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前段時間隨著電影《流浪地球》的大火,又再一次引爆了全民討論科幻電影的熱潮,圍繞“

中國為什麼長久以來拍不了好科幻”的話題,輿論迅速分成多種觀點,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意見討論。

在討論中,很多人拿來參照對比的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毫無疑問的電影強國:

美國。

美國科幻電影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曾拍出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科幻電影《太空漫遊2001》,再往後經過數十年技術沉澱與工業體系的逐步強化,伴隨著快餐文化的興盛,又出現了近幾年無比火爆的“漫威科幻電影系列”。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太空漫遊2001》劇照

通過此類快餐文化電影,尤其展現出美國文化中所崇尚的“個人英雄主義”,即一部科幻電影,不論是超級英雄題材,還是災難題材,大多數都以“單個人物”為主導,或在電影中拯救世界,擊敗入侵地球的外星人,或是在末日災難來臨之際力挽狂瀾,拯救人類文明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鋼鐵俠》劇照

同時此類電影的精神內核,也是西方主流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並在歐美人群中得到了廣泛認可。

與之相反的,則是我國自古以來所頌揚的“集體主義精神”。

這也是我國人民普遍認同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即面對巨大的災難或問題時,需要依靠集體或者團隊的力量來解決,只有集體主義的力量,才能克服一切困境。

這種價值觀念,同樣體現在《流浪地球》的結尾,當救援隊隊長與全世界多國救援隊同時推動地球發動機的“撞針”時,集體主義的精神便由此完美體現。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流浪地球》劇照

而我個人認為,這或許也正是《流浪地球》能夠在國內收穫諸多認可的原因之一,因為電影突出的主題,符合我們所強調的主流文化,即面對困難,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但一群人齊心協力,最終就能成功克服。

很多人以此觀點為基礎,舉例美國科幻電影中的常見套路,認為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顯然不符合我們中國人所崇尚的“集體主義精神”,因此我們常見的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美式科幻電影模式,便不適合套用在我國的科幻電影之中。

如果硬套,比如用美國的電影套路,講“一個人拯救地球”的科幻故事,放到中國的社會背景框架中,就會顯得不倫不類。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集體主義的觀念也早在孔子時期便深入人心,儒家極力詮釋“仁一禮”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強調促進社會發展的力量,主要來自於“

凝聚人心,整合人心,維繫人心”這三方面因素。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孔子

首先,集體主義觀念最早由孔子提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這句話的意思可理解為:

每個人都應當遵從自身“欲立”和“欲達”的願望,與他人合作,互相幫助,在幫助別人成就“立”和“達”的過程中,同時也成就了自身的“立”與“達”。

這種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六個字:個人奉獻集體。

比如在遇到影響集體利益的困難時,每個人的利益都與之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與他人合作,互相幫助,就能共同解決問題,最終使集體的利益得到保護,而因為個人的利益也包含在集體之中,因此也同樣免遭侵害。

再深入來說,孔子所提出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pì),可謂仁之方也已。”

這句話中的四個字,便很好詮釋了“如何實現集體主義精神,從而使自己‘立’與‘達’”的方法,正是“能近取譬”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通俗來說就是: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在關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也留意身邊人所遇到的困難,在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的同時,自身也會得到提高,下一次若遇到相同的困難時,自身才不會驚慌失措,而是具備處理的經驗,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透過這個觀點,再說回中國怎樣才能拍出好科幻?

因為我國自古以來受儒家文化深刻薰陶,早已形成以“集體主義精神”為核心的社會價值觀,因此簡單的“個人英雄主義”,顯然不適用於我國的基本國情。

只有在電影劇情中突出“集體主義精神”的核心概念,才能最大程度收穫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在弘揚“集體主義精神”的同時,也能喚醒大眾心中對於“集體主義精神”的共鳴。

在精神上獲得共鳴,大眾自然就會對電影本身產生強烈的認同感,社會評價自然也會緊隨這種精神共鳴而提高。

最簡單的例子,正如2017年創造空前影響力的《戰狼2》,導演吳京通過在電影中表達出強盛的國力,從而營造出國人認可的“精神共鳴”,便使得《戰狼2》在我國社會收到了廣泛讚譽,這正是通過

“精神共鳴而提高社會評價”的成功事例。

注:由於電影題材與宣揚的主題不同,在此只討論電影中的“精神共鳴”)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戰狼2》劇照

所以我個人認為,要想拍出一部人民群眾認可的好的科幻電影,首先第一步需要做到的,就是要先通過故事情節,體現出國人所認可的“

集體主義精神”,而不能誇誇其談,直接套用美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放進帶有我國獨特社會背景框架的電影中,那會是十分危險的做法。

即使電影前半段始終圍繞個人的故事情節展開,但到最後,也要回歸於“集體主義精神”的主題,這樣就會在電影的最後階段,由一層層情感鋪墊所累積的觀影情緒,將會隨著“集體主義精神”的體現而爆發。

