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娃時代,如何緩解教育焦慮?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一年一度的“拼娃”聚會又要開始了。


拼娃時代,如何緩解教育焦慮?


父母們總是喜歡將自己的“希望”轉移到孩子身上,竭盡所能的要把孩子培養成“以後可以很厲害的人”。而每逢佳節親人朋友團聚的時刻,也成了家長們炫娃、拼娃的開始。

親戚朋友聚會時,家長裡短的談話間,除了吐槽生活瑣事以外,重點就是孩子。從吃穿用度到考學出國,總能掀起一場“拼娃戰爭”


拼娃時代,如何緩解教育焦慮?


表姐家的小侄女在市重點小學讀書,每年都能拿回數不清的獎狀和獎盃,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也是樣樣精通。當初為了給小侄女拿到這所小學的入學申請表,表姐一家變賣了郊區大平米的複式住宅,砸重金買了這個不足一百平的學區房。這種“別人家的孩子”就連假期也絲毫不敢鬆懈,還要穿梭在各種興趣班和培訓機構中。


拼娃時代,如何緩解教育焦慮?


姑媽家的表弟今年成功拿到了英國知名大學的入學通知書,總算是沒有辜負姑媽這麼多年的嚴厲管教和鉅額投資,也著實值得炫耀一番。姑媽家是典型的虎媽式教育,而受時代的影響,姑媽對於表弟出國留學的期望很高。當我們還在玩泥巴的時候,表弟已經能夠讀寫簡單的英文單詞了,我們的童年是笑聲和酣睡聲,可他的童年是哭聲和讀書聲。


拼娃時代,如何緩解教育焦慮?


這些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逢年過節就成了家長們比拼的對象。誰家孩子在哪裡讀重點小學,參加了什麼大型比賽,拿到了什麼名次;誰家孩子考上了哪所著名學府,學會了哪些有潛力的專業技能,被多少大公司發了offer。

家長們盼子成龍、望女成鳳,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學無所成,寧願節衣縮食,頂著房貸車貸的壓力,也要斥巨資買學區房、報輔導班。甚至有人說,不給寶寶報個早教班,不花個萬元起步的早教費,都不算親媽……


拼娃時代,如何緩解教育焦慮?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擁有美好未來,自然是寄託著每個家庭熱烈的希望。但教育不是競爭,孩子不是比拼對象,要教會孩子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發展自我能力。

國道移民專家表示,家長們“拼娃”背後的焦慮,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從入學就開始各種競爭,以各種證書、特長為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能力,這也是許多家長的無奈選擇。


拼娃時代,如何緩解教育焦慮?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移民求學”。

對孩子的教育,不必是花了多少錢、上了多少培訓班、去過多少地方,而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學校教育環境,以養成積極向上的性格、持續學習的能力、探索未知的興趣,對孩子來說這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拼娃時代,如何緩解教育焦慮?


“優質教育資源”“歐美國際名校跳板”“西方文明發源地”“健全醫療體系”“一家三代永久居留身份”“自由出入申根26國”“宜人生活環境”,集齊七大關鍵詞,成功召喚國道13.5萬歐貸款購房移民希臘項目。

“拼娃”“拼爹”都不如“拼身份”來的實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