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前段时间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大火,又再一次引爆了全民讨论科幻电影的热潮,围绕“

中国为什么长久以来拍不了好科幻”的话题,舆论迅速分成多种观点,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意见讨论。

在讨论中,很多人拿来参照对比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毫无疑问的电影强国:

美国。

美国科幻电影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曾拍出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幻电影《太空漫游2001》,再往后经过数十年技术沉淀与工业体系的逐步强化,伴随着快餐文化的兴盛,又出现了近几年无比火爆的“漫威科幻电影系列”。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太空漫游2001》剧照

通过此类快餐文化电影,尤其展现出美国文化中所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即一部科幻电影,不论是超级英雄题材,还是灾难题材,大多数都以“单个人物”为主导,或在电影中拯救世界,击败入侵地球的外星人,或是在末日灾难来临之际力挽狂澜,拯救人类文明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钢铁侠》剧照

同时此类电影的精神内核,也是西方主流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并在欧美人群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与之相反的,则是我国自古以来所颂扬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也是我国人民普遍认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即面对巨大的灾难或问题时,需要依靠集体或者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只有集体主义的力量,才能克服一切困境。

这种价值观念,同样体现在《流浪地球》的结尾,当救援队队长与全世界多国救援队同时推动地球发动机的“撞针”时,集体主义的精神便由此完美体现。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流浪地球》剧照

而我个人认为,这或许也正是《流浪地球》能够在国内收获诸多认可的原因之一,因为电影突出的主题,符合我们所强调的主流文化,即面对困难,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但一群人齐心协力,最终就能成功克服。

很多人以此观点为基础,举例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常见套路,认为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显然不符合我们中国人所崇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常见的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美式科幻电影模式,便不适合套用在我国的科幻电影之中。

如果硬套,比如用美国的电影套路,讲“一个人拯救地球”的科幻故事,放到中国的社会背景框架中,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集体主义的观念也早在孔子时期便深入人心,儒家极力诠释“仁一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强调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于“

凝聚人心,整合人心,维系人心”这三方面因素。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孔子

首先,集体主义观念最早由孔子提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这句话的意思可理解为:

每个人都应当遵从自身“欲立”和“欲达”的愿望,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在帮助别人成就“立”和“达”的过程中,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立”与“达”。

这种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六个字:个人奉献集体。

比如在遇到影响集体利益的困难时,每个人的利益都与之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就能共同解决问题,最终使集体的利益得到保护,而因为个人的利益也包含在集体之中,因此也同样免遭侵害。

再深入来说,孔子所提出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p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句话中的四个字,便很好诠释了“如何实现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使自己‘立’与‘达’”的方法,正是“能近取譬”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通俗来说就是: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留意身边人所遇到的困难,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提高,下一次若遇到相同的困难时,自身才不会惊慌失措,而是具备处理的经验,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透过这个观点,再说回中国怎样才能拍出好科幻?

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受儒家文化深刻熏陶,早已形成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因此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显然不适用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只有在电影剧情中突出“集体主义精神”的核心概念,才能最大程度收获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在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能唤醒大众心中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共鸣。

在精神上获得共鸣,大众自然就会对电影本身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社会评价自然也会紧随这种精神共鸣而提高。

最简单的例子,正如2017年创造空前影响力的《战狼2》,导演吴京通过在电影中表达出强盛的国力,从而营造出国人认可的“精神共鸣”,便使得《战狼2》在我国社会收到了广泛赞誉,这正是通过

“精神共鸣而提高社会评价”的成功事例。

注:由于电影题材与宣扬的主题不同,在此只讨论电影中的“精神共鸣”)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战狼2》剧照

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想拍出一部人民群众认可的好的科幻电影,首先第一步需要做到的,就是要先通过故事情节,体现出国人所认可的“

集体主义精神”,而不能夸夸其谈,直接套用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放进带有我国独特社会背景框架的电影中,那会是十分危险的做法。

即使电影前半段始终围绕个人的故事情节展开,但到最后,也要回归于“集体主义精神”的主题,这样就会在电影的最后阶段,由一层层情感铺垫所累积的观影情绪,将会随着“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而爆发。

