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商朝又稱殷、殷商(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晚期,中國的歷史從半信半疑的時代過渡到信史時代。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帝國,相對於夏具有更豐富的考古發現。原夏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帝國後建立。經歷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因為夏朝至今無法確立他的實際存在,所以採取第一個王朝為商王朝的說法。

紂王。

帝辛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諡帝辛,周武王稱其為“紂王”。帝辛是帝乙之子,有雄才,致力於用兵東南;牧野之戰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在距離朝歌(今河南淇縣)七十里外的牧野擊敗商軍,商帝辛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滅亡。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周幽王。

西周最後一代君主。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宮涅,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西戎進攻幽王,幽王因之前烽火戲諸侯,對於諸侯失去了信任,諸侯沒有前來相救,最後幽王在驪山下被殺,褒姒被擄走後下落不明,犬戎“盡取周賂而去”,西周滅亡。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東周。

周赧王,姓姬,名延,或名赧,皇甫謐說名誕。《竹書紀年》作周隱王,為周慎靚王之子。據傳即位於前314年。在位59年,是周朝在位最長的君主。但他在位時期,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王畿(現在的洛陽附近,當時是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王五十九年,駕崩。是年,秦遷九鼎,佔王畿,滅東周。

秦朝

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實現了大範圍的統一,推及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為後世奠定了兩千年的中央集權王朝雛形。秦朝最後一位皇帝是秦子嬰。子嬰父親為秦始皇長子扶蘇。漢元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項羽在進入咸陽之後殺死了子嬰。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西漢

一個民族因為他而得名。漢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由此可知。漢高祖是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西漢有所作為的著名皇帝有很多,漢高祖,文景之治的文帝和景帝,漢武帝,漢宣帝等等。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佈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孺子嬰(5年-25年),西漢末代皇帝(6年—8年十一月在位),號孺子,是楚孝王劉囂曾孫、廣戚侯劉顯子、漢宣帝的玄孫。初始元年(8年),王莽將“攝皇帝”稱號改稱“假皇帝”;同年,王莽自稱漢太祖劉邦要他做皇帝,便強迫劉嬰禪位給他,建國號“新”,更始二年(24年),王莽為更始帝劉玄所敗,劉嬰當時身在長安。平陵人方望等人依據天象認為劉玄必敗,而劉嬰才是天子正統,便起兵將劉嬰迎至臨涇,擁立為天子。更始三年(25年),劉玄派遣丞相李松將其擊破,劉嬰被殺。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東漢又稱為後漢,乃為區別於西漢之前漢。又取漢朝中興之意,稱為中漢。東漢時人稱首都雒陽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東漢同樣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前期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在東漢儒學發展更加蓬勃,當然,皇帝積極參與學術研究,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漢獻帝(181年-234年4月21日),名劉協,字伯和,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期是從189年到220年。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兒子曹丕認為自己在北方的地位已經足夠穩固,於十月乙卯日(11月25迫劉協將帝位禪讓給他,建立魏國。封劉協為山陽公。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以素服為他發喪。八月壬申,葬於禪陵。諡號為孝獻皇帝。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三國時期作為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之一,此時的民眾基本是十室九空,餓殍遍地。人們的求生意識勝過一切,連年的戰亂導致了三國(魏蜀吳)實力都相比較漢代而言差了許多,三國時期基本沒有多少的社會進步,九品中正制的確立相比較漢代的察舉制在選官制度上有所進步。

劉禪(207年-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字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後一位皇帝,223年—263年在位。蜀漢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公。劉禪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271年,晉武帝泰始七年,劉禪去世,晉諡劉禪為思公。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曹奐(246年-303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是曹魏的最後一位皇帝,260年到265年在位,後禪位於司馬炎,此後被廢為陳留王,諡號元帝。魏亡後,曹奐被封為陳留王,並遷居鄴城。出城時,太傅司馬孚握著他的手說:“我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晉武帝司馬炎允許曹奐仍保有皇帝儀仗、用皇家禮儀祭祖、不以臣下自稱。於晉惠帝太安元年(303年)逝世於許昌,享年五十八歲,以皇帝禮葬,追封元皇帝,後人稱魏元帝。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國三國時代東吳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孫權被廢去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孫和的長子,也是東吳的最後一位皇帝。孫皓歸晉之後,被賜號為歸命侯,在洛城居住,有一回晉武帝與王濟下棋,問孫皓:“聽說你在吳國時剝人面、刖人足,有這回事嗎?”孫皓回答說:“作為人臣而失禮於君主,他就應當受這種刑罰。”四年後去世。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西晉(266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國的一個時期,乃於266年由晉武帝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這朝代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晉朝本身承接了東漢晚期至曹魏期間的割據局面,地方上世族影響力遠超帝王。如司馬氏本身就是世族權臣,控制曹魏朝廷,並篡魏自立。所以司馬炎在篡魏得手後,為免其他世族、權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員為王,在地方上作為維護皇室的力量。

