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中國大眾文化新的增長點

科幻:中國大眾文化新的增長點



現在已經很明朗了,《流浪地球》是一部現象級的電影。

我對這部電影期待已久。前幾年張番番炒作《三體》電影的時候,全體科幻迷都不看好,大家都認為《三體》這樣的小說不是中國電影工業能夠拍得出來的,更何況由張番番這種從來就沒有拍過像樣作品的導演操刀,毀名著是必然的。

最終,張番番的《三體》識趣地黃掉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媒體宣傳的所謂“中國科幻元年”往後一推再推,終於在2019年實現了,由《流浪地球》實現了。

電影《流浪地球》實際上只是用了原著小說的整體世界設定,具體故事情節基本上都是重寫的。故事集中於地球靠近木星的這一段時間,由於木星引力造成了地球發動機大面積故障,使得地球有被木星俘獲,撞進木星的危險。在主人公們的努力下,木星上的氫氣被點燃爆炸,產生巨大的衝擊波,把地球彈開去。地球得救了。

科幻:中國大眾文化新的增長點

科幻:中國大眾文化新的增長點

網上許多人吐槽影片劇情和科學技術細節的不合理,我也同意其中許多槽點。比如,在人類已經可以利用“重元素聚變”驅動地球向其他恆星系遷徙的情況下,開大貨車居然還是一個需要學好幾年的技術活,完全沒有自動駕駛這一套東西,就顯得很不搭調。貨車內的那些儀表盤,都是各種機械儀表,甚至還不如當今的科技水平。弄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球來代替方向盤,這玩意兒好操縱嗎?

主創人員表示,他們故意選擇了蘇聯機械工業的風格,這樣中國觀眾更加熟悉一些,有親切感。實際上這個說法站不住腳。中國觀眾看美國大片已經習慣了,並不會對蘇俄式機械儀表更加熱衷。而熟悉工業發展前沿的朋友們也都知道,中國的電子工業水平已經超過俄羅斯很多,在自造的殲11、殲15、殲16戰鬥機裡用液晶顯示屏取代了俄式蘇27、蘇30的機械儀表屏。這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所以在遙遠的未來,機械儀表更加會是沒人認識的老古董。

不過這都無所謂。這與其說是一個科技問題,不如說是一個美術問題,是電影主創人員在設定一種美術風格。蒸汽朋克、賽博朋克、廢土科幻,都是科幻迷們很熟悉的名詞,與之配套的都有一整套的美學體系。電影是一門視覺藝術,需要有一種整體的美術設計,能不能讓大部分觀眾欣然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票房的收入。


科幻:中國大眾文化新的增長點



整個科幻電影工業也是如此。它是一個特別的電影門類。一方面,它需要展現出未來世界迷人的一面,這需要充分調動和發揮主創人員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太脫離實際,以至超過了普通觀眾的接受能力。科幻小說的創作自由度要大很多,想象力到達哪裡,筆就寫到哪裡。但是電影不行。拍電影必須考慮商業後果,必須照顧到男女老少各個人群的欣賞習慣,要想方設法地把儘可能多的觀眾拉進電影院來買票,所以就必須做許多妥協。

所以,我覺得《流浪地球》是一次成功的改編。不管從科技角度上看它有多少漏洞,不管從劇情角度上看它有多少可商榷之處,但是總體上,它還是成功地講述了一個典型的科幻故事,成功地傳達了劉慈欣原著的核心美學意象——帶上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是單單一部電影的成功,而是中國電影工業的成功。通過導演郭帆的自述,我們可以知道,他在拍攝過程中參照好萊塢的先進經驗,建立起了標準化的工業流程,而這正是以往粗放經營的中國電影所缺乏的。有了這一套工業流程,中國電影工業必將上一個新臺階,開始逐步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以後我們將越來越多地看到不輸於好萊塢製作水準的中國電影。

科幻:中國大眾文化新的增長點


這也是中國價值觀的成功。在《流浪地球》中,我們看到對故土的愛,對家人的愛,對朋友的愛,以及自我奉獻、捨身為人的精神,都是典型的中國價值觀。中國的英雄主義是集體主義的,與美式的個人主義恰成對照。中國的英雄主義是目光長遠的,既敢於確立偉大的目標,挑戰自然,不服命運,但又懂得循序漸進,不去爭一日之短長。精衛填海、愚公移山,能夠制定出2500年的宏大移民計劃去搏得種族生存的機會,堅持不懈地漫長努力去獲取最終勝利。每一代人都認得清自己的任務和侷限,重視對後代的保護和培養,也對身後之事充滿信心。

美國式的個人英雄拯救世界,大家已經看得太多了。發展到極致,就是現在一直霸屏的各種超級英雄片。它們早已讓我厭倦,總是在曼哈頓拆房子,陳陳相因,實在沒什麼新意。而《星球大戰》這樣的軟科幻,在中國一直水土不服。每出一集,對於美國觀眾來說就是過節,而中國觀眾基本無感。(順便吐槽一句,《星球大戰》前6集的家天下,真的符合民主自由思想的真諦嗎?)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本土價值觀更為親切,只要電影工業水平跟得上,中國觀眾是很樂意為這樣的電影買單的。

科幻:中國大眾文化新的增長點


中國的物質生產,已經積累到了可以支撐本土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程度,這一點將會越來越明晰。而未來文化產業的重鎮和支點是什麼,則是一個頗具前瞻性的話題。前些天六神磊磊寫了一篇文章《我們武俠人是該退場了。未來,拜託了》,指出“回想一下武俠的現狀,它真的老了,早已經遠離了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前沿。它已無力突破金庸古龍的藩籬,無力去描繪更廣闊的世界。”而科幻則代表了未來。

六神磊磊是個非常聰明、敏銳的人,有著極其靈敏的嗅覺。我對他的這個判斷,不能再認同了。實際上,20世紀的通俗文學中,能夠構建價值觀的,也只有金庸。金庸封筆之後,其小說一直長盛不衰,帶動了一大堆的模仿者。但是這些模仿者沒有一個能夠有真正的突破,更不能構建新的價值觀。至於近些年來的玄幻、仙俠之流,更加低幼稚拙,大概只能影響25歲以下的不成熟人群,難堪大任,只能說是海邊的幾朵浪花,偶爾綻放幾分可愛的形狀,卻毫不能影響大的潮流。

科幻:中國大眾文化新的增長點


那麼,在金庸之後,誰將繼起呢?中國大眾文化新的增長點在哪裡呢?當劉慈欣橫空出世,這答案就已經呈現了一半真容。但小說畢竟是小說,有其傳播的侷限性,只有與電影工業完美結合,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長期以來,中國沒有幾個人相信中國人可以拍出一流的科幻電影。但現在,《流浪地球》出現了,幾近夭折、但最終還是排除萬難地出現了,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路趟出來了,另一隻皮鞋落地了。這難道不值得讓人激動嗎?

科幻是新時代的造夢機。中國正大步進入工業時代。武俠所代表的傳統田園牧歌和仗劍行俠的理想是屬於農業時代的,無法承擔新時代的使命,必將成為隨風飄逝的舊夢。而科幻代表了先進生產力,代表了工業時代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中蘊含著新的價值觀和無限的可能性。

劉慈欣和《流浪地球》只是這條新路的開創者,還有巨大的空間等待創作者來開拓,來填補。一個新的大眾文化黃金時代正在到來。風已吹起,潮流湧動,弄潮兒,你準備好了嗎?

科幻:中國大眾文化新的增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