比如《流浪地球》中的情節安排,前半段一直在通過男女主的視角,講述太陽熄滅這一巨大災難所帶給全人類的痛苦,之後經歷了一系列磨難,面臨即將撞擊木星的難題時,再次將解決問題的方法,迴歸到“集體主義精神”上,正如我前文所說的“中國救援隊與全球各國救援隊共同推動撞針”,便是“集體主義精神”最完美的展現。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流浪地球》劇照

而這也正是儒家所推崇的“”之觀念。

孔子認為,“”的觀念要立足於“集體利益”的主體,即站在集體利益的角度上出發,敢於奉獻集體,才能體現出個人最大程度的“”,比如在必要時刻,個人可以為家庭和國家做出犧牲,在這種情景下,個人的“

”便會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我們舉個通俗的例子就很好理解了,打比方張三的家庭比較困難,與此同時他的母親不幸患上重病,需要進行肝臟移植,而幸運的是,醫生告訴張三,他的部分肝臟可以移植給母親,從而治癒母親的重病,但有一點前提,張三本身患有一定程度的“脂肪肝”,因此需要他通過運動和節食,在最短時間內減去內臟脂肪,以此才能完成移植手術。

於是張三在短短兩週內,每天暴走數萬步,儘量控制飲食,最終成功在第十五天時,解決了自身脂肪肝的問題,從而順利將部分肝臟移植給母親,而母親的重病得以治癒。

這個例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新聞中也經常有此類報道,而這種犧牲個人利益,成就家庭集體的精神,也正是孔子所宣揚的“”。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相關新聞

在不斷運動與節食的過程中,張三自然也是十分痛苦,可他為了能夠救治母親,在這種必要時刻犧牲個人利益,最終成功治癒母親的同時,也使自身的“”得以完美體現。

再更深層次的例子,如國家遭遇危難時,個人勇於犧牲奉獻,維護國家與民族的集體利益,比如我們無比尊敬的英雄黃繼光和邱少雲等人,便是犧牲個人利益,最終維護了國家與民族的集體利益,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黃繼光等英雄,便體現出了最高層次的“仁”。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永遠的英雄——邱少雲

不惜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而成就集體,敢於奉獻,重視集體利益,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民族的道德義務與責任,也正是孔子所宣揚的“集體主義精神”。

《論語·顏淵》中記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這段話的意思是:

仲弓問:“何為‘仁’?

孔子回答說:“外出工作或辦事,對待他人要如同對待貴賓般友善,要把‘找別人幫忙’這種事,當作‘完成重大的祭祀’一樣重要。自己不願承受的,不能強加給他人。為國家辦事要沒有任何怨恨,處理家事也不能有任何怨恨。

這也正是孔子所一直弘揚的“集體主義精神”,對待他人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友善,而自己遇到問題時,如果需要藉助他人的力量來解決,要把“找別人幫忙”這件事本身當成大事來對待。

同時身處集體中,如果自己不願承受的困難,不能轉嫁到他人身上。

最後,是為國家奉獻時,不能有怨恨。即使是處理家庭小事,也不能有怨恨,否則就無法事成而損害到集體利益,最終致使國家利益或家庭利益受到損害,既然自身就在這兩種集體中,那麼自身的利益也會受到損害。

反過來說,如果人人能做到以上幾點,那麼集體的利益便能得到保護,自然也就能使個人的利益得到保護,從而在成就集體的同時,也成就了自身。

基於這個角度來說,這也正是數千年來,支撐我國文明發展與社會體系不斷完善的核心精神。

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人的集體奉獻,最終使國家這個大的集體,逐步邁向現代世界的強國之列,而在這個過程中,無數先烈奉獻出自己寶貴的青春,乃至於更加寶貴的生命。

如“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不惜放棄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與生活,而毅然決然選擇回到祖國,奉獻個人學識與力量,幫助尚處艱難時期的祖國建立航空航天工業基礎,更實現了“兩彈一星”這一足以載入史冊的偉大成就。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錢學森

這正是犧牲個人利益,成就國家與民族集體利益的完美體現

反過來說,錢學森先生已經在美國功成名就,身為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他享受著許多美國人都享受不到的優厚待遇,即使他不選擇回國,也不會受到任何人的責備。

但正是他念及祖國發展與萬億同胞的安危,最終還是選擇犧牲個人生活,從而回到故鄉報效祖國,這種偉大的精神,也正是個人奉獻集體的最有力象徵,同時也是中華兒女長久以來不斷髮展壯大的精神源泉。

而這種精神源泉,正是來自於中華文明數千年來所不斷頌揚的“集體主義精神”。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由此我個人認為,現階段的中國科幻電影要想拍好,拍出令全世界矚目的科幻佳作,首先從故事所要表達的核心概念上,就要突出國人認可的”集體主義精神“,只要做好了這一點,再輔以導演和劇創人員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各種客觀條件的逐步完善,便能夠拍出一部真正意義上,獨具中國精神與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優秀科幻電影。

我無比堅信這一點,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

從歷史的角度談:中國怎麼才能拍出好科幻?

參考文獻:

《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p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