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层党组织、谈改革开放、话乡村振兴……重庆日报思想周刊最新文章推荐

强基层党组织、谈改革开放、话乡村振兴……重庆日报思想周刊最新文章推荐

强基层党组织、谈改革开放、话乡村振兴……重庆日报思想周刊最新文章推荐

理论加油站

强基层党组织、谈改革开放、话乡村振兴……重庆日报思想周刊最新文章推荐

12月20日《重庆日报》第22版

编者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素质的核心。12月20日,重庆日报思想周刊刊发了多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章,重点聚焦加强基层党组织、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干货多多,不容错过。

突出政治功能 着力提升基层组织力

□ 袁勤华

党的十九大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的重大部署,特别是首次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基层党组织而言,突出政治功能显得尤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10日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同时,基础非常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基层就是党支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夯实基层”。总书记强调的“支撑”“夯实”启示我们:在基层党建中,必须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一要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忠诚担当、讲规守纪的“排头兵”。对党忠诚、维护核心是最根本的政治要求,纪律和规矩是党的“生命线”。要坚持把强化“四个意识”放在首位,把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基石,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打造对党忠诚、敢于担当的坚强领导集体。第一,要通过大学习增定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成为一种自觉。第二,要通过大教育来铸党魂。坚定不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切实提高思想境界,特别是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坚决斗争,使对党绝对忠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如磐石、不可动摇,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要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的“扩音器”。基层党组织是“播种机”、是“宣传队”。真正学进去,才能将党的政策主张精准精确、形象生动地讲出来,才有实际效果。基层宣传工作必须在专业化、多元化上下功夫。从专业化来讲,要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以及委员等的培训力度,有侧重地加强党的理论、政策等专题培训,特别是要选拔一批在理论上、口才上、政策上都有“几把刷子”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基层,打造一支讲政治、本领强的宣传干部队伍。从多元化来讲,一方面,宣传力量要多元化,积极向外借智借力,面对面给群众提供“菜单式”讲解;另一方面,宣传方式要多元化,既要采用案例讲解、快板书、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也要用好“村村通”“小蜜蜂”“流动宣传车”等传统设施和微信公众号、APP平台等创新媒体,让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能让基层干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切实提升感召力、引领力。

三要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三治”融合的“桥头堡”。关键是要聚焦全覆盖、网格化,推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推动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弭矛盾”。从“全覆盖”来讲,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覆盖密度,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让党的工作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从“网格化”来讲,就是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延伸党的全部工作触角,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使其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中坚力量。如,綦江区积极探索由党组织书记担任“和议长”的“分钟法律诊室”,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以法治方式对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进行和议,形成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最深入、最迅速、最有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方式。

四要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争取群众的“主阵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基层党组织必须牢牢地、完整地把握党的群众路线,既要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要善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此,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好三大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第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既要重视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又要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旗帜鲜明开展政治教育、政治引领。第二,要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的示范带头作用。比如,綦江区创新实施基层“领头雁”工程,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评绩定星”,把联系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作为评比的重要内容,有效激发了村社党组织书记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动性。

五要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弘扬公序良俗的“风向标”。基层党组织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前沿阵地,要从“两个度”着手,弘扬公序良俗、引领群众树正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一方面,要提升典型引领的思想高度。定期开展文明礼仪竞赛、文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选树、新乡贤评理等活动,依托组织阵地设置“善行义举榜”,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大移风易俗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导向作用,把移风易俗纳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之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新乡贤评理堂、红白理事会、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切实推动乡风民风纯起来、美起来。

六要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基层政治生态的“护林员”。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要着重把好“三个关口”,让党的“肌体细胞”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第一,要把好“制度关”。基层情况千差万别,在制度执行上,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更有针对性的、如同村规民约那样的“操作指南”,切实消除制度执行的“弹性空间”和“死角地带”。第二,要把好“选用关”。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探索实行异地任职和派驻书记制度,确保党组织成员素质上过得硬、政治上靠得住。另一方面,要畅通出口,特别是政治纪律、政治信仰、政治担当不过硬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委员要坚决予以“换血”,促使基层党组织保持生机和活力。

(作者系中共綦江区委书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引改革开放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 谢金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一次社会变革发展的背后,社会思想的革新和解放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正是我们党冲破束缚、解放思想、运用先进理念引领中国发展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伟力。

改革开放发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解放和引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前,我们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组织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严峻的拨乱反正任务,但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各项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面系统阐释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由此拉开了大幕。

改革开放成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40年思想解放汇聚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着改革开放不断前进,推动着改革开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推出了一系列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措施,有效调动了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产品逐渐丰富,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到上世纪90年代,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等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大溃败”的思想舆论,国内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走“西化”的道路,在一些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改革开放要收、阶级斗争要抓”的议论和姓“资”姓“社”的争论。这些争论的背后都指向“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思想上的困扰势必会引发社会生产的停滞和国民经济的下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曾一度出现较大的滑坡势头。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比如“三个有利于”标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重要思想和观点,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为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扫除了思想障碍,打消了行动顾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4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8%上升到15.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深化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着改革开放的光荣过去,也必将引领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光明未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改革开放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要深刻领会传承40年改革开放经验启示。“九个必须坚持”构成改革开放的四梁八柱,这既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也是未来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坚守的基本原则。只有深刻领会好传承好“九个必须坚持”要求,才能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好“九个必须”,既是理论战线的光荣使命,也是实践一线的紧迫工作,更是全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切实贯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伟大”建设,建设“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项改革任务,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要以改革创新、拼搏奋斗的精神创造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奇迹。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艰苦创业、拼搏奋斗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我们要以改革创新、拼搏奋斗的精神,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勇立潮头、奋勇搏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作者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 张应良 徐亚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推动“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提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维护和发展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项权益,实现生活富裕、人民当家作主、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作用。

