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信息、交通不发达,那么古代的诗词是如何快速传播的?

成败百年又如何


在古代,诗写好了,是可以变现的。不仅有名声,而且可以换个官儿做,是非常实惠的。所以,诗传播的越快,变现的速度一般也就越快。因此,古人在这方面也是操碎了心。

传播最快最有效的诗。

获得此项殊荣的是杨绾的诗。安史之乱前一年(754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勤政殿主持殿试,本来已经考完了,他突然心血来潮,让每人又加试了一场,每人写诗赋各一篇。结果杨绾得了第一。玄宗很高兴,直接给了个正八品的右拾遗。从此,诗赋进入了科举考试。

据说是杨绾

像杨绾这样走运的并不多。天上的馅饼不常见。诗人想把诗歌快速变现,还得自己想辙。

陈子昂的奇招。

陈子昂没有杨绾那么幸运,但他脑子好使。长安街上,一把胡琴,售价千金。人们只看不买。陈子昂千金买下,留下一句话,明天都到我家听琴。第二天,陈家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结果陈子昂当众把琴就摔了,比起我的才华,这琴就一钱不值。随后,把自己的诗文分发给大家,诗文果然才华横溢,一日之间,传遍长安,很快,陈子昂就中了进士。

陈子昂

陈子昂这招效果不错。可是有一点,费钱。像白居易、李绅这样出生县令家的人是玩不起的。那怎么快速的使自己的诗快速传播呢?送行卷。

快递直达的行卷。

像陈子昂那样有才华又有钱的人不多,很多人只做到了他的一半,有才华。像杜甫、白居易、李绅。那怎么办,穷人也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权利。他们采用了另一种方式:送行卷。

唐朝科举时间不长,制度还不太完善。最明显的两个地方可以改进:一是不糊名,一是宰相先看榜。每年的主监考是谁,大家都很清楚,宰相住哪,大家也知道。那就送吧。一卷卷精心挑选的诗文集,短的十几首,长的几十首、上百首,本人拿着,快速直达,送到各位主监考官和宰相大人的府上,然后就等着好消息。通过这条途径考上进士的也不在少数。这速度虽然不比陈子昂得快,也算不错了。

诗歌通过各种宴会传递。

除了考功名需要诗,展示才华也需要诗。所以有才华的,或者认为自己有才华的年轻人,就到处参加各种大小宴会,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希望被有权势的达官贵人相中,视为心腹,做个女婿,或是委以重任。其中最有效地当然就是每年上巳节的曲江宴。皇帝亲临,宰相、主监考官、新科进士济济一堂,这是展示自己才华的最佳时机。而诗是最好的展示方式。也是传播最快的一种,也许一首好诗,就会被皇帝青睐,从此,平步青云。但是,有门槛,必须是新科进士才有资格。

诗歌通过驿馆传播。

驿馆传播虽然效率比前面的差些,但是,是主流的传播途径。毕竟,“长安米贵,白居不易”。那些散居各地的诗人,怎么传播他们的名句名篇呢?隐居深山的隐士,出征塞外的官吏,飘零异乡游子,独守空房的女子,他们主要是通过驿路。

天福官驿

唐代的邮政系统已经很庞大了:

凡三十里一驿 ,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 九所。(二百六 十所水驿 ,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 ,八 十六所水陆相兼。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不必三十里 )

唐代的驿站除了传递公文和消息,邮寄物品,还有聚会、送别的功能。大量的诗文通过驿站传到全国各地,增进了感情,展示了诗才。在驿站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送别诗,《别董大》、《渭城曲》。“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秦观的词也能表达刘禹锡的深情。

驿站不但能送别,寄诗传情,还能展示诗才。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蓝桥驿见元九》)

从白居易的诗中,你能看到元稹的毛病:到处涂画。其实,他们那时候还不叫文物,而且,这种事还算好事儿,叫做风雅。

通过题壁传播。

还记得宋江浔阳楼上题反诗吗?黄文炳上楼,观见壁上题咏甚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他们的习惯,而且是好习惯。光看名字,就知道古人是多么爱这么做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题李凝幽居》、《题西林壁》、《题大庚岭北驿》。还有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隔着千年,你都能感觉到李白借着凤凰台的墙壁,和崔颢较劲。

在墙上题诗,尤其在人流密集场所的墙壁上,能迅速传播作者的才华和知名度。感觉这就是典型的户外广告。只不过他们是写上去,我们是印上去的。

通过八卦传播。

人们天生就喜欢八卦,八卦的传播力度也是很大的。李白在深山看老太太“铁杵磨针”的故事,白居易“老妪能解”的故事,齐己“一字师”的故事,韦庄“人面桃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会吸引大批吃瓜群众刨根究底,一探究竟,好奇加速了诗歌的传播。

这些方法使诗歌快速传播,为人熟知。但这只能传一时,传一世。要想世世代代的流传,还得靠诗集。诗集的传播虽然不够快,但是够久。

古代虽然不如现代交通方便,信息畅通,但也是很努力的传播着自己的才华,并且泽被后世。诗文传播,速度重要,才华更重要。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越古代,可是,如果没有才华的支撑,我们也不会比古人更优秀。所以,趁现在还早,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华。

我是月淡风青,谢谢您的支持。


月淡风青


口碑。人类最精灵的特质是适者生存,因为我们不了解古人,所以我们才把他们想象的不可思议。事实上无论任何时候的人都有它的聪明和智慧。人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其传递能力与速度让现代人无法想象!




