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瞒山过海经典小故事

瞒山过海此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御驾亲征,率三十万大军进军高句丽。当大军到达海边时,望见茫茫大海,三十万大军人数众多,怎么渡海成了难题,这时张士贵手下薛仁贵献计说到当地有个老人,听说皇帝在此,就特地来见驾,并表示三十万大军渡海的军粮全有他一人承包了,太宗非常高兴,立即传令召见老人,随后老人请太宗和所有人前往海边一间华美的房子去验收粮食,太宗来到海边后,眼前是数不清的房子,而且四壁都用彩帐遮围,而大海不见踪迹。

进屋后,太宗和百官席地而坐,开怀畅饮,把过海之事忘的一干二净。过了一会只听见四壁的帷幕被风吹的哔哔作响,波涛声响如雷鸣,众人更是晃个不停,太宗拉开帷幕一看外边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满眼所见皆是海水,太宗大惊,忙问这是什么地方,张士贵忙起身奏到:“这是臣的过海之计,现在正赶上顺风,陛下和三十万军士正乘船渡海,前往高句丽了”

原来,太宗所在的房子并非老人家,而是由一条大船装饰而成,而那位老人正是薛仁贵所扮,这条瞒天过海之计正是他所献。

瞒天过海原意是瞒着天子-唐太宗,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渡过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背地里偷偷行动。从兵法上讲,就是采用伪装手段,制造公开的假象,以达到获胜的目的。最近比较火的《知否》皇帝就是用的瞒天过海之计搬到的太后。

三十六计之瞒山过海经典小故事

运筹设谋,一定要抓住最合适的机会,当初孔融被围,太史慈要设法突围救援,便骑着马,带上弓箭,领着两个随从,每个随从拿着一个箭靶,打开城门出去,这时城内士兵和围城的士兵都惊呆了,只见太史慈在城下的战壕下立下箭靶,练起了箭,练完箭,便又回城了,第二天又照样如此,那些围城的士兵显得不那么吃惊了,一连好几天都这样,围城的士兵都懒得看了,这时,太史慈认为时机已到,便整好装,扬鞭策马,径直突围而去。等敌兵醒悟过来,他已驰出数里之外。

瞒天过海的基本思想是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虽然欺骗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提倡,但在战场和商场上,以及危急关头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手段,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