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擊坪人家


遊擊坪人家

*陳先樞供圖

位於長沙市中心鬧市區的九龍倉國金中心,相信大家都知曉。隨著現代化商業大廈的建設,這片鬧市區舊時的一些地名和建築都已消失。曾經,這裡的東魚塘街連接尚德街的一條長約二十多米寬約七八米的街巷,叫做遊擊坪,我就曾住在這裡。

遊擊坪一共只有6個門牌號碼,住著十六、七戶人家,東頭是一個公共自來水站。

王家:兩層小洋樓


遊擊坪3號算是這整個街巷區域的地標性建築:坐南朝北的紅磚青瓦兩層仿西式小洋樓,一米高的基臺,紅漆地板房間,前後庭院,兩側通道和雜屋、廚房、衛生間,四周圍牆。如此這般的建築,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的長沙,屬於十分顯赫的私人住宅樓。

遊擊坪人家

未拆遷前的王姓公館

這棟兩層小洋樓的主人為王氏兩兄弟 —— 對政府有貢獻的工商業開明人士,一大家三代老小16口人。他家空閒的房屋就佃租給我家和向姓兩家人。之後一戶魏姓人家搬來居住在西向走道邊的一間偏房雜屋。

遊擊坪人家

2010年被徵收拆除前的遊擊坪公館。根據本文作者回憶,作者一家搬進去時還是2號公館,搬走時叫3號公館,而2010年拆除前已是叫遊擊坪4號公館。但此處僅有一處公館,遊擊坪2號、3號、4號公館只是不同時期對此公館的不同叫法而已。鄭壽山供圖


房東王家原籍浙江人,客居上海,抗日戰爭勝利後從四川遷居長沙。我的繼母是湖南人,但年輕時隨先夫在上海南京生活多年,於是和房東常常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比方說時常興致勃勃的談起江浙滬一帶的菜餚:黃花魚、螃蟹啦,糖醋排骨、糖醋里脊啦,四鮮烤麩啦,還有肉餡湯圓啦……

向家:國軍的空軍飛行員


與我家一牆之隔的向姓人家有四口人,夫妻兩人一兒一女。戶主向先生四十多歲,在長沙市花鼓戲劇團擔任樂器演奏員,琵琶、月琴、二胡、長笛樣樣精通。一些年輕演奏員時常來他家求學討教。

向先生個頭不高,但結實健壯,他還有一個在當時人群中少有的特長——拳擊,原本我們也不知道的,直到有一段時間,他在院子裡充任兩個男青年的業餘拳擊教練,我們才得以見識。

遊擊坪人家


後來我們從他妻子胡女士口中知曉,他原來是國軍的空軍飛行員,在一次對日空戰中,敵眾我寡,兩架日寇飛機對他夾擊,他的飛機被擊落,雖然棄機跳傘保全了性命,可週身多處負傷,之後再也沒能重返藍天。

向先生的妻子胡女士,在解放路街道衛生院當護士,北京人,來湘多年,仍然一口流利的京味普通話。我父親跟著我爺爺奶奶從小在北京市長大,五十年代末從北京調來長沙工作,同樣是一口地道的北京話。於是,他們在院子裡見面,有話沒話總不忘記用“京腔京韻”來“交流”一下……

五六十年代的長沙,外來人口很少,更沒有幾個北京人,有些人都還把北京話叫做“官話”呢 ……

魏家:自制打人參米機


住在偏房裡的戶主魏師傅,是蔡鍔路上一家區辦電器廠的電工。雖說是電工,車鉗銑刨的技術都也掌握得不錯。魏師傅平時也很隨和,樂於傳授技術,很受廠裡的年輕人的喜愛。那個年代的人,能夠進工廠學習一門技術,真的是心滿意足,並且還在工作中或工作之餘,努力發奮“偷學”其它技術。

魏師傅卻有個壞脾氣,就是嗜酒成性,喝多了就分不清南北西東,他在廠裡為此沒有少挨批評。一次憋了一肚子氣之後,他竟然遞上一份辭職報告,就此再也不去上班。

雖說老婆早已離異,但身邊還有一兒一女要撫養,為了生計,魏師傅不知從哪裡弄來一大堆廢舊材料零部件,經他那雙巧手一搗鼓,一臺打人參米的機子就“製造”出來了。

遊擊坪人家

這以後,魏師傅就靠打人參米營生。他每天走街串巷,而很多的時候把攤點擺在遊擊坪的大坪裡,既不影響交通而且就在家門口。打人參米賺的錢呢,一家三口過日子按說也湊合,但他遇到高興或煩悶,酒癮上來就不能自控了。每當如此,他那一兒一女就遭了殃,家裡不是缺米就是缺菜……