老山楂AHJZ


古代诗词传播的方法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新闻、图片,个人的文章、诗词、照片,只要发到互联网上,瞬间就会传遍全世界的每个角落。然而,古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情况下,信息传递是十分落后的。就是国家最为紧急的军情战报,也只能靠烽火传递。




皇帝的紧急诏书、圣旨等,也是利用驿站快马连夜换乘,最快的速度也只能是日八百里加急,自京城到边陲也要几天甚至十几天时间。虽然秦汉时期国家就设有专门的邮驿,但是,它只负责官方文书,而不负责民间信件的传递。那么,文人雅士所写的诗词、文赋等,又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呢?




1.手抄式传播。



我国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个人的诗词、文赋,除少数利用自然物象,如鸿雁、红叶等传递之外,更多的还是手抄式传播,即使在唐朝开始设立民间通信组织之后,仍然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级别高一些的官员,大多是进士、举人出身,文化学养十分丰厚。为了仕途和学习的需要,举子们都会攀附上去。他们的诗词、文章,弟子们也会争相传抄。唐朝时期举子进京赶考,皇榜高中者都会到大雁塔墙壁上题诗留念,文人雅士也会争相传抄,从而传播到全国各地。



唐宋时期民间不少旅店的墙壁上还专门辟有“诗板”,以方便来往秀才、举人和才女们题诗。有的地方名人写的诗词和对联,或刻成碑立于风景名胜区,或做成对联和匾额,悬挂于寺院、道观,供人们欣赏。这些悬挂在公众场合的诗词、联句,都有可能被有心人传抄出去,其中经典诗词还会被文人们反复传抄,就达到了广泛传播的目的。



2.歌妓吟唱式传播。



中国古代歌妓种类繁多,朝廷有宫妓,官家有官妓,军营有军妓,富人有家妓,就连青楼、酒肆都有专门的市井歌妓。南京的秦淮河,就是歌妓乐工云集的地方,有的还演绎出了不少动人的爱情故事和侠义歌妓。




古时候的文人雅士大多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有的还会与歌妓有直接联系,专门为某一歌妓填词供其吟唱。尤其是进入中唐以后,随着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诗词吟唱更富有节律感,歌妓们喜于吟唱,诗人与歌妓乐工的关系就变得更为密切。所以,就出现了“送妓”、“别妓”、“赠妓”等有着强烈感情色彩的诗作。




古代虽然交通不便,但是,歌妓乐工的流动和身份转化也是常有的。她们从民间选人宫廷,会把在民间吟唱的诗词带入宫廷;而从宫廷流落到民间的歌妓,又会把在宫廷吟唱的词曲带入民间。这样,她们就成了宫廷与民间词曲的传播者。还有的歌妓或随着诗人迁徙,或诗人之间相互交换、赠送歌妓,也让她们有了在各地相互传播的机会。






诗人与歌妓的互动,也大大刺激了诗人创作的热情,使他们有感而发,创作出大量名篇佳作。有的没有名人名作时,歌妓们还会到有名的酒楼,传抄名曲回去吟唱。这样,歌妓们相互传唱,就有效地起到了诗词传播的作用,经典的诗词也会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迅速流传开来。




3.聚会唱和式传播。



古代科举考试,不同时代虽然考试内容不尽统一,但是,诗词、文赋都是不可少的。因此,古代文人一般都能吟诗填词,文人相聚就免不了要即席吟唱,就诞生了类似于现在的“沙龙”式的“诗社”。





县有县社,乡有乡社,甚至大的家族里都成立有诗社。古典小说《红楼梦》里就有“海棠诗社”、“菊花诗社”、“赏雪诗社”、“桃花诗社”等,旨在“宴集诗人於风庭月榭;醉飞吟盏於帘杏溪桃,作诗吟辞以显大观园众姊妹之文采不让桃李须眉”。




文人雅聚式的赋诗、唱和,有的就会整理成册。唐代刘禹锡曾把与李德裕的唱和诗专门编为一集,名为《吴蜀集》。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就是东晋永和年间,以王羲之、谢安为首的41位文人雅士,相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畅叙幽情,从而写下了数十首诗歌而集成一集,并由大书法家王羲之作序,从而流传开来。





有的诗人还常常奔走于贵族豪门和王公大臣的宴会,进行即席吟唱。据传唐朝大历年间的卢纶、李瑞等所谓的“十才子”,就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和王公贵族的宴席,当场赋咏、朗诵自己的酬答之作,因而名声大振。历代这种雅聚式吟唱,或由文人之间相互传抄,或结集成册,进行交流、学习,从而达到了广泛传播的目的。



4.结集出版式传播。



古代文人若取得功名,朝廷会给一些诸如减赋、免劳役等优惠政策,还会得到社会上的尊重。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写诗填词、整理诗作。唐代出现雕版印刷术之后,又大大拓展了诗词、歌赋传播的数量和速度。



尤其是到了宋代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我国的印刷技术又得以大大提高,官刻、坊刻、私刻三大出版方式互为补充。




为了使自己的诗词得以广泛传播,不少家底殷实的诗人在世时,就会自己出资结集刊印。有的在有生之年来不及刊印的,则是由后代或朋友整理、结集、出版。对于民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的诗词,有心人也会收集整理,结集出版。




官方为了传播文化,提高民族的国学能力,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也会遍搜民间有影响的诗作,经过甄别,遴选出经典作品,由国家出资编撰、结集出版。早在周朝时期,朝廷就专门设有“采诗官”,“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共音律,以闻天子。”经过一代一代的舍粗取精、去伪存真,再加上民间邮递机构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历史上的经典诗词、歌赋结集刊印后就得以快速传播,并永久地流传下来。





总之,虽然古代交通、通讯不发达,但是,为了传播诗词、文章,官方、民间、仁人、志士,也会想尽办法进行收集、整理、传播,才使古代的国学精粹得以流传下来,为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