得到鍛鍊,於是有了後來的“九龍奪嫡”。


乾隆在位期間,雖然有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征討緬甸等戰役,但是有其父親祖父打下的基礎,國家基本上穩定,這些動亂觸及不到核心,所以乾隆時期國家相對太平,而乾隆的17個兒子,都很平庸,沒有多大本事,在自大的乾隆皇帝幾十年的光芒下,難以有什麼表現機會的。

雖然有密儲制度,但是乾隆還是立過兩次太子,第一個是二兒子永璉,是乾隆最寵愛的皇后所生,但是,永璉九歲就死了,乾隆又立了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永琮,然而天不遂人願,永琮兩歲時得天花死了,禍不單行,皇后也莫名去世,乾隆傷心難平,開始遷怒於大皇子,大皇子憂鬱而死,隨後乾隆下令立儲之事不要再提!


乾隆三十八年,立儲之事已經難以避免,此時活著的還有6個皇子,有兩個還過繼給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說只能從剩餘的四個皇子裡面選了,沒辦法,矮子裡面挑高個,乾隆只能挑選平庸的永琰為繼承人了,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更多文史野趣請關注潁州小史官!】


無筆史官


康熙和乾隆不僅僅是清王朝做皇帝最久的,就算是縱觀整個封建歷史中,能與之比肩的也是寥寥。在位長達61年,曾經康熙時期演繹出的九龍奪嫡至今也是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話說乾隆也是不遑多讓,為什麼就沒有如此的歷史事件出現呢?

首先,康熙共有35個兒子,成年的有20個;而乾隆共有17個兒子,可是成年的卻少了不少,僅僅10個,話說雖然少是少了點,可是出現奪嫡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嘛!其實乾隆的眾位皇子中,有資格爭奪儲君的也就皇八子、十一子、十二子、十五子和十七子罷了,而從其能力以及後期發展來看,最後也就只有十一子和十五子,這兩個兒子算是這些皇子中還稍微能拿出手的,一句話,乾隆的兒子能力平平無奇,並不出眾,乾隆也就只能在矮個子中挑高個了。

其次,能力問題,康熙的兒子都不是泛泛之輩,能力才氣那都是上上之選,老三、老四、來八、老十三、老十四等哪個不是精彩絕豔,政治能力顯著或軍事才絕。而看看乾隆的兒子也就十一皇子和十五皇子能夠稍看,比起康熙兒子們,那都不是一個等級的存在。

再次,因為康熙時期的奪嫡,導致一系列的事件,黨爭很是嚴重,國家也陷入了紛爭,有鑑於此,雍正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生前不立太子,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誰為太子,還如何去爭,如何選擇有效的對手或者是政治同盟。

最後,康熙8歲繼位,在位61年,69歲駕崩;而乾隆是25歲繼位,60年皇帝生涯以及3年太上皇,去世時89歲,兒子都死得差不多了,還如何去角逐皇位啊,搞不好爭到了卻死在了乾隆的前面那也是未可知的事情啊。

九龍奪嫡的確是精彩至極,像如此政治軍事卓絕的皇子,我看也很難再次出現在同一時代上演奪位大戲了。


歷史風雲天下


經歷過痛苦的人,從來都不會讓痛苦再次重演。


先看看康迪王朝“九子奪嫡”的背景

康熙王朝的“九子奪嫡”事件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康熙早期(康熙欽定的繼承人是二阿哥胤礽)

康熙中期(二阿哥胤礽結黨營私,威脅了皇權)

康熙晚期(徹底爆發九子奪嫡事件)


其實,在康熙王朝的早期並不存在皇位之爭,因為那個時候,康熙皇帝已經欽定了指定的繼承人,所以大家都不會去直接爭奪皇位,但是沒有想到這個太子的地位並不牢固,皇太子的驕狂和放肆漸漸讓康熙皇帝失去了信心,將這個自己親手欽定的太子給廢掉了。


但是在康熙王朝的中期,太子又被扶了起來,可是康熙四十七年和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次被康熙皇帝下令廢除,並且嚴禁朝堂大臣提及復立太子一事,康熙這麼做無疑不是在暗示著,太子人選就要換一個,那麼會是誰呢?


於是,康熙的而眾多皇子們就展開了激烈的糾紛,儲位之爭由此拉開了序幕。


到了康熙晚期的時候,也許誰也不會想到這位康熙大帝是真能活啊,這個時候的競爭對手成了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皇位爭奪賽,而最終四阿哥胤禛當了皇帝,徹底宣告結束了多年的皇子奪嫡世間。


再看看為什麼雍正王朝並沒有出現這種弊端?

正是因為雍正皇帝經歷過“九子奪嫡”他才知道,皇位之爭有多麼的可怕,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問題,康熙皇帝提出了一種新的皇位繼承人制度。


這項制度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那就是---“秘密立儲”制度。


“秘密立儲”制度就是在棉帛上寫上選定的皇位繼承人,而這份皇位繼承人的資料共有兩份,一份放在乾清宮正中“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面,另一份則由皇帝隨身攜帶。


而這項制度最大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夠維護皇權,從而保證皇權的平穩過度,不僅如此還能夠減少皇子們之間的爭鬥,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誰能當上未來的帝王,所以自然而然會和諧相處。


皇位之爭歷來就比較殘酷,而雍正皇帝為了避免這一弊端,恩澤了三代大清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