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业为何“玄学大师”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2018年保健品行业风雨飘摇。

先是美国“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被判巨额赔偿,这一“经典”理论竟被曝出是惊天骗局。到年底,束昱辉和他的权健帝国又站上风口浪尖,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靶心。保健品业似乎已成为广受社会争议的“问题”行业。

保健品业为何“玄学大师”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曾有人列数保健品业九大骗局:“专家”义诊免费讲座;大肆宣传疗效;产品“包治百病”;“慢性病也能治愈”;“进口、专利、高科技”;“免费旅游”、“赠送体检”;“陪聊”搞感情促销;步步设套,最后“走人”;“买保健品能发财”等。

那么,保健品业因何“玄学大师”前赴后继,层出不穷?保健品业这个本应该代表阳光、健康、正能量的行业为什么会蜕变成骗子横行,槽点满地,跟谎言,贪欲和堕落几乎要画上等号的一个“问题”行业呢?通过保健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观察,可以初见端倪。

保健品业为何“玄学大师”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边缘产业

保健食品处于食品和药品的边缘,既非一般食品,也非药品。是具有保健意义而不具有治疗价值的食品。其他保健品也具备类似的特征。正是由于处在大行业的边缘,给相关部门的监管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从业者留足了想象力施展的空间。在其中能够大展宏图者,必然可以在这一边缘产业中,找到法规和监管的边缘,寻到大众认知的边缘,在看似微小的缝隙中游刃有余,开疆拓土。

此行业对聪明绝顶之人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在这里,仅凭一个闪念,一个不成熟的小想法都足以影响和改变世界。无数“东方神水”,“万能神药”以及附赠的“科学理论”,无不闪耀着他们智慧的光芒。他们的”闪念“包装成”善念“,”想法“转换为”爱心“,一方面大肆吸金,一方面还伪装成流淌着科学和道德的血液。有人说,他们是混进羊圈里的狼,实际上他们压根不认为自己是在羊圈里,或是在狼窝里。

保健品业为何“玄学大师”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以小博大

据统计,中国从事保健品生产的企业普遍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45%,多数企业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下,中小型企业占绝对多数,其中有的小企业仅有价值1万元的生产设备。曾有人调侃说造鳖精的公司,三年没用完一只鳖。这种情况跟保健品行业的特点有关,保健品生产企业不像药品生产那样面临严苛的工艺规范,也不像一般食品企业那样面临惨烈的同质化竞争。保健品业内,“一招鲜,吃遍天”的神话比比皆是,“以小博大”,“一夜暴富”的神迹仿佛司空见惯。

由此,保健品业变成冒险家和梦想家的乐园。史玉柱靠它3年内还清2.5亿欠款,束昱辉靠它从陪跳广场舞的小青年变成百亿企业的掌门人。这些故事里面,有东山再起的传奇,也有屌丝逆袭的惊喜,像阳光一样照射进渴望一夜暴富的人们的心灵深处。人们渴望着复制这些成功,以小博大的保健品业成为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

保健品业为何“玄学大师”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心理魔术

当然,保健品能够出彩,一炮而红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的。如何打造“卖点”,如何让人相信“卖点”,如何能让人掏出银子来购买“卖点”,成为保健品业的最大着力点。有些人依靠“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的逻辑,重复播放恶俗但有效的广告;有些人依靠自上而下的一套“洗脑”策略,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制度;还有人依靠与中医,西医,科学套近乎,挂上一只大“羊头”,摇身一变变成大湿,叫兽,以“科普”和“健康”的名义行带货之实。

众多商业奇才,不断表演技高一筹的心理魔术。将自己的产品成功地概念化之后,也将自己本身变得更虚妄。在这种虚幻的氛围里,“魔术师”本人也深深陷入其中,以至于认为虚妄就是现实,金钱就是真理。然而,再奇幻绚烂的泡沫终究装不下整个世界,总有一天,“魔术师”听到砰然破碎的声音。

保健品业为何“玄学大师”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权健帝国的故事还在继续,尚不知会有怎样的结局。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些“天才”的糟糕表现,而全盘否定所有保健品的价值以及整个保健品行业。只是要警惕有些所谓的成功者和成功哲学,不是所有的成功者和成功商业模式,都配得上鲜花和掌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