之後,經街道上關照,他女兒被安排進了一個小工廠當學徒,他兒子下放到江永農村落戶當了新農民。那些年的政策,在“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的宣傳口號下,大肆動員城市沒有正式工作的青年和社會閒散人員,下放農村插隊落戶,走“與貧下中農相結合的道路”。

向陽院:居民自我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間,有袁姓王姓丁姓三戶人家佔住了屬於王家的住房,還不要繳納房租,後來經落實政策,那三戶人家無條件的搬走了……

有一段時間,長沙市興起大辦“向陽院”的活動,風潮來自北方的大城市。因為北方的一些城市裡,居民住宅大都有院落,有的大院裡多達二十來戶人家,“向陽院”成為居民自我管理的一種新形式。

遊擊坪人家

電影《向陽院的故事》

而長沙市民的住宅,絕大部分是獨門獨戶,打開房門就面臨著小街巷,即使像遊擊坪3號這類為數不多的公館,院牆裡也只有幾戶人家。由於不能因地制宜,這個“向陽院”的活動沒有推廣開來就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這都是那個年代的幾個小插曲。

我家:磨糯米做湯圓


王家有一副大石磨,每年臘月裡臨近春節,他家就要磨許多糯米,自己來做湯圓。我家有些年也借用他們家的磨子磨糯米。

遊擊坪人家

首先把糯米淘洗乾淨,用涼水浸泡糯米兩天至米粒變軟,這樣就可以用磨子磨糯米漿了。磨糯米時推磨用力要均勻,往磨眼裡添加米和水要適量,如此磨出來的米漿才細膩。潔白的米漿緩緩地從磨子周邊石槽中流進一個事先紮在石槽口子上的細布袋子裡。

遊擊坪人家

推磨製漿也算個小體力活,推著推著就弄得手臂發酸了。而站在旁邊大人小孩的歡聲笑語,洋溢出來的已是濃濃的過年氣氛。

我家把磨好的糯米漿布袋吊起來,裡面多餘的水分慢慢的滴在下面準備好的一個盆子裡。大約要“滴”個一兩天時間,布袋裡的糯米漿變得乾溼適宜,然後就可以用手來搓湯圓了。我們家做的湯圓餡子一般是甜鹹各半:甜餡的包著白糖芝麻紅絲綠梅,鹹餡的包著剁碎的豬肉泥。


遊擊坪人家

本文作者1988年秋天,身穿上海“響鈴牌”全毛料西裝(當時最好的品牌),站在遊擊坪3號公館臺階上。 鄭壽山供圖


我家原來是住在東魚塘街28號的,因為大躍進年代要辦街道工廠,由政府部門安排我們居住到臨近的遊擊坪3號王家空閒的兩間房子,每月租金12元。在當時,這樣的租金一般人家是租不起的。

其後我們單位上兩次分配住房,都因繼母以”太遠了,不方便”而放棄。等到繼母去世後,我再要求搬到單位宿舍居住,卻因房源緊張無從安排,直到1992年才搬離居住了三十五年的遊擊坪3號公館,住進單位臨時宿舍“過渡”,兩年多之後分到新房。

遊擊坪人家

*圖源/陳先樞

我家搬離後的2010年,遊擊坪3號公館與之所在的北起白馬巷東牌樓,南至解放路,東臨蔡鍔路,西靠黃興路這一大塊區域的街巷民居進行拆除,矗立起三湘第一高樓及目前為止最大的商業綜合體——九龍倉國金中心。

遊擊坪人家

長沙國金中心


拓展閱讀

遊擊坪,西起東魚塘街,東止尚德街,因清軍長沙協遊擊署設在此街而得名。遊擊為清代綠營兵武官,職位次於參將。據《湘城訪古錄》載,遊擊署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遊擊趙文實捐建。民國初年,湘督譚延閩指撥遊擊署舊址建蔡鍔專祠。後因軍閥混戰,無款興建,久而荒廢。據傳,舊址基地後由蔡鍔遺屬出售給何鍵部一團長,改建成私人公館。湖南解放前夕轉賣給一王姓後人,後建成許多四闢門戶居家。

該公館即為遊擊坪4號公館(與本文中游擊坪3號公館為同一公館,為不同時期的叫法)。公館佔地150平方米,共兩層樓,建築面積約160平方米。2010年6月9日,長沙市文物局公佈城區313處第三次文物普查登錄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遊擊坪4號公館名列其中。2010年9月26日,該公館被實施拆除。

END

  •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鄭壽山。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文中圖片為編者所加,未註明出處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