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孔夫子气急败坏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后世当成“正面教材”?

孔子给国人的印象,一直是儒雅的夫子形象,是开创儒学的著名教育家。正是由于名声太大,人们都当孔子是教书界的牛人,以为不管什么人遇见他都会被教育得毕恭毕敬,深谙仁、义、礼、智、信的精华。其实,孔子弟子三千,一群好学生中也会出现一个“刺儿头”,对于这样的学生,孔子都觉得头痛。

让孔夫子气急败坏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后世当成“正面教材”?

宰予,就是孔子弟子中那个不同于常人的“坏学生”。起初宰予依靠自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天赋,很受孔子的喜爱,孔子以得到一名天资聪颖的学生而欣喜。可是接触时间久了,宰予另一种善于与老师“作对”的个性就显露出来了。

让孔夫子气急败坏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后世当成“正面教材”?

宰予问孔子“都说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这三年时间什么都不做,之前的学问和本领都荒废了,不是浪费时间吗?为何不定成守丧一年?”关于三年丧期,在后世多个朝代中,都得到重视。不论官员做了多高的官,遇到父亲或母亲去世,就得回家“丁忧”,也就是辞官回家守孝。对于这样的暂时脱岗,皇帝一般也能理解,世人把重视守丧看成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重视孝道的标准。

让孔夫子气急败坏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后世当成“正面教材”?

对于宰予提出的这个惊世骇俗的问题,孔子起初耐心解答“父母养育子女,养到三岁才能知晓道理,子女如果在父母去世后,不能为他们守孝三年,怎么能算是懂得孝道?不爱父母,又怎么爱别人?”接着他还反问“难道你就能在父亲去世一年时,让自己恢复往日状态吗?”一般的弟子肯定会觉得受教,马上表态知错,而宰予却毫不犹豫,直接回答“我能啊!”气得孔子对他没有办法,说“你能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办吧”,从此孔子认定这个弟子没良心,缺乏感恩之情。

让孔夫子气急败坏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后世当成“正面教材”?

这还只是宰予善于提问的一面,更让孔子无法忍受的,是他没事刁难老师的“顽皮”习性。一次宰予问孔子“如果一个好心人掉到水井中,另一个好心人路过,他应该怜悯此人跳进去救人吗?”孔子一听,这是学生又给自己设圈套了,如果说不跳,那不是没有同情心?如果跳下去,不是成了愚蠢的人?于是,他回答“看见有人掉井中,应该尽力去救人,问什么跳与不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呢?”这一题,孔子算是成功避开,维护了自己做老师的尊严。

让孔夫子气急败坏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后世当成“正面教材”?

宰予不会事事盲目听从老师的意思,遇到表达机会,会毫不犹豫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别人问他,做牌位的木材有什么讲究?他提到了周朝曾经用栗子树做牌位,就是为了令百姓颤栗,这解释等于是揭露周朝的污点。而孔子一直想恢复周朝礼数,弟子这么表达,让孔子感到措手不及,赶紧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把这个话题岔开了。

让孔夫子气急败坏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后世当成“正面教材”?

宰予不仅善于提出刁钻问题,做学问时也经常懈怠。一次,孔子逮到他大白天睡觉。别人都在读书学习,宰予却蒙头大睡,孔子气得当众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对孔夫子来说,已经算是最大限度的脏话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宰予是一块腐朽不堪的木头,不值得去费心雕琢,更是一面沾满粪土的墙,不值得为它粉刷。让弟子遍天下的孔子如此痛斥,可见宰予真不是一个省心的学生。

让孔夫子气急败坏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后世当成“正面教材”?

不过,他这种个性虽然“折磨”老师,但在之后的事业中,却表现得非常出色。他随孔子周游列国多年,曾经多次授命与齐国、楚国的上层社会交流,攒下了名望和人脉,后来还当了齐国临淄大夫。多年后,唐朝时他被追封为“齐侯”、北宋时被封“临淄公”、南宋时被加封“齐公”,到了明朝,又被尊为“先贤宰予”。可见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好,都把他当成正面教材。

让孔夫子气急败坏的“差生”,居然多次被后世当成“正面教材”?

其实如果在现代,宰予或许是更受欢迎的那类人。虽然上学时调皮捣蛋,让老师头疼,但是他敢于质疑,不做书呆子,能言善辩,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