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品读第二十七章 要客观正确看待”差生“或”坏人“


道德经品读第二十七章 要客观正确看待”差生“或”坏人“


【感悟】

一、老子讲了“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五善,行为不留下不利痕迹、说话不留下把柄、计算不用工具(默记事物发展变化,找出规律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状态)、善于封闭自己,不用锁和闩(关键时刻保全自己);不用绳索就可以捆绑人,对事物有绝对的掌控力。这样的人是完人,是高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是我们的榜样和目标。

二、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

作为一个管理者、领导者、教育者,又或者仅仅是同事、朋友,要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优点,劝勉他、诱导他。

不凭借自己自己单一的评价标准,而嫌弃厌恶他人,也许他在这方面不行,在另一方面却有独到的智慧,所谓人尽其才,更有句话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又比如孩子,鉴于现如今注重分数、围绕高考的教育体系来说,我们经常会出现习惯性思维,假如一个孩子成绩不好,那他就是个“差生”、“学渣”,可是其实,他可能只是对于学习不擅长,但是他有运动天赋、艺术细胞或者极强的动手能力。

作为家长或者老师,要有“世上绝没有无用之人”的观念,要学会看到一个人的“立体面”,挖掘他的潜力,开发他的智能。

对于物品,我们同样也要学会看到他的价值,在丢弃之前,想想它还可以派什么用场,比如,我把家里喝空的茶叶桶,精美小巧,底部凿洞,种上多肉,本该扔进垃圾桶的东西,现在却成了家中的一道风景。


道德经品读第二十七章 要客观正确看待”差生“或”坏人“


现在的人,喜欢买买买,又喜新厌旧,不停扔扔扔,买的时候,要想想到底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必须要买的;扔的时候,想一想,它还能不能有其他用场,可能变换下思路,它又在其他地方大放异彩了呢。

另一方面,遵循规律、道的人,对于不“善”之人,即不遵循道的人,要吸取他的教训,给自己提示警醒,提醒自己不犯他同样的错误,不让自己因同样的原因被他人厌恶。

一个人要学会不停探索追求事物表面背后的本质和本性,做一个“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之人。


道德经品读第二十七章 要客观正确看待”差生“或”坏人“


三、要明白,即使智商超高、聪明绝顶的人,假如不按照规律行事,他还是愚昧的,还是不会有好的结局。

要包容淡定,看别人未看之本,容别人不容之人,忍别人不忍之事,看清看透,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

这里的“善人”指能够认识大道并能遵循大道行事的人;“不善人”即不能顺从大道行事的人。


道德经品读第二十七章 要客观正确看待”差生“或”坏人“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大家好,我是拂尘记,写日常感悟,聊亲子日常,拂生活尘埃,感人间之爱。

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加入我的圈子,我们一起品读道德经,一起来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