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扮演多重角色,包括建设者、推动者、传承者和受益者。首先,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乡村的兴盛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同时农民有能力让乡村兴盛。其次,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拉动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的需求结构将由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并重。再次,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传承者。文化是灵魂,乡村振兴必须要实现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是最熟知乡村文化的群体,同时也是受乡村文化影响最大的群体,继承和发展乡村文化,离不开农民。最后,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制度和政策只有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和认可。乡村振兴过程中,只有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的五项权益,才能保证战略的实施和推广。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认识取向上,内生发展是一种自我积累的“造血式”可持续发展,不是仅依靠外界资源输入的“输血式”不可持续发展。“输血式”不可持续发展是指乡村发展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的不断输入,且陷入外部资源输入的增加程度高于乡村产出的增加程度的“内卷化”陷阱,乡村发展需要的资本难以积累,从而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而成功激发内生动力的乡村发展,是摆脱了“内卷化”陷阱,由依赖“外部资源的不断输入”转变为依赖“内部资本的不断累积和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实现农民所占有的资本实现自我积累与发展,同时还需实现农民自身的积累和发展,即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的抓手在于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两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外部激励。外部激励提供乡村发展的经济机会,缓解发展的外部约束,提高最大产出可能。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且乡村资本自我积累与发展难以自动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会使得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乡村在二元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大量要素单方向流向城镇,制约乡村经济的发展。特别随着国家对外开发的扩大,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乡村经济的刺激会随着农产品的进口而降低,限制乡村经济发展,乡村资本自我积累与发展难以实现。所以,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实现要素向“三农”的流入。此外,处于不同状况的农民的经济诉求不同,当农民处于追求生存状况下时,风险最小化原则下的经济决策将排斥部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要素,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制约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关键要解决农民基本的生存问题。其次是需要内部激励。内部激励的核心内涵是改造农民,向农民投资,让农民自立自强。要培育农民主体和自我发展意识,激发农民的创造精神。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新闻报道、广播宣传,让农民了解到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只是辅助性的帮助,主导乡村振兴的还是农民自身,提高幸福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另一方面要培育农民自我发展意识,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安贫守贫的“认命”心理,充分激发农民的创造力,自我发展才是根本。要提升农民执业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政府培训机构、社会培育机构、市场咨询机构等平台,以现场培训、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发农民人力资本;培育乡土人才,并构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维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农民培养成专业化人才。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成绩是干出来的

□ 文丰安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只有雄心壮志和激情却躺在被窝里睡大觉,只能一事无成。中国人民向来都是勤劳肯干的,有“勒紧裤腰带干事业”的拼劲。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也正是在党的领导下,靠着我们勤劳的双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成绩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地工作,实实在在地干出成绩,才能不断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实干是兴邦之要。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是靠我们每一个人一点一滴的努力拼搏出来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道路也许会有很多条,而要想通往成功,实干之路是一条绕不过的必经之路。无论智者天才,还是普通群众,要想取得成绩,就必须怀抱“实字在先,干字当头”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我们取得成绩的前提,是我们迈向成功之门的基础。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取得较大成绩之人,无不具备实干心态。其实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我们周围人群中但凡成绩佼佼者,同样也是通过实干取得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言,也许有个别人通过旁道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样的成绩是不牢靠的,是难以持续的,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若想真正取得成绩,就必须有实干心态。我们要用“实字在先,干字当头”的干劲闯劲,去实践,去拼搏,去实现愿望,去追求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实干是成功之道。实干是通向成功的前提,苦干是迈向成功的基础,巧干是获得成功的催化剂。这三者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一味的苦干而不懂得如何变通,撞了南墙也不知道回头,则获得成功就遥遥无期;只知道巧干而不懂得坚持,那么所获得的成功也只是短暂而不真实的。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正是由于我们党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实干道路,并不断坚持和发扬勤劳肯干的苦干精神,然后在成长中学会了改革开放的巧干知识,在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中找到了适合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收获了今天的巨大成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当然,我们在干的过程中要将实干苦干和巧干相结合。因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变通时还需变通。若做到了这些,不想干出成绩都难。当然,成绩有大有小,但不管是大成就还是小成绩,都不会凭空而来,都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干、兢兢业业地去干。

实干要知行合一。“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实干不是埋头苦干,而是在干中学,以学促干。只有不断地深入实践,认识才能越发精进;而有了越发深刻的认识,实践则越能通达透彻。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正是有了对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才有了改革开放,而正是有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的社会主义之路也才越来越红火。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温馨提示

※ 荟萃思想精华,云集评论名家,更多评论理论精粹、话题互动,敬请下载理论头条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