晉愍帝司馬業(300年-318年2月7日),西晉的第四任皇帝,也是西晉的最後一任皇帝。字彥旗。司馬業為吳王司馬晏之子,晉武帝之孫。晉愍帝在食糧斷絕的情況之下於建興四年十一月十一日(316年12月11日)投降前趙。之後晉愍帝被送往平陽,封為懷平侯,並且承受身為狩獵隊伍的前導以及宴會洗杯子的雜役的屈辱,而且憤怒之下殺了劉曜的親人,於建興五年十二月二十日(318年2月7日)被殺。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東晉,中國朝代名(317年-420年),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內遷的北方遊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晉朝(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本身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 。

晉恭帝司馬德文(386年-421年),字德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東晉的末代皇帝。為晉孝武帝之子,晉安帝之胞弟,母親是淑媛陳歸女。初封琅邪王,後在桓玄篡位後長期侍奉晉安帝左右。晉安帝死後被劉裕以遺詔立為皇帝,但其時劉裕已經完全掌握東晉朝政,司馬德文僅為傀儡而已。劉裕篡晉後為零陵王,次年遇害。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隋朝(581年3月4日—619年5月23日)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581年3月4日,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619年5月23日,隋哀帝禪讓王世充,隋朝滅亡,國祚38年。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此朝代深刻影響往後唐朝、宋朝及以後中國朝代(至現今仍存影響力)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

隋恭帝楊侑(605年-619年9月14日),隋煬帝長子楊昭的第三子,初封陳王,後改封代王。煬後改隋煬帝幸江都,留其為長安留守。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攻克長安之後,被李淵立為傀儡皇帝,尊楊廣為太上皇。618年禪位於李淵,封楊侑為酅國公,唐朝武德二年八月初一丁酉日(619年9月14日)去世,終年15歲,死後諡號隋恭帝。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朝代之一。國號唐是晉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為胡漢融合後的大帝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關隴集團,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國之一,封為唐國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晉陽(今山西太原)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建國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統一天下。唐朝的首都為長安(今陝西西安),並且設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等等陪都。

唐哀帝李柷(“柷”,拼音:zhù;892年-908年),原名

祚。唐昭宗第九子,生母何皇后。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除武則天和殤帝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廢。次年死,得年17歲,葬於溫陵。

遜位後,李柷被迫遷到曹州(在今山東省內),次年(908年)二月二十一日被朱晃毒死。朱晃上諡號為

哀皇帝,以王禮葬於濟陰縣之定陶鄉。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以其建都於北方汴梁(今河南開封市),為別於南宋而史稱北宋。北宋乃由後周末帝禪讓趙匡胤開始,統治了以黃河中下游流域以南一帶的以漢族人為主體的生活地區。北宋政權先後與遼、金及西夏對峙。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滅亡。共歷9帝,167年。宋欽宗趙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諡號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趙桓受父宋徽宗禪讓後即位為皇帝,是為宋欽宗,改元靖康。即位後立刻貶蔡京、童貫等人,然後重用李綱抗金。但是他十分懦弱無能,優柔寡斷。後來聽從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向女真求和。金國趁此機會於靖康二年(1127年)南下渡黃河破宋京東京(今開封),史稱靖康之變。

《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宋紹興二十六年(金朝正隆元年,1156年)六月,宋欽宗去世。關於死因,眾說紛紜,傳說為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叫57歲的欽宗和81歲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宋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3]。五年後,紹興三十一年(正隆六年,1161年)欽宗死訊傳到南宋,這使得對於欽宗去世於1156年還是1161年也產生爭議。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1127年6月12日,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宋朝,以都城臨安位於南方,史稱南宋,以別於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金朝、西遼、大理國、西夏、吐蕃及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帝國為並存政權。

