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追捕》與《人證》,他足以被中國觀眾銘記

【一種懷念】

去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在中日關係回暖的契機下,眾多日本電影被引進,也有日本導演拍攝、中國演員參演的電影上映。實際上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有日本導演帶著作品進入中國了,這個導演就是佐藤純彌。遺憾的是,他已於2月9日去世,享年86歲,但他對於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很多人乍一看這個名字,會覺得有些陌生,但是他的兩部代表作品,在中國算得上家喻戶曉——《追捕》與《人證》。其中,由高倉健主演的《追捕》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大陸上映的第一部日本影片,近年也有吳宇森導演的翻拍版本。而《人證》裡的《草帽歌》,也是一代人對於日本電影的集體記憶。但是佐藤純彌導演與中國的緣分不止如此。除了知名的《追捕》和《人證》外,他執導的《新幹線爆炸案》《俄羅斯歸鄉夢》《愛的權力》等片都曾在大陸公映。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曾有一段時期被稱為中日蜜月期,這個時候有大量日本流行文化引進。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中日合拍片誕生。佐藤純彌於這個時期在中國拍攝了兩部電影——1982年上映的《一盤沒有下完的棋》與1988年上映的《敦煌》。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原定的日本導演是中村登,但因為中村登導演的身體原因,不能繼續影片的創作,換成了佐藤純彌。當時的報道稱佐藤純彌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正直的、有藝術才華的藝術家”,他在中日關係問題上態度很明確,認為日本侵華戰爭是一種罪惡,戰後日本人民應當向中國人民進行最誠摯的道歉,以此得到原諒。

在他進入《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創作後,將他的中日關係態度帶入了影片創作中,並希望作為影片的主題。在劇本討論會中,佐藤純彌提出了兩個至關重要的建議:一個是影片要以日本侵華戰爭為背景,故事的時間跨度需要壓縮,主要展現中日棋手及其家庭在戰爭中遭受的苦難;第二個是以時空交錯、倒敘穿插的結構展現故事。這個方案一開始在中方內部產生了矛盾,經過了多次討論,最終因為佐藤純彌作為一個日本導演,主動提出在片中展現日本軍國主義給兩國人民帶來的苦難,修改方案得到了認可。

在《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上映的次年,佐藤純彌又帶著影片《空海》到中國拍攝了外景。在陳凱歌的《妖貓傳》後,想必大家都很瞭解空海這個人物了。

作為中日友好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佐藤純彌在空海坐化一千一百五十週年之際,拍攝了這部影片。在1997年,佐藤純彌還拍攝了以侵華戰爭期間北京猿人頭蓋骨遺失事件為背景的科幻影片《北京猿人》,其中有著名華人女星王祖賢的出演。可見,中日友好是他畢生希望通過電影創作傳達的一個重要主題。

直到2010年,佐藤純彌還在堅持創作。在診斷出疾病後,佐藤純彌拒絕治療,希望可以像普通人一樣生活,自然地面對生老病死。

佐藤純彌代表了中日電影史上一段美好的時期,通過文化層面的交流,兩國之間的歷史問題得到一定的緩解,也讓我國人民在歷史角度之外,更瞭解軍國主義覆滅後的日本。儘管佐藤純彌並不是電影史所歌頌的那一類藝術大師,但從類型片創作以及歷史角度來看,他也是一個值得尊敬和紀念的人物。

□耳朵(影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