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中国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

科幻:中国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



现在已经很明朗了,《流浪地球》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

我对这部电影期待已久。前几年张番番炒作《三体》电影的时候,全体科幻迷都不看好,大家都认为《三体》这样的小说不是中国电影工业能够拍得出来的,更何况由张番番这种从来就没有拍过像样作品的导演操刀,毁名著是必然的。

最终,张番番的《三体》识趣地黄掉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媒体宣传的所谓“中国科幻元年”往后一推再推,终于在2019年实现了,由《流浪地球》实现了。

电影《流浪地球》实际上只是用了原著小说的整体世界设定,具体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重写的。故事集中于地球靠近木星的这一段时间,由于木星引力造成了地球发动机大面积故障,使得地球有被木星俘获,撞进木星的危险。在主人公们的努力下,木星上的氢气被点燃爆炸,产生巨大的冲击波,把地球弹开去。地球得救了。

科幻:中国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

科幻:中国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

网上许多人吐槽影片剧情和科学技术细节的不合理,我也同意其中许多槽点。比如,在人类已经可以利用“重元素聚变”驱动地球向其他恒星系迁徙的情况下,开大货车居然还是一个需要学好几年的技术活,完全没有自动驾驶这一套东西,就显得很不搭调。货车内的那些仪表盘,都是各种机械仪表,甚至还不如当今的科技水平。弄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球来代替方向盘,这玩意儿好操纵吗?

主创人员表示,他们故意选择了苏联机械工业的风格,这样中国观众更加熟悉一些,有亲切感。实际上这个说法站不住脚。中国观众看美国大片已经习惯了,并不会对苏俄式机械仪表更加热衷。而熟悉工业发展前沿的朋友们也都知道,中国的电子工业水平已经超过俄罗斯很多,在自造的歼11、歼15、歼16战斗机里用液晶显示屏取代了俄式苏27、苏30的机械仪表屏。这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所以在遥远的未来,机械仪表更加会是没人认识的老古董。

不过这都无所谓。这与其说是一个科技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美术问题,是电影主创人员在设定一种美术风格。蒸汽朋克、赛博朋克、废土科幻,都是科幻迷们很熟悉的名词,与之配套的都有一整套的美学体系。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需要有一种整体的美术设计,能不能让大部分观众欣然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票房的收入。


科幻:中国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



整个科幻电影工业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特别的电影门类。一方面,它需要展现出未来世界迷人的一面,这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主创人员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太脱离实际,以至超过了普通观众的接受能力。科幻小说的创作自由度要大很多,想象力到达哪里,笔就写到哪里。但是电影不行。拍电影必须考虑商业后果,必须照顾到男女老少各个人群的欣赏习惯,要想方设法地把尽可能多的观众拉进电影院来买票,所以就必须做许多妥协。

所以,我觉得《流浪地球》是一次成功的改编。不管从科技角度上看它有多少漏洞,不管从剧情角度上看它有多少可商榷之处,但是总体上,它还是成功地讲述了一个典型的科幻故事,成功地传达了刘慈欣原著的核心美学意象——带上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是单单一部电影的成功,而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成功。通过导演郭帆的自述,我们可以知道,他在拍摄过程中参照好莱坞的先进经验,建立起了标准化的工业流程,而这正是以往粗放经营的中国电影所缺乏的。有了这一套工业流程,中国电影工业必将上一个新台阶,开始逐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以后我们将越来越多地看到不输于好莱坞制作水准的中国电影。

科幻:中国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


这也是中国价值观的成功。在《流浪地球》中,我们看到对故土的爱,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爱,以及自我奉献、舍身为人的精神,都是典型的中国价值观。中国的英雄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与美式的个人主义恰成对照。中国的英雄主义是目光长远的,既敢于确立伟大的目标,挑战自然,不服命运,但又懂得循序渐进,不去争一日之短长。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能够制定出2500年的宏大移民计划去搏得种族生存的机会,坚持不懈地漫长努力去获取最终胜利。每一代人都认得清自己的任务和局限,重视对后代的保护和培养,也对身后之事充满信心。

美国式的个人英雄拯救世界,大家已经看得太多了。发展到极致,就是现在一直霸屏的各种超级英雄片。它们早已让我厌倦,总是在曼哈顿拆房子,陈陈相因,实在没什么新意。而《星球大战》这样的软科幻,在中国一直水土不服。每出一集,对于美国观众来说就是过节,而中国观众基本无感。(顺便吐槽一句,《星球大战》前6集的家天下,真的符合民主自由思想的真谛吗?)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本土价值观更为亲切,只要电影工业水平跟得上,中国观众是很乐意为这样的电影买单的。

科幻:中国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


中国的物质生产,已经积累到了可以支撑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程度,这一点将会越来越明晰。而未来文化产业的重镇和支点是什么,则是一个颇具前瞻性的话题。前些天六神磊磊写了一篇文章《我们武侠人是该退场了。未来,拜托了》,指出“回想一下武侠的现状,它真的老了,早已经远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前沿。它已无力突破金庸古龙的藩篱,无力去描绘更广阔的世界。”而科幻则代表了未来。

六神磊磊是个非常聪明、敏锐的人,有着极其灵敏的嗅觉。我对他的这个判断,不能再认同了。实际上,20世纪的通俗文学中,能够构建价值观的,也只有金庸。金庸封笔之后,其小说一直长盛不衰,带动了一大堆的模仿者。但是这些模仿者没有一个能够有真正的突破,更不能构建新的价值观。至于近些年来的玄幻、仙侠之流,更加低幼稚拙,大概只能影响25岁以下的不成熟人群,难堪大任,只能说是海边的几朵浪花,偶尔绽放几分可爱的形状,却毫不能影响大的潮流。

科幻:中国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


那么,在金庸之后,谁将继起呢?中国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呢?当刘慈欣横空出世,这答案就已经呈现了一半真容。但小说毕竟是小说,有其传播的局限性,只有与电影工业完美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长期以来,中国没有几个人相信中国人可以拍出一流的科幻电影。但现在,《流浪地球》出现了,几近夭折、但最终还是排除万难地出现了,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路趟出来了,另一只皮鞋落地了。这难道不值得让人激动吗?

科幻是新时代的造梦机。中国正大步进入工业时代。武侠所代表的传统田园牧歌和仗剑行侠的理想是属于农业时代的,无法承担新时代的使命,必将成为随风飘逝的旧梦。而科幻代表了先进生产力,代表了工业时代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蕴含着新的价值观和无限的可能性。

刘慈欣和《流浪地球》只是这条新路的开创者,还有巨大的空间等待创作者来开拓,来填补。一个新的大众文化黄金时代正在到来。风已吹起,潮流涌动,弄潮儿,你准备好了吗?

科幻:中国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