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孔夫子氣急敗壞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後世當成“正面教材”?

孔子給國人的印象,一直是儒雅的夫子形象,是開創儒學的著名教育家。正是由於名聲太大,人們都當孔子是教書界的牛人,以為不管什麼人遇見他都會被教育得畢恭畢敬,深諳仁、義、禮、智、信的精華。其實,孔子弟子三千,一群好學生中也會出現一個“刺兒頭”,對於這樣的學生,孔子都覺得頭痛。

讓孔夫子氣急敗壞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後世當成“正面教材”?

宰予,就是孔子弟子中那個不同於常人的“壞學生”。起初宰予依靠自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的天賦,很受孔子的喜愛,孔子以得到一名天資聰穎的學生而欣喜。可是接觸時間久了,宰予另一種善於與老師“作對”的個性就顯露出來了。

讓孔夫子氣急敗壞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後世當成“正面教材”?

宰予問孔子“都說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這三年時間什麼都不做,之前的學問和本領都荒廢了,不是浪費時間嗎?為何不定成守喪一年?”關於三年喪期,在後世多個朝代中,都得到重視。不論官員做了多高的官,遇到父親或母親去世,就得回家“丁憂”,也就是辭官回家守孝。對於這樣的暫時脫崗,皇帝一般也能理解,世人把重視守喪看成是衡量一個人是否重視孝道的標準。

讓孔夫子氣急敗壞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後世當成“正面教材”?

對於宰予提出的這個驚世駭俗的問題,孔子起初耐心解答“父母養育子女,養到三歲才能知曉道理,子女如果在父母去世後,不能為他們守孝三年,怎麼能算是懂得孝道?不愛父母,又怎麼愛別人?”接著他還反問“難道你就能在父親去世一年時,讓自己恢復往日狀態嗎?”一般的弟子肯定會覺得受教,馬上表態知錯,而宰予卻毫不猶豫,直接回答“我能啊!”氣得孔子對他沒有辦法,說“你能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辦吧”,從此孔子認定這個弟子沒良心,缺乏感恩之情。

讓孔夫子氣急敗壞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後世當成“正面教材”?

這還只是宰予善於提問的一面,更讓孔子無法忍受的,是他沒事刁難老師的“頑皮”習性。一次宰予問孔子“如果一個好心人掉到水井中,另一個好心人路過,他應該憐憫此人跳進去救人嗎?”孔子一聽,這是學生又給自己設圈套了,如果說不跳,那不是沒有同情心?如果跳下去,不是成了愚蠢的人?於是,他回答“看見有人掉井中,應該盡力去救人,問什麼跳與不跳的問題,有什麼意義呢?”這一題,孔子算是成功避開,維護了自己做老師的尊嚴。

讓孔夫子氣急敗壞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後世當成“正面教材”?

宰予不會事事盲目聽從老師的意思,遇到表達機會,會毫不猶豫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別人問他,做牌位的木材有什麼講究?他提到了周朝曾經用栗子樹做牌位,就是為了令百姓顫慄,這解釋等於是揭露周朝的汙點。而孔子一直想恢復周朝禮數,弟子這麼表達,讓孔子感到措手不及,趕緊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把這個話題岔開了。

讓孔夫子氣急敗壞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後世當成“正面教材”?

宰予不僅善於提出刁鑽問題,做學問時也經常懈怠。一次,孔子逮到他大白天睡覺。別人都在讀書學習,宰予卻矇頭大睡,孔子氣得當眾罵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這對孔夫子來說,已經算是最大限度的髒話了,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宰予是一塊腐朽不堪的木頭,不值得去費心雕琢,更是一面沾滿糞土的牆,不值得為它粉刷。讓弟子遍天下的孔子如此痛斥,可見宰予真不是一個省心的學生。

讓孔夫子氣急敗壞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後世當成“正面教材”?

不過,他這種個性雖然“折磨”老師,但在之後的事業中,卻表現得非常出色。他隨孔子周遊列國多年,曾經多次授命與齊國、楚國的上層社會交流,攢下了名望和人脈,後來還當了齊國臨淄大夫。多年後,唐朝時他被追封為“齊侯”、北宋時被封“臨淄公”、南宋時被加封“齊公”,到了明朝,又被尊為“先賢宰予”。可見後世對他的評價非常好,都把他當成正面教材。

讓孔夫子氣急敗壞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後世當成“正面教材”?

其實如果在現代,宰予或許是更受歡迎的那類人。雖然上學時調皮搗蛋,讓老師頭疼,但是他敢於質疑,不做書呆子,能言善辯,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正是社會需要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