比如《流浪地球》中的情节安排,前半段一直在通过男女主的视角,讲述太阳熄灭这一巨大灾难所带给全人类的痛苦,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磨难,面临即将撞击木星的难题时,再次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回归到“集体主义精神”上,正如我前文所说的“中国救援队与全球各国救援队共同推动撞针”,便是“集体主义精神”最完美的展现。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流浪地球》剧照

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推崇的“”之观念。

孔子认为,“”的观念要立足于“集体利益”的主体,即站在集体利益的角度上出发,敢于奉献集体,才能体现出个人最大程度的“”,比如在必要时刻,个人可以为家庭和国家做出牺牲,在这种情景下,个人的“

”便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我们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很好理解了,打比方张三的家庭比较困难,与此同时他的母亲不幸患上重病,需要进行肝脏移植,而幸运的是,医生告诉张三,他的部分肝脏可以移植给母亲,从而治愈母亲的重病,但有一点前提,张三本身患有一定程度的“脂肪肝”,因此需要他通过运动和节食,在最短时间内减去内脏脂肪,以此才能完成移植手术。

于是张三在短短两周内,每天暴走数万步,尽量控制饮食,最终成功在第十五天时,解决了自身脂肪肝的问题,从而顺利将部分肝脏移植给母亲,而母亲的重病得以治愈。

这个例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新闻中也经常有此类报道,而这种牺牲个人利益,成就家庭集体的精神,也正是孔子所宣扬的“”。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相关新闻

在不断运动与节食的过程中,张三自然也是十分痛苦,可他为了能够救治母亲,在这种必要时刻牺牲个人利益,最终成功治愈母亲的同时,也使自身的“”得以完美体现。

再更深层次的例子,如国家遭遇危难时,个人勇于牺牲奉献,维护国家与民族的集体利益,比如我们无比尊敬的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等人,便是牺牲个人利益,最终维护了国家与民族的集体利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黄继光等英雄,便体现出了最高层次的“仁”。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永远的英雄——邱少云

不惜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而成就集体,敢于奉献,重视集体利益,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民族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也正是孔子所宣扬的“集体主义精神”。

《论语·颜渊》中记载: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段话的意思是:

仲弓问:“何为‘仁’?

孔子回答说:“外出工作或办事,对待他人要如同对待贵宾般友善,要把‘找别人帮忙’这种事,当作‘完成重大的祭祀’一样重要。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能强加给他人。为国家办事要没有任何怨恨,处理家事也不能有任何怨恨。

这也正是孔子所一直弘扬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待他人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友善,而自己遇到问题时,如果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解决,要把“找别人帮忙”这件事本身当成大事来对待。

同时身处集体中,如果自己不愿承受的困难,不能转嫁到他人身上。

最后,是为国家奉献时,不能有怨恨。即使是处理家庭小事,也不能有怨恨,否则就无法事成而损害到集体利益,最终致使国家利益或家庭利益受到损害,既然自身就在这两种集体中,那么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反过来说,如果人人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集体的利益便能得到保护,自然也就能使个人的利益得到保护,从而在成就集体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

基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数千年来,支撑我国文明发展与社会体系不断完善的核心精神。

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奉献,最终使国家这个大的集体,逐步迈向现代世界的强国之列,而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先烈奉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乃至于更加宝贵的生命。

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不惜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与生活,而毅然决然选择回到祖国,奉献个人学识与力量,帮助尚处艰难时期的祖国建立航空航天工业基础,更实现了“两弹一星”这一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成就。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钱学森

这正是牺牲个人利益,成就国家与民族集体利益的完美体现

反过来说,钱学森先生已经在美国功成名就,身为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他享受着许多美国人都享受不到的优厚待遇,即使他不选择回国,也不会受到任何人的责备。

但正是他念及祖国发展与万亿同胞的安危,最终还是选择牺牲个人生活,从而回到故乡报效祖国,这种伟大的精神,也正是个人奉献集体的最有力象征,同时也是中华儿女长久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而这种精神源泉,正是来自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所不断颂扬的“集体主义精神”。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由此我个人认为,现阶段的中国科幻电影要想拍好,拍出令全世界瞩目的科幻佳作,首先从故事所要表达的核心概念上,就要突出国人认可的”集体主义精神“,只要做好了这一点,再辅以导演和剧创人员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逐步完善,便能够拍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独具中国精神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科幻电影。

我无比坚信这一点,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

从历史的角度谈:中国怎么才能拍出好科幻?

参考文献: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p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