南宋由於軍事實力始終不敵金國,統治範圍被迫限於淮水秦嶺以南的華南地區,與金國長期軍事對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經濟、手工業、對外貿易、武器製造及科技的高度發展。

趙昺(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又稱

宋帝昺,宋朝末代皇帝(第十八位,1278年5月10日—1279年3月19日在位);在位十個月,享年9歲。南宋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趙禥的少子,母俞修容。前任皇帝宋端宗趙昰的異母弟。先後被封為

永國公、

信王、

廣王等。

景炎三年(1278年),宋端宗崩,以至軍心渙散,無心戀戰。當時陸秀夫在吻州梅蔚(即今日香港大嶼山梅窩),改吻州為祥龍縣,擁立趙昺為皇帝,改元“祥興”,仍奉端宗母楊淑妃為太后,並逃往新會崖山避難。

元朝命大將張弘範大舉進攻崖山的趙昺小朝廷。事實上,當時的宋軍還未到岸,一行人還在海上。宋軍水師在張世傑的指揮下進行頑抗,在崖門海域裡與元朝軍隊交戰,史稱崖山戰役,這場戰役關係到南宋流亡小朝廷的興亡。結果,宋軍全軍覆滅。西元1279年3月19日,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便揹著這位剛滿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殉國,楊太后亦投海殉國。宋朝滅亡。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脫脫等的評價是:“宋之亡徵,已非一日。歷數有歸,真主御世,而宋之遺臣,區區奉二王為海上之謀,可謂不知天命也已。然人臣忠於所事而至於斯,其亦可悲也夫!”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元朝是首次統一全中國地區的征服王朝。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國號

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滅南宋。

元朝承襲大蒙古國主要的領土,經過多次擴展後,於1310年元武宗時期達到最大,西到吐魯番,西南包括西藏、雲南及緬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與北海、鄂畢河東部,東到日本海,被譽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元朝且為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與伊兒汗國等四大汗國的宗主國,其藩屬國涵蓋高麗與東南亞各國。元惠宗妥懽帖睦爾,明朝諡號為

順皇帝,又稱

至正帝,

庚申帝,

庚申君,於1320年5月25日出生,1370年5月23日去世於應昌,是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遁前的最後一位皇帝,後元朝在北方的朝廷被稱為北元,在位時間是從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3日,在位37年。

元惠宗在上都和應昌那裡曾兩次組織兵力試圖收復大都,但都被明朝軍隊擊敗。至正三十年(洪武三年)四月二十八日(1370年5月23日)元惠宗因痢疾在應昌去世,享年51歲。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明朝(1368年 1月23日-1644年 4月25日),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

公元1368年,時為韓宋吳王的朱元璋,在統一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群雄勢力後。於當年農曆正月初四日,在應天府登基,國號

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光宗第五子,熹宗異母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為淑女劉氏,年號崇禎。

李自成軍攻入京師。太監王廉急告皇帝,思宗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明思宗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又逼周後自殺,手刃袁妃(未死)、長平公主(未死)、昭仁公主。

然後思宗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明思宗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涼德藐躬(也有一說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三月二十一日屍體被發現,大順軍將明思宗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梓宮暫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邊。

大清帝國(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史稱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征服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

中國歷史上末代帝王們的最終歸宿。

愛新覺羅·溥儀,末代皇帝,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辛亥以後,宣佈退位。抗戰時由於充當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傀儡皇帝,被定為戰犯,後被毛主席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公民,1967年在北京死去。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偽滿洲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15分,愛新覺羅·溥儀因腎癌晚期在北京人民醫院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對於這個世界,溥儀還有太多的留戀和嚮往,在臨終的前幾天,他曾拉著前來探視的朋友李以劻和範漢傑的手說:“我不該死得這麼快!我還沒有多做點事……”

他的一生,做過封建皇帝,做過共和國元首(滿洲國執政),做過君主立憲的滿洲皇帝,做過階下囚,最後終於成為了一名新中國的公民。

如諸位喜歡的話,還請多多點贊與關注,小生拜謝。

您的每一份支持,小生都銘記在心,由衷的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