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分數論”走出“減負”焦慮

新聞背景:

當前,各地都在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時不時能見到一些新舉措出臺。從嚴控課堂時長、校內考試次數,到整治校外培訓,再到減少家庭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間,減負“武器庫”裡東西越來越多。看上去每一項舉措都有助於減負,但實際情況是學生的負擔有增無減,家長們得花更多時間輔導孩子作業,課外培訓也越來越熱。

很多家長對減負並不“買賬”

如何給學生減負似乎是個無解的問題,“南京家長已瘋”“浙江擬允許小學生晚9點後拒絕完成作業”“減負=製造學渣”……無一不挑動著家長已經脆弱的神經。在一片爭議聲中,一些家長依舊帶孩子走進各式各樣的課外輔導班。誠如一些家長和業內人士所言,在人才選拔機制未變、應試教育仍佔主導、公私立學校監管區別對待等現實困境之下,試圖僅憑教育主管部門的一紙公文就能給廣大中小學生“解綁、減負”,是不現實的。

減負政策的初衷,是要在保證學習質量的前提下,減少學生的學業負擔。問題在於,很多地方只在課堂時長、作業時長方面做“減法”,沒有在課堂效率、教學質量方面做“加法”。其結果是,學生們無法在課堂上充分掌握學習內容,不得不在家庭輔導、課外培訓方面耗費更多時間。很多家長對減負政策不“買賬”,原因正在於此。

“減負”別讓學習重心本末倒置

教育減負是趨勢,也很有必要,但減負究竟減的是什麼,如何減,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從學生的感受來看,“減負”減的是沉甸甸的壓力,增的是寬鬆自由的空間,這就意味著家長就要把握好一定的角色轉換,承擔起更多對孩子的學業教育責任。南京市近期減負之舉旨在營造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佈分數的自由空間,甚至突擊檢查學生書包是否有卷子、課外輔導教材、作業本等“違禁物品”。顯然,這一舉措目標明確,措施強硬,卻讓大多數家長轉而求助於校外培訓機構,如此就有了治標不治本的嫌疑。

實現素質教育任重道遠,而減負就是推動教育轉型的有效助推器。各方在“減多少負”“怎麼減負”等問題上上演“拉鋸戰”之前,不如先釐清“減什麼負”這個問題。減負真正要減的,是學生們過重的課業負擔以及不合理的心理負擔,是要通過減輕過重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要把握好這一點,就能看清“晚上9點後可拒寫作業”等“一刀切”規定的不合理之處何在:每一個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不同,以統一時限規定不免機械刻板;更重要的是,保證學生睡眠時間的關鍵在於作業結構的優化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給學生“免寫金牌”而非給老師下達“減作業軍令”,豈不是本末倒置?

減負是系統工程 破除“唯分數論”是關鍵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學生家庭作業負擔過重,是個“慢性病”,那麼,治這個病就只能循序漸進“慢調理”而不宜“急火猛藥”。短期來看,教育機構應該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好好研究,拿出切實可行的執行方案,在保證學業成績和孩子們充足的自由空間這兩者間尋找相對最佳平衡點,做到恰到好處而不是矯枉過正。長期來看,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需要管理部門和全社會各方面拿出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在切實改變“一考定終身”、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上持續努力。

減負是一個系統工程,面對孩子的無奈,家長的焦慮,學校的糾結…… 走好素質教育與升學壓力的平衡橋,需要多措並舉、綜合應對。應該說,考試仍然是教育的指揮棒,是給孩子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通過努力贏得機會的方式。但正所謂“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不能只求量化,只求解決了學生作業多、考試多、排名壓力大的問題,而忽視孩子的承受力。或許,更需要明確一點,通過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打破唯分數論,為學生成才創造多元選擇。多方共同助力,才能撐起孩子更美好的未來。

微言大義:

@狐倫吞棗:我小學就減負,我現在大學了,還在減負。

@西安高高:把課外培訓班停了!恢復一天八節課,好好教書是關鍵!

@妞妞2008:感覺現在減負是給小學老師“減負”。

@江上往來人:校內不補,校外補……增加的都是家庭的教育成本。

@AlloSophie:所以減負減了這麼多年有什麼成果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當務之急,是先讓“減負”落在實處。減負本身不是目的,學習也不一定是越輕鬆越好。減負是手段,是過程,最重要的是減少機械性重複性的作業,合理安排與學生學習水平能力相適應的課業,提升學習質量。當然,從長遠來看,還是需儘快改革教育評價體系,破除升學評價中的“唯分數論”,引導學生和家長共同走出升學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