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還買不起房的我,被時代拋棄了?


30歲還買不起房的我,被時代拋棄了?


五折叔說:“生活就是一個茶几,上面擺的都是一個個的杯具。”

最近,貝殼研究院發佈了2018年全國購房者調查報告。

數據顯示,2018年購房者平均年齡為29.5歲,對比全球各地,中國人的買房平均年齡更為年輕化,這也是我國樓市相對活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相較於2017年,其實29歲這個年紀還算延後了。

2017年的平均購房年齡是27歲,是全球首次購房年齡最小的國家。

按照這個年齡往前推一下,大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2017往前推27歲,得出的是1990。第一批90後已經是購房的主力軍了。

租房的80後哭暈在廁所……

相比較之下,發達國家之列的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統統做不到。比如美國的35歲,日本的41歲。

恭賀中國購房者喜提全球第一。

每年都會有各大機構出臺各種數據,但是沒什麼實際的參考價值。為啥?

不管是27還是29歲,按照通常22歲大學畢業來講,畢業5-7年可以通過個人積累買一套房子,不管是首付甚至全款,從一二線普遍一平米單價輕鬆過萬來說,拋開倖存者偏差的概念,多數人是無法實現的。

中國人的首次購房年齡,更恰當一點講,是家族首次購房年齡才正常。

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大部分都是召喚6個錢包之力來供應一個小家庭,解決買房這個最大的現實問題。

而國外的購房年齡普遍偏大,與西方年輕人獨立解決問題的整體社會觀念有關,成年人通常18歲之後就要自己貸款上學,畢業之後的前些年都在還上學貸款,國內恰恰相反。

購房年齡普遍提前是好事嗎?

從早期購房者的角度客觀的講,是好事。早期買房的人,享受到了城市發展和貨幣放水的紅利,藉助房產實現了人生資本的加速。

你懂得,我要說但是了。

但是,通過房子借力已經成為過去式。

雖然2018年的首次購房年齡比2017年看上去上升了2歲,但在全球相比還是年齡偏低。而這群年輕人面臨的什麼現實?

第一、購房壓力會很大。主要原因是房價居高不下,房價上升導致房租上漲,各種生活成本上升,攢錢變得很難。所以購房年齡會增長。第二、首付增加,月供增加,首次購房的壓力增大,掏空家庭積蓄,無力促進消費。第三、27-29歲本來正是奮鬥和成長的年紀,過早的當上房奴,生活壓力空前增加,不敢生、不敢病、不敢跳槽等,年輕人失去活力,社會的活力也會逐漸喪失。

根據數據來看,2018年首次購房者的平均月供收入比為42.9%,比其他購房高出5個百分點,在這之中,月供收入比在50%以上的佔比也超過其他群體。

當前的年輕人在當下的房價基礎下,首次購房的房奴壓力,超過以往的購房者,槓桿和壓力已經到達極限。

討論年輕人或者剛需是不是應該買房之前,我們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在這個時間節點買房是否合適?

前面我們聊過房價收入比的這個概念,也是國內外公認的購房壓力指數。前段時間易居中國採用的統計局數,發佈了2018全國房價收入比的數字為8.0左右。2017年為7.7。

意思是按照這個比例,8年可以買一套房?在目前的房價水平下,大家心裡都有點數吧。

如果按照官方公佈的數據,北京4.9萬的房價單價和年收入62361的平均收入。收入比28妥妥的。官方數據和個人理解的差距有點大,為什麼?

數據失真。

因為在房價數據裡面,除了一手房之外,不包括二手房。同時,包括了保障房和安置房。這你就懂了。

有些數據是告訴人真相的,有些則相反。

購房年齡過低還產生了什麼副作用?

侵佔了內需消費,這是必然的。大部分的收入都拿去買房或還房貸,剩下不多的錢用來解決基本的日常需求。

綁架宏觀經濟,這也很明顯了。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地方急不可待的救市。怕的就是出現不可控的風險,樓盤只要降價,去大街上鬧就有效。於是,一次次的形成惡性循環。

製造業升級困境,同樣也看的很清楚。一套房大幾十萬,年輕人都扎堆去做金融,做證券。大學生畢業張嘴就月薪一萬,要麼乾脆啃老。沒有踏踏實實做實事的心,升級就是紙上談兵。

當然,還有一個前面說過的更嚴重的問題,新生人口下滑。

這個數據不是我說的,官方已經公佈了1532萬,位居歷史倒數第三。

第一和第二發生在“三年困難時期”。1961年的1190萬和1960年的1392萬。2018比2017年減少209萬新生人口,降幅高達12.07%。

三個字,要不起。矛盾又出現了。

新生人口加速下降,老齡化加速增長,前段時間東北的養老金虧空的事情,引發了南金北調的爭論。

但長期來看,未來勞動力的減少如何撐住越來越龐大的養老金負擔才是最大的擔憂。

要不起還是存在於已經結婚的。對於未婚的人來說,這三個字要換成結不起

馬上面臨的新年大規模的相親活動,想必有些人更有體會。無房是第一道坎,在相親市場這樣的是優先被無視的,沒房來湊什麼熱鬧。

唉,都是一個個的矛盾。那房價要不要退一退讓人上車呢?當然不行啊,已經上車的人會把司機打死的。

2018年的GDP是900309億,房地產的銷售額是多少呢?149973億,佔比16.66%

這是直接數字,如果算上上下游的產業,穩穩超過三分之一,怎麼破?

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強調和重提,或許是由上而下的一次破局。

但實事求是講,既要保房價,又要保匯率,還要有人持續接盤,又不對現有的資產價值重估,原諒我的智商不夠。

所以一直強調穩,不能大漲大跌。

關於這點之前也說過,房子已經作為金融產品,不漲就是跌,漲的少了也是在跌。只要房子沒有大漲的這個概念成為共識,一旦放開口子,投資和投機者必然會拋,一堆鋼筋水泥放在手裡有什麼用?

目前有些人買房的依據是,買房是在賭國運。

我想了想,覺得不太對。買房賭國運的人與其說是賭中國能贏,不如說是賭中國必輸,才會重新拿起這個夜壺。

但是,請相信我,這個夜壺拿起來的代價,是你多買幾套房子解決不了的,記住,一個國家的房子有沒有價值,是需要一個大前提的。

要不那麼聰明的李嘉誠跑什麼呢?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三體中的一句話很喜歡:給歲月以文明,不要給文明以歲月。個人粗淺的轉換一下,時代的命運的事就交給時代,個人的命運要交給自己。

一個人多少歲買房,除了個人的機遇,也要看時代的進程。

時代是無法掌控的,那就把握好個人的機遇,踏踏實實做好自己,不要寄託於一個外物可以改變你的命運,即便它曾經或許改變過其他人。

如果這個心思一旦有了,你的人生,也就止步於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