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是「科幻+「還是「+科幻」

在拙文《科幻電影是哪種類型電影》中,我提到,科幻電影不是“類型電影”,科幻是電影的一類題材而廣泛地存在(疊加)於各種類型電影之中。

科幻电影是“科幻+“还是“+科幻”

最近我偶然聽到一種說法,科幻電影要“XX(類型)+科幻”,即在拍某種類型電影時加上點科幻元素或者披上件科幻外衣,就成為他們認為的科幻電影了。

關於這一說法,我亦不敢完全苟同。

回想一下,我們從曾經的“互聯網+”,走到現在的“+互聯網”。“+”的位置不同,主體已然不同。

科幻电影是“科幻+“还是“+科幻”

科幻作為電影特定的一類題材應該是科幻電影創作的主題主體才對,電影的主體架構應建立在科幻的邏輯基礎之上。然後在這樣的邏輯基礎之上去講一個電影故事,這才是科幻電影。而不用管它在故事架構上是哪種商業電影類型,那是故事的創作邏輯。

因此,當有了科幻的架構主體,再有了類型故事,“科幻+XX(類型)”就順理成章了。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科幻架構主體成立,電影故事邏輯成立,“科幻+故事”的科幻電影就已經成立,並不一定非要去“+類型”才成立,比如《星際穿越》。而“+類型”成立的科幻電影,則是建立在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分類基礎之上的科幻電影,比如《星球大戰》等等。

而“XX(類型)+科幻”的邏輯主體是“XX類型”,這就明確表明了該電影的本質屬性是“XX類型”電影,“+科幻”則是該類型電影附加上的科幻屬性。

科幻电影是“科幻+“还是“+科幻”

那麼,當我們明確了“科幻+”與“+科幻”之間的界限之後,我們對科幻電影的創作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首先我們必定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關於科幻的頂層設計。科學理論基礎、科幻想像、科幻(科學)邏輯、科幻(科學發展)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等,要架構好,所有的科幻想象既要爆點、燒腦、吸睛、入心,又都要符合科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優秀的科幻電影,無不是在這些方面下足了功夫,這是一部科幻電影能否成功的關鍵性基礎。

科幻电影是“科幻+“还是“+科幻”

然後就是在科幻頂層設計的基礎之上做好電影本身的頂層設計。故事架構、人設、敘事類型、人物關係、戲劇衝突設計等,除了要符合故事自身的邏輯外,一定要與科幻設計中的科幻邏輯相吻合。如果不慎,電影的設計與科幻的設計成了兩張皮甚至產生明顯的衝突了,那這部電影就一定是失敗的。

比如說,阿爾法狗贏了,於是現在很多人擔憂人工智能對人類未來的影響,於是很多人想到要拍人工智能方面的科幻電影。很好呀,這個方向絕對沒錯。

那麼你就要先想明白20年後或者50年後,

人工智能發展的科學可能性現實是什麼樣的,

人類與社會發展的可能性現實又是什麼樣的,

人工智能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什麼樣的,

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又是什麼樣的,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等等。

這樣你才能搞清楚彼時人工智能與人類衝突的內在邏輯是什麼,才有可能想明白用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結構與衝突、什麼樣的電影敘事方式、什麼樣的電影類型來把這樣一個故事講出來、講好,才有可能將這部關於人工智能的科幻電影,在科幻頂層設計和電影頂層設計這兩個層面上同時立起來。

這時候,編劇才可以去碼字,去寫具體的故事了。

科幻电影是“科幻+“还是“+科幻”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每一步都走對了,至少我們保證了我們是在創作科幻電影的正確道路上行走。至於這部科幻電影是不是好看,就看後續流程了,那是另話。

總之,我以為科幻電影的根本,首要的就是這兩條了。“科幻+”嘛,“科幻”是必要條件,“+”是充分條件,“科幻+”好了,基本上就錯不了。

當然,我想,如果一定要細分細說的話,那麼,“科幻+”是我認為的常規的科幻電影,“+科幻”則可以被稱為“泛科幻”電影。我們需要科幻電影,我相信我們也需要泛科幻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