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趙富海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趙富海,1945 年生於黑龍江,祖籍山東,定居鄭州。做過工人、幹部、報社和雜誌社總編。曾任團鄭州市委副書記、鄭州紫油機廠黨委副書記、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市作協顧問、鄭州市非遺專家委委員、二七紀念館名譽研究員、《華夏文明》雜誌副總編、《古都鄭州》雜誌執行總編、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趙富海同志是中原文化的挖掘者、探索者和傳承者。他勤學敏思,文功深厚,博古通今。30 多年來,他在中原特別是鄭州厚重深邃的史海遺蹟中鉤沉遨遊,為社會奉獻出了 26 部、500 多萬字歷史文化方面的宏制巨篇。以等身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再現鄭州的歷史輝煌,傳承鄭州的厚重文脈,被人們譽為熟知老鄭州歷史“第一人”。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是趙富海同志擬結集付梓的又一部文集。作者以“鄭州是我城,我是鄭州人”的視角,通過 80 多篇散文、隨筆和記述文章,講過他所知道和親歷的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來,如敘家珍,親切自然。在我的誠邀下,趙富海同志慷慨應允,將這些文稿發給我,並同意在《中原視窗》公號上連載。自本期起,本網將分期發表,與網友分享。讓我們通過這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故事,走進鄭州的歷史和現實,品味作者的人生和守望。(《中原視窗網》總編輯:孟慶國)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二、鄭州拉來了火車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京廣線最初叫盧漢線,始自北京盧溝橋,終到漢口,全長1215多公里。1913年,原汴洛綫貫通徐州,改叫隴海線,盧漢線改為京漢線。新中國一成立,就開始修築從漢口至廣州的鐵路線,1957年京廣線貫通,全長2302公里。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1954年的鄭州東站

鄭州原來有兩個火車站,鄭州站和隴海站,一在東一在西,中間架有天橋相連。鄭州站1904年建成,即為甲等站。1953年建成東站,它是全國鐵路最大的貨運零擔站。1956—1959年又建成亞洲最大的貨車編組站即鄭州北站,幾十股鐵軌東西長達5公里,火車一字排列出發排山倒海,聲震環宇!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1952年10月31日,毛主席在鐵道部長滕代遠、公安部長羅瑞卿、黃委會主任王化雲陪同下視察了鄭州車站,說:要把鄭州站建成遠東最大,最完善的客運大站。毛主席走上黃河鐵路老橋,先問王化雲名字,說:你的名字好,半年化雲,半年化雨,又說,有錢要建自己的橋。1959年,我國自主設計施工的鐵路、公路兩用黃河大橋投入使用,比利時幫建的老橋成為文物,立在邙山腳下黃河上。鄭州是架在鐵軌上的城市。

鄭州站車來車往。蒸汽機車時代,特快也要在這裡停18分鐘加煤加水,內燃機車停10分鐘,和諧號停4分鐘。

八十年代的民工潮,九十年代的“春運”,堪稱民族大遷徙。期間,鄭州車站最多滯留旅客30萬人,一馬路、二馬路、包括銘功路人頭攢頭,只一個聲音:回家!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2000年之後,鄭州又成米型高鐵樞紐,東西南北中都可抵達。鄭州已建成全國第一個雙十字座標點,以東站為中心,500公里半徑的圓覆蓋中國3.5億人口,700公里的圓覆蓋7.2億人口。這兩個圓,都在兩個小時交通圈內。始發自鄭州的亞歐班列從最初的每週一列發展到今天的每週八列往返,駛進歐亞120多個城市。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鄭州拉來了火車,火車是這個城市永遠的牽引力和推動力!鄭州又是京珠高速公路與連霍高速公路中心,航空中心,電信郵政中心,物流中心,由百年前的2.5萬人口,城區面積5平方公里,現今已是常住人口930萬,城區面積1010平方公里。

風情萬種的大鄭州啊!

《我城鄭州》下期預告:

三、軍政大員你方唱罷我登場

趙富海、1945年生,祖籍山東,定居鄭州。長期研究中原文化,博古通今,創作出版歷史文化書籍26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市非遺專家委委員、《古都鄭州》雜誌執行總編、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分享是一種美德,轉發是一種境界!點贊是一種支持!

↓↓↓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我城